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40年代斯威齐(P.Sweezy)把鲍尔特基维茨(L.von Bortkiewicz)本世纪初的两篇文章介绍给英文读者后,国外学术界掀起了一场讨论马克思关于价值向生产价格转形理论的高潮。70年代后,更是提出了种种不同的观点。米克(R.Meek)、伊藤诚、斯梯德曼(I.Steedman)、置盐信雄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本文简要介绍他们的观点,并作一些必要的评论。米克的三个重要观点英国已故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米克在转形问题上的三个重要观点是:1.总利润和总剩余价值相等比总生产价格和总价值相等更为重要。米克在批判温德尼茨  相似文献   

2.
转形问题是马克思《资本论》中价值向生产价格转化的问题 ,在西方经济学界存在广泛争论。争论的内容主要包括 :不变性假定是否必需、一般利润率与生产价格是否同时决定、生产投入是否需要转形、逆转形问题是否存在等。本文试图说明这些争论之所在 ,并指出 :在马克思的转形理论中 ,不变性假定不是必需的 ,一般利润率与生产价格不是同时决定的 ,生产投入不需要转形 ,逆转形问题并不存在  相似文献   

3.
价值转形理论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核心理论,然而冯金华发表了三篇文章坚持认为价值转形是个伪问题。文章首先通过数值举例和引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原话,说明了价值转形过程,然后以此为验证基础,表明冯金华的主要错误在于他没有能够把不同的利润率转化为一般利润率,而是维持不同的利润率不变,从而肯定了丁堡骏认为"冯金华教授根本就没有真正进入转形问题研究的科学领域"的观点。文章同时还说明了"偏离系数"转形模型存在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4.
在《资本论》第3卷出版以来的一百多年中,西方学者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质疑主要是围绕转形问题提出来的,转形问题能否成立也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存在价值。第一次对转形问题计算方法进行有效探索的是德国经济学家鲍特凯维兹,尽管鲍特凯维兹的转形模型还不够完善,但是在一定条件下是能够满足"总计一致2命题"同时成立的。这说明,该模型中有一定的成分接近了正确转形模型,也为BSZ转形模型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5.
价值转形是百年以来争论的焦点问题。西方经济学家多以数学模型论证出"总价值"与"总价格"并不相等,进而推断出《资本论》第一卷与第三卷前后逻辑矛盾,价值转形毫无意义。马克思对价值转形的分析采用的是从抽象到具体的分析方法,揭示的是剩余价值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社会重新分配的过程。价值转形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数学问题,而是在一个整体理论架构上分析生产关系,披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本质。  相似文献   

6.
剩余价值率不能转化为等量利润率,价值转形不涉及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则利润已替代剩余价值,转形的整个过程是通过利润率m/(c+v)意义上的途径(并非剩余价值率m/v意义上的途径)来完成的。价值转形的计量单位表明,价值只能用时间来度量,不可能用交换比来度量。用交换比来度量,就是价格,即价值已经转化为价格。转形问题特别指向资本独占总要素利润这一事实,在资本主义的某个特定时代,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只要现实生产中存在总要素联合创造的生产力,就存在劳动价值和劳动利润。生产过程的实质是劳资合作。可以尝试,把转形问题的重点针对劳资对立修正为体现劳资和谐,把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创新成为新要素分配理论。  相似文献   

7.
李仁君 《北方论丛》2002,1(2):73-76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是马克思价值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以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在转形问题上只强调,生产价格理论解决了劳动价值论和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之间的矛盾,生产价格规律是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具体形式,以及生产价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各部门的资本家共同瓜分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存在着根本对立的关系,对于转形问题极为重要的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理论前提,则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实践证明,部门间统一的剩余价值率、部门间各异的资本有机构成以及部门间统一的利润率,是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三大理论前提,三者缺一不可.马克思的转形理论也只有在这三大前提下才能存在.  相似文献   

