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4 毫秒
1.
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经历了多重逻辑过渡,并实现了范式转换:威廉斯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再诠释颠覆了生产范式的理论前提,并为斯图亚特.霍尔回到葛兰西的“接合”理论提供了分析基础;霍尔在强调主动文化过程的同时彻底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意识形态理解模式,为伯明翰学派转向微观政治学文化研究维度作好了理论准备;费斯克则在伯明翰学派理论的逻辑基础上以微观政治范式遮蔽了文化研究的生产范式,因而在总体上逃离了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的基本语境。  相似文献   

2.
杨东篱 《东岳论丛》2006,27(4):162-164
伯明翰学派是文化研究的重要流派,它的文化观念在国际学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伯明翰学派的文化观念自身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可以分为三阶段:在第一阶段,伯明翰学派提出文化就是一种“整体的生活方式”;在第二阶段,伯明翰学派通过吸收马克思主义,将文化的定义从两个角度分别改造为:文化是一种物质生产过程以及文化是承载社会关系的符号系统;在第三阶段,伯明翰学派将第二阶段中关于文化的两个定义综合在一起,提出文化是联系物质生产领域与社会关系领域的符号系统。  相似文献   

3.
大众文化理论肇源于西欧,雏形见于英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利维斯派”的文学研究,成形于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20世纪50年代末兴起的英国“伯明翰学派”和其后的后现代主义诸派文化理论丰富和开拓了当代大众文化理论与批评实践,继而影响世界,使文化研究和大众文化批评迅速普及于许多国家,并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成为当前世界上最活跃的理论领域。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带有鲜明文化革命色彩的传统批判理论曾盛极一时,是伯明翰学派与后现代主义诸家为大众文化批评带来的反拨和突破使其步入了多元共存的文化“后革命”时代。  相似文献   

4.
郑莉 《天府新论》2022,(3):152-159
伯明翰学派早期核心代表雷蒙·威廉斯提出了“文化是平常的”这一著名论断。威廉斯认为,文化并不存在高雅与低俗的等级之分,文化是普通人的平常之事,来源于普通人的生活方式、情感体验和行为模式,并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一论断打破了传统文化观念的边界,是对文化精英保守主义观念和机械唯物主义简单经济论的超越。它开启了文化研究的新范式和格局,也表达了关于文化民主和平等的价值旨归,促进了文化民主的进程,为早期伯明翰学派平民文化价值观的建构提供了理论资源,对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研究也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邹赞(以下简称邹):黄老师,您好!您带领的科研团队近年来从事以伯明翰学派为中心的文化研究,并且取得了系列成果.我们知道,源起于英国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文化研究思潮,经过理论的旅行来到中国大陆,并且已经发展为极具活力的理论资源.人们在梳理文化研究的学术发展史时,往往会追溯到伯明翰学派.现在大家对伯明翰学派耳熟能详,但是对该学派的学术谱系并不十分清楚,请您介绍一下伯明翰学派的谱系.  相似文献   

6.
大众文化的崛起与文化产业的兴盛带来了许多理论话题与现实问题。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带有鲜明文化革命色彩的传统批判理论曾盛极一时 ,是伯明翰学派与后现代主义诸家为大众文化批评带来的反拨和突破使其步入了多元共存的文化“后革命”时代。西方大众文化理论的先后引进 ,刺激了中国大众文化批评的开展 ,也能解决一部分中国的大众文化现实问题 ;但要警惕和防止以“他者”的文化眼光来遮蔽中国本土的问题情境 ,或把西方社会的文化问题硬性移植到中国而变成“假想敌” ,所以必须结合中国实际将西方文化理论“再语境化” ,结合中国当前的“后革命”特色坚持适时而积极的文化批评  相似文献   

