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昆仑神话与世界创世神话国际学术论坛"是2010年"昆仑文化与西王母神话国际学术论坛"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将昆仑文化放到了国际学术话语的语境中,与世界创世文明、神话相作了比较,凸现了昆仑文化在世界神话体系中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昆仑文化与西王母神话学术论坛是促进中国神话研究的契机,将加深世界对东方文明的认同。昆仑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母,中华文化的产生、发展来源于昆仑文化。王母神话是中国神话体系中最完美的部分,与青海有着较为紧密的源缘。  相似文献   

3.
昆仑神话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不可替代性,开发以其为核心的昆仑文化品牌是未来青海旅游,甚至是西部旅游的重要课题。本文论述了作为旅游资源的昆仑神话及其文化的旅游开发类型,并提出了如何围绕昆仑神话进行旅游开发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4.
一个多世纪以来,众多学者对昆仑神话进行了不懈探索,而青海地方学界对昆仑神话尤为关注。进入新世纪后,青海民俗文化学界提出了"以昆仑文化为青海多元文化的标志性文化"的观点,进而促成政府对青海文化做出了"以昆仑文化为主体的多元一体文化"的定位。这是一次把民俗学研究成果转化提升为政府文化建设方略的有效尝试,在中国也是地方民俗学为地方文化服务的成功案例。事实证明,民俗文化学在地方文化建设中可以大有作为。任何一种学术的兴衰命运,都与国家民族的发展息息相关。而对政府文化战略和文化发展来说,民俗文化有着独一无二的资政价值。  相似文献   

5.
李炳海 《东岳论丛》2004,25(4):139-143
汉武帝在求仙过程中兼顾昆仑神话和蓬莱神话 ,是造成二者融合的契机。由于蓬莱神话在汉代的影响超过昆仑神话 ,这就使得它在与昆仑神话融合时居于主导地位。蓬莱神话对昆仑神话的同化 ,造成昆仑神话在两个方面发生变化 :一是昆仑神境的形态变成下狭上广 ,是东海三神山的投影 ;二是昆仑神境的仙性得到强化 ,最后成为道教圣地和天地的中心  相似文献   

6.
宋小克 《云梦学刊》2010,31(1):40-43
屈原有很深的昆仑情结,其神游天地多以昆仑为中心。屈原在运用原有昆仑神话的同时,也改造、构建神话:其一,增加了许多《山海经》中原本没有的地名、物象,诸如县圃、成池、春宫等,丰富昆仑神境;其二,调整神话物象的方位,重新构建昆仑格局;其三,以空间运动超越时间,赋予昆仑以新的生命内涵;其四,颠覆了昆仑的神人关系,人成为神境的主人。  相似文献   

7.
<正>文化认知与文化实践要求我们对于自身传统、自身文化体系有清晰的认知与理解。这种认知与理解必须立足于当下新的世界历史语境中,而不是封闭孤立地做梳理工作,更不是盲目拒斥外来文化。真正清醒的"自知之明"是怀抱有开放包容的心态,重新审视我们自身,系统而深刻地考察丰富的本土文化资源,从而在这个多元文化世界中确立自己的位置。一个民族或地区的早期历史总是与神话传统缠绕和纠结在一起。赵宗福先生长年积累,探幽钩沉的《论昆仑神话与昆仑文化》一文,通过对青海远古文明的追寻、对青海多元文化的深度考察,将昆  相似文献   