8.
陈征同志: 看到您的《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内容》(载《对〈资本论〉若干理论问题争论的看法》上),有些想法,拟通过这封信就教于您及其他同志们。对于马克思劳动价值学说的基本内容或基本要点问题,我和周成启同志在拙著《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一书中也曾提出过自己的看法,这大概就是您的文章中所概括的第五种观点(略有出入)。我现在仍坚持原来意见,并对您的一些论述提出商榷。第一,我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首先应当包括商品二因素的理论。具体内容就不  相似文献   

9.
史哉书同志在《价值转形问题新探》(《中国社会科学》)1988年第6期)一文(以下简称史文)中,批评马克思创立的生产价格理论“自己违反了自己的一些已有的原理”之后,提出了——“平均利润价格”理论。指出:“在平均利润率规律起作用的条件下,资本家怎样得到平均利润的问题,从本质上说,就是一个利用价格与价值背离对价值进行再分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新的低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在这种大背景下,我国经济学界爆发了新一轮劳动价值理论的大论战。与以往不同,发展和创新、怀疑和否定,构成了这一轮大论战的双重旋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在中国被置于十字路口。破除长期以来人们对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及整个马克思主义的误解,深刻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本质,正确评价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的科学性,成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也是运用马克思经济学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1.
丁堡骏 《江汉论坛》2006,3(7):33-37
萨缪尔森是西方后凯恩斯主义主流经济学的头面人物,在世界范围的经济学界,他不仅以新古典综合理论而著称,他更以疯狂攻击和诬蔑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转形问题而扬名。在萨缪尔森发表的几篇攻击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转形问题的文章中,1971年发表的《理解马克思的剥削概念:马克思的价值与竞争价格间所谓转化问题的概述》一文应该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试图通过对该文的分析向世人说明,被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界吹捧为学术大师的萨缪尔森,在价值理论上他不仅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常识一窍不通,甚至对普通的代数学知识也一无所知,是一个极端的斯拉法主义者。  相似文献   

12.
1977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授斯梯德曼(Ian,Steedman)出版了他的成名作《依照斯拉法来看马克思》(“MarxafterSraffa”,NLB,London)一书。该书宣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在利润率和生产价格决定中,在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中是多余的,而且是自身矛盾的、错误的,因此应该抛弃。该书具有很大的影响,被西方经济学界认为是“一个里程碑”。斯梯德曼对马克思劳动价值学说的否定,共分为三个问题:第一,“转形问题”。在此问题的计算上,他认为,在利润率和生产价格的计算上不需要马克思劳动价值概念,因而马克思劳动价值学说…  相似文献   

13.
在商品经济中,商品的价值由什么创造,怎样实现,一直是经济学界争论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不同流派的经济学家有其不同的理解与解释。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价值的一元,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其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在本文,笔者赞同卫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的一元论,并对此作了简要浅析。  相似文献   