7.
大众文化理论肇源于西欧,雏形见于英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利维斯派"的文学研究,成形于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20世纪50年代末兴起的英国"伯明翰学派"和其后的后现代主义诸派文化理论丰富和开拓了当代大众文化理论与批评实践,继而影响世界,使文化研究和大众文化批评迅速普及于许多国家,并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成为当前世界上最活跃的理论领域。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带有鲜明文化革命色彩的传统批判理论曾盛极一时,是伯明翰学派与后现代主义诸家为大众文化批评带来的反拨和突破使其步入了多元共存的文化"后革命"时代。  相似文献   

8.
理查德·戴尔是伯明翰学派中以亚文化立场进行文化研究较为突出的代表。他在理论研究中逐渐将文化研究"去政治化",显现"娱乐至上"的研究态度,与伯明翰学派的核心路径背道而驰,走向"反文化研究"的理论道路。导致他理论转型的主要诱因有三点:一是同性恋亚文化身份的特殊性,二是特定历史环境的嬗变,三是文化研究自身潜在于理论与实践统一上的缺陷与文化决定论倾向。因此,戴尔的文化研究在其个人与时代的作用下势必走向一种"反文化研究"的理论化道路。  相似文献   

9.
霍尔的著作正在被陆续地引进中国,但对他的研究迄今还非常匮乏,更不要说整体的评价了。本文借助麦克罗比的眼睛鸟瞰了霍尔对文化研究的三大贡献:第一,开创了媒介研究的微观意义政治学;第二,通过对撒切尔主义的评论提升了文化在构造社会中的作用;第三,提出了“在异之同”的多元文化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10.
郑薇 《天府新论》2019,(2):70-78
霍尔指出,撒切尔主义是面对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的成功回应方式之一,但他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要感叹撒切尔主义的成功,而是想通过分析其产生条件、运作模式,为处于危机中的左派提供有益的经验。为此,他提出了一种替代性政治议程——“新时代宣言” (Manifesto for New Times),以此强调霸权的再生产不是一个稳定的过程,需要更广泛的社会经济的运作而不断被重塑和破坏,并期待左派能进行更多与时俱进的尝试。霍尔认为,左派仍然深陷在过去强调“客观矛盾”话语之中是行不通的,需要更加重视“政治中的主观维度”。  相似文献   

11.
伯明翰学派与文化民粹主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伯明翰学派的大本营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于2002年6月遭遇了被关闭的噩运,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理论上颇难逆转的文化民粹主义困境.伯明翰学派的文化民粹主义具体体现为文化生产民粹主义与文化消费民粹主义两种形式.它们是由战后英国平民阶层日益崛起的社会背景与雷蒙德·威廉斯等理论家强调平民文化权利的文化理论共同促成.由于文化民粹主义的局限,伯明翰学派丧失了真正的批判精神,忽视了文化的精神内涵与教化功能,并失去了真正介入社会生活的能力.当代文化研究要避开文化民粹主义的困境,就需要确立一种多元的文化观念,对文化生产领域保持密切关注,并且时时注意保持同现实生活的互动关联,避免陷入纯学院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研究,是伴随改革开放以来大众文化萌芽、发展而起步的,从一开始就存在本土理论准备先天不足的现象.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大众文化研究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大量移植了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批判理论.这种做法,首先就会遭遇分析和批判的中西"语境错位"问题.同时,仅仅以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资源,来审视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现象,至少也是失之偏颇的.如果要建构更广阔的中国大众文化现象分析视野,就应当实现伯明翰学派或文化研究理论资源和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资源的结合,并将之导入中国地方性语境中.  相似文献   

13.
媒介文化源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大众媒介的基本含义入手,首先分析了凯尔纳所谓的媒介文化,认为他以媒介文化取代大众文化或通俗文化,一方面在于承认西方社会已经出现的文化现实,另一方面也试图以此调和法兰克福学派与伯明翰学派之间的理论矛盾.在此基础上,通过梳理国内学者使用媒介文化的基本语境,认为把媒介文化等同于大众文化的做法失之简单.因为新世纪以来,随着新媒介的出现,种种文化现象已无法用大众文化的理论框架做出很好解释,这就为媒介文化的诞生奠定了现实基础.而文化研究的盛行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媒介文化概念的流行和媒介文化研究的展开.媒介是大众文化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之后所出现的文化形式,它既是一种全面抹平的文化,也是一种杂交文化,同时还是一种不断生成的文化.  相似文献   

