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后革命时代的革命观:毛泽东邓小平的独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泽东和邓小平都认为:在后革命时代,有两种不同性质的革命。毛泽东认为:一个是以建设为主题的革命,即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一个是以阶级斗争为主题的革命,即“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直至“文化大革命”。邓小平则认为:一种是扫除生产力发展障碍的革命,一种是生产力方面的革命。改革和实现四个现代化分别是这两种不同性质的革命在当代中国的具体表现形式。从毛泽东时代到邓小平时代,革命重心实现了从阶级斗争到发展生产力的战略转移。后革命时代的革命观逐步确立了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的观念,这是对传统革命观的超越与发展,是具有历史性意义的进步。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和邓小平都认为:在后革命时代,有两种不同性质的革命。毛泽东认为:一个是以建设为主题的革命,即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一个是以阶级斗争为主题的革命,即“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直至“文化大革命”。邓小平则认为:一种是扫除生产力发展障碍的革命,一种是生产力方面的革命。改革和实现四个现代化分别是这两种不同性质的革命在当代中国的具体表现形式。从毛泽东时代到邓小平时代,革命重心实现了从阶级斗争到发展生产力的战略转移。后革命时代的革命观逐步确立了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的观念,这是对传统革命观的超越与发展,是具有历史性意义的进步。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的科学技术观微析苏多杰毛泽东在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十分重视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发展作用,提出了许多重要见解,有着不少的独到发现。认真学习和研究毛泽东的科学技术观,对于深刻理解邓小平同志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对于贯彻党中央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的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它是在中国人民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历史观的核心是"农民革命动力论",它与阶级斗争史观、人民史观、古为今用史观等一起构成了毛泽东历史观的主要内容.建国后,毛泽东历史观继续发展,并出现了一些变化,对中国历史学的研究与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一般条件,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取得重大胜利、无产阶级专政不断巩固的根本保证.对于我国来说,解放和友展生产力更是革命与建设的最根本任务.毛泽东与邓,]、平对生产力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毛泽东从土地革命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到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时期,都十分注重对生产力问题的研究,取得巨大成果.邓小平同志继承与发展了毛泽东关于生产力的理论,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逐步扭转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局面,引导全党、全国人民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并提出“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科学论断.之后又陆续提出“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光辉论断,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内涵,而且为我国人民提供了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历史活动都是人民群众的活动,没有人民群众的广泛参加,任何事业都将一事无成。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三代领导人正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从而确立了一脉相承而又各具特色的“人民观”。比较和研究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人民观,无疑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牛田盛 《南都学坛》2010,30(2):114-118
在探索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毛泽东的思路共发生三次重要转变:从新民主主义过早过快地转到社会主义;从苏联模式到中国式社会主义正确而又受挫的转变;从经济建设到阶级斗争的逆转。毛泽东之所以未能成功地实现从革命到建设的转折,其原因既有"冷战"的国际局势、短暂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等客观历史因素,又有毛泽东个人阶级斗争的思维定势及其实践观方面重政治实践轻物质生产实践等主观因素。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邓小平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始终把社会公正作为社会主义追求的价值目标。邓小平在基本权利平等、机会平等、收入的合理分配、共同富裕等方面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社会公正观。邓小平的社会公正观符合中国国情,对构建当代中国科学的社会公正观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如何正确认识和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能否取得胜利的关键所在。毛泽东和邓小平围绕这一问题所引发的对人民的内涵、人民的作用、人民的利益及其实现途径等方面的总的认识和根本观点,形成了他们既有联系又相区别的人民观。学习、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的人民观,对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着积极而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刘远柱在《理论月刊》2007年第11期发表“毛泽东知识分子观的科学内涵”一文认为,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知识分子观,从而开创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新局面。毛泽东关于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知识分子在革命和建设中的作用以及知识分子的团结、利用、改造政策等方面的思想构成了毛泽东知识分子观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的逻辑框架。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最辉煌璀璨的乐章,从根本上影响、决定和支配着中国及人民的命运,同时也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无限生机和活力。为了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下,以巨大的实践精神和理论勇气,为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探索和总结,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阶段性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阶段性理论成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巨大威力,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巨大的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和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党的几代领导人的努力下,在领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中,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创造并不断发展党的建设"法宝"思想,从革命制胜法宝到党的思想路线、做好现实工作、兴国立国强国等战略高度,把解放思想、方针政策、基本路线等创造性地发展为新时期新阶段党的建设的重大法宝,并运用这些法宝思想对我们党、我们国家进行指导,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胜利。  相似文献   

13.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70年历程中,产生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学说、无产阶级暴力革命学说、国家学说、国家资本主义思想、资本主义再生产理论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相似文献   

14.
在大革命时期,毛泽东根据马列主义理论对中国的革命动员问题进行了努力的探索,并初步形成了以阶级斗争、土地革命为手段,以政治动员、征集新兵、筹款以及肃反为主要内容的革命动员思想。这一思想,既体现了毛泽东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创造性发展,也体现了他对当时中国国情的一个深入理解。不过,由于当时革命的不够深入,他对革命动员问题的思考也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  相似文献   

15.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是中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在如何解决农民问题上,毛泽东和邓小平既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又有许多相同的看法。他们的这些看法不仅在当时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是一门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系统、完整地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又把这一进程中形成的重大埋论成果作为完整的理论体系进行全面分析的政治理论谦。要上好这门课,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深化教学改革,使学生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自觉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比较毛泽东与邓小平的哲学思想发现,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差异。二者的相同之处在于:都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都善于在实践中贯彻唯物辩证法;其哲学思想都具有预见性。而二者的不同之处则在于:一个强调矛盾的斗争性,一个强调矛盾的同一性;一个思维浪漫,一个思维务实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特点是 :在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比较中说明其必要性和艰巨性、长期性。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出的主要问题是 :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失误 :经济上从比较谨慎到急于求成 ,政治上从以生产建设为中心到以阶级斗争为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