14.
价值转形理论的争论已经持续百年.这个理论起因干李嘉图理论的一个基本矛盾,而这个矛盾是李嘉图劳动价值论自身的缺陷造成的.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中,这个矛盾并不存在.价值转形理论假定各行业资本有机构成不同而剩余价值率相等,在此前提下解释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法则,但该理论其实是李嘉图理论的变种.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资本论>的整体来看,这个理论是不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卡列尔·科西克 (KarelKosik 1 92 6-)是捷克著名“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与文学评论家。整整 40年前 ( 1 961年 )出版的《具体的辩证法》一书 ,既使他在西方获得了很高的荣誉 ,也使他在原苏联东欧遭受到了严厉的批判。在西方 ,科西克的“具体的辩证法”一般被理解为“现象学的马克思主义”或者“海德格尔化的马克思主义”范畴。其人其书在我国 80年代始得到出版介绍 ;90年代以降才逐渐被学者理解与研究。中国的“科西克研究”滞后 ,一与中国学者现象学基本知识准备严重不足直接相关 ,二是由于学界未能深入研究马克思经济学著作中的现象学哲学意蕴所造成。张一兵教授最近出版的在“经济学语境中理解马克思哲学话语”的《回到马克思》一书提出了建立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现象学”的主张 ,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能够进入到科西克的“具体的辩证法”文本深处的重要支援意识。以下一组文章 ,系南京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的一批青年学者最近对这部经典著作不同角度的深层细读 (包括科西克与马克思、科西克与海德格尔、科西克与胡塞尔、科西克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科西克与全球化问题等研究专题 ) ,希望“科西克研究”有助于推动深化目前国内学界正在热烈进行的“如何理解马克思当代性”的讨论。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试图将马克思价值转形理论的假设条件——要素投入按价值计算——改变为要素投入按生产价格计算,使这一理论从简单的、抽象的模型上升为复杂的、具体的模型,进而对温特尼茨价值转化模型进行分析批判。 一、简单的马克思价值转化模型 我们把要素投入按价值计算的马克思价值转形理论称为简单的马克思价值的转化模型。关于这一理论,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第九章中已用著名的图表模式进行了详细的论证和说明。现在,为了与后来西方学者关于转形问题的论述相对比,在这里我们用数学方程式模型重新表述简单的马克思价值转化模型。如果以Ci和Ui(i=1,2,……,n)分别代表第i个生产部门资本家耗费的按价值计算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以mi(i=1,2,……,n))代表第i个生产部门所生产的剩余价值,以ρi(i=1,2,……,n)代表第i个生产部门的产品的价格——价值系数,再以r表示平均利润率,在不变资本价值一次转移的条件下,n个生产  相似文献   

17.
阎革 《学术论坛》2002,23(3):38-41
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基石 ,是随着经济基础和阶级斗争任务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深化对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 ,必须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一元论的观点不能动摇。文章认为 ,在现代经济条件下 ,物质财富的生产 ,更多的是依靠科学技术 ,即知识。但是 ,知识本身(包括知识产品 )不会创造价值。所谓知识创造价值 ,实际上仍然是劳动 (包括脑力劳动 )创造价值 ,所以不能用“知识价值论”代替劳动价值论。文章还对服务劳动创造价值问题进行论述 ,认为不一概肯定 ,也不一概否定 ,要作具体分析。最后 ,作者认为 ,要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必须阅读马克思的全部经济学著作 ,防止以偏概全  相似文献   

18.
张一兵教授的《回到马克思》一书自 1999年出版以来 ,国内学界关于它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它已经不单纯是一本书 ,而是成了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一种“现象”或“事件”。这一“事件”能否真正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动力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此书的学术批评能否真正“到位”。鉴于此 ,本刊特组织《回到马克思》“原生学术谱系”中的一些学者 (包括作者本人 )来谈谈他们对《回到马克思》一书中尚存在问题的一些看法 ,以期通过这种“自我批评”式的学术批评 ,来展示对作为“事件”而存在的《回到马克思》一书的一种科学的再阅读  相似文献   

19.
张一兵教授的《回到马克思》一书自 1999年出版以来 ,国内学界关于它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它已经不单纯是一本书 ,而是成了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一种“现象”或“事件”。这一“事件”能否真正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动力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此书的学术批评能否真正“到位”。鉴于此 ,本刊特组织《回到马克思》“原生学术谱系”中的一些学者 (包括作者本人 )来谈谈他们对《回到马克思》一书中尚存在问题的一些看法 ,以期通过这种“自我批评”式的学术批评 ,来展示对作为“事件”而存在的《回到马克思》一书的一种科学的再阅读  相似文献   

20.
张一兵教授的《回到马克思》一书自 1999年出版以来 ,国内学界关于它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它已经不单纯是一本书 ,而是成了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一种“现象”或“事件”。这一“事件”能否真正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动力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此书的学术批评能否真正“到位”。鉴于此 ,本刊特组织《回到马克思》“原生学术谱系”中的一些学者 (包括作者本人 )来谈谈他们对《回到马克思》一书中尚存在问题的一些看法 ,以期通过这种“自我批评”式的学术批评 ,来展示对作为“事件”而存在的《回到马克思》一书的一种科学的再阅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