14.
文化工业理论作为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生产的一种批判,它的典型语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德国和美国。离开这两个典型语境,一切批判或将是无的放矢。文化工业理论对大众文化标准化和伪个性化等一系列质疑,中间或有精英主义意识作祟,但是一定程度上是在警示文化产品本能快感和艺术快感之间的分野。比较伯明翰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用斯图亚特·霍尔的术语来看,文化工业理论应是把意义的生产定位在编码一端,反之伯明翰学派则是将之移位到了受众解码一端。文化工业理论应是低估了大众媒体受众的主体意识,虽然,判定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已是明日黄花,也还为时过早。  相似文献   

15.
冯海波 《北方论丛》2011,(2):123-126
19世纪以来的理论、艺术和政治研究发生了广泛、持续和深入的文化转向。文化转向这一客观、动态的过程也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中逻辑展开。"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开创了文化批判的先河;立足于精英主义立场的法兰克福学派则以一种更加有效的方式发展了"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文化批判,但他们仅仅把大众文化看做文化衰败的标志;伯明翰文化研究学派反对法兰克福学派的精英主义立场,立足于大众文化的动态研究和批判研究,补充了法兰克福学派文化批判的不足;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则大大促进了文化批判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6.
威廉姆斯认为文化是整个生活方式,所以英国伯明翰文化研究将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都作为研究对象.与法兰克福学派截然不同,英国伯明翰文化研究将大众文化看做是流行文化,强调的是受众在文本解读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江苏卫视推出的婚恋交友真人秀节目《非诚勿扰》,自播出以来,收视率节节攀升,创下了综艺节目收视的新纪录.本文试图从英国伯明翰文化研究的视角来分析这一当前炙手可热的大众文化娱乐节目,既看到它是商品化的产物,双要看到受众的双重性,更要看到该节目实际上是社会的折射.  相似文献   

17.
从1964年伯明翰大学成立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算起,伯明翰学派在4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步形成了一股声势浩大的学术思潮和知识传统,对世界学术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伯明翰学派在阶级研究、亚文化研究、种族研究、性别研究、大众传媒研究等诸多领域中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可以说独树一帜,具有跨学科的鲜明特征。总体而言,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精英文化研究,而是当代大众文化研究。他们总是将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与意识形态、阶级、种族、性别等更广泛的社会政治背景联系起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人们始终认为法兰克福学派和伯明翰学派的理论路径各不相同,在对两者的研究方面,分析、论述不同点多于相同点。其实,几十年西方文化研究的轨迹证明,无论是法兰克福学派还是伯明翰学派,其文化研究的路径虽然有着明显的差异,但坚持某些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却是共同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两者在研究路径上的共同点更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9.
“文化工业”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概念,它随着汉语学界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与研究而进入中国当代文论的视域。90年代以降,大众文化或媒介时代的到来,促使中国纯粹的文论与美学向审美文化研究转向,批判与否定性的文化工业概念是这一转折最重要的理论资源之一。本文认为考察与阐释文化工业需要一种更辩证的理念和视角,而不是在法兰克福与伯明翰之间、在意识形态批判与实证研究之间做非此即彼的抉择。  相似文献   

20.
英国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特质论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陆道夫 《学术论坛》2003,(6):139-145
上世纪60年代形成的伯明翰学派开创了文化研究的一代新风,对当代西方学术界乃至整个人文学科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学术视野和研究范式。虽然伯明翰学派成员繁多,理论庞杂,兴趣爱好也各有不同,但其研究目标和理论旨趣却是基本一致的。他们关注日常生活的大众文化和大众传媒,批判资本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压迫性、虚伪性和欺骗性,积极建构具有主体性、能动性和批判性的大众文化消费群体,并以此而形成自己的文化研究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