8.
昆仑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源,蟠桃盛宴、牛郎织女、女娲补天、嫦娥奔月等神话传说源远流长,造就了博大精深的昆仑文化。古籍如《山海经》、《庄子》、《楚辞》、《诗经》、《博物志》等,印记了昆仑神话的传颂。这些宝典与神话故事,可作为当代文创经济之根。从艺文教育的观点,可培育一群有才华的学子来传习与再创文化,藉由图文并茂的绘本和动画,结合考察研究、创艺表现与教育推广,继续生动地叙说故事,为昆仑文化的转创应用,注入一股活力经济泉源。昆仑文化博大精深,还拥有美丽丰富的自然资源加持,例如昆仑圣境之美,以及享誉盛名的昆仑玉,可结合多元文化、自然资源、人才培育与观光产业,以具有美感体验的软创新(soft innovation)来提升文创经济效益,台湾与国际文创案例,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昆仑神话是中国古典神话的主体部分,在其被文本化过程之际,正是中国古文明已经成熟之时。虽然限于当时书写条件的困难、国人早熟的哲学思维和神话历史化改造等种种因素,加之神话本身经过历史时间的剥蚀和历史潮水的冲刷,所书写的内容只剩下一些零散的、只言片语的,以及欠完整形态的"碎金片",但从前人学者对先秦至汉晋时期记录神话典籍的连缀萃集仍然能够看出昆仑神话是我国古典神话中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影响最深远的神话体系。举凡在先秦至汉晋时代的原典如史部与子部小说家类典籍、先秦诸子著作与《楚辞》、历代对原典的注疏训释之作,以及道藏及晚出现的笔谈杂记、出土的战国秦汉时期砖石画像、竹简帛书等中,都有或简约或较为完整的文字记载,仍保持有"原生态"的状貌。从中可窥见古代文献书写昆仑神话时,具有思维的原始性、神话意象的层累性及神话人物记忆的排序性特征。  相似文献   

10.
2014年昆仑文化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学术论坛,以国际情怀汇聚世界10多个国家及地区不同文明和学界智慧,紧紧围绕"昆仑文化与文化事业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文化产业与经济社会发展"三大主题,从不同学科视角全面探讨并不断丰富和拓展昆仑文化内涵与外延,增强以昆仑文化为内核的文化软实力价值导向和资源整合功能;深化和扩展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科学内涵和行动思路,为青海更好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发挥积极推动作用;有力拓展和提高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各区域文化交流广度及认同高度,以理性学术创建和极具启发的对策建议促进文化产业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1.
古昆仑地处环青海湖,其众多的山水神灵像卫星拱托在周边,彰显了渊源于中华民族昆仑文化的光辉灿烂。  相似文献   

12.
以《山海经》及《穆天子传》的具体描述与当代交通史、地质学、考古学的成果相印证,确认了"舂山"、"钟山"、"珠泽"等古地名的当代位置,并再次验证了《定位"古昆仑山"》一文对"洋水"、"黑水"做出的判断。  相似文献   

13.
青海昆仑玉产业发展探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奥运会选定昆仑玉作为奖牌镶玉,为青海昆仑玉产业发展带来了重大的历史契机。目前,该产业已发展迅速,但仍存在一些主要问题。本文在详析昆仑玉的类型、品质、分布及产业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产业促进政策措施,以期推进昆仑玉产业实现发展新突破。  相似文献   

14.
关于屈原西域昆仑情结的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总体上探讨昆仑方物在屈赋中的地位作用,并提出屈原思想中蕴涵着一种炽热而深沉的西域(昆仑)情结,认识这一情结,在屈学发展中具有积极作用,且是西域文史研究中的一个新课题.  相似文献   

15.
大量古代典籍、野史笔记等资料显示,文化昆仑与以冈底斯神山信仰为代表的藏族远古文化之间的相同性和相似性,不仅是交融互动的结果,而且具有共同心态和生态背景下生成的共性和个性的文化逻辑。  相似文献   

16.
唐五代小说中出现不少关于昆仑奴的描写,尤以晚唐《传奇·昆仑奴》作为代表作。这些昆仑奴来自何方?他们是怎样来到中国的?有哪些身体特征?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那些地区?笔者试图从上述几个方面探讨唐代小说中的昆仑奴现象。  相似文献   

17.
关于昆仑文化作为青海省标志性文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对昆仑文化的内涵、主要内容、特色项目及其地位进行了多视角、多层次梳理和分析。认为昆仑文化既包括历史文化,也包括现当代文化;既包括各类精英文化,也包括各民族民间文化,昆仑文化可以作为涵盖青海文化的标志性文化。并在对青海省近年来昆仑文化的开发模式进行回顾的同时,对其未来发展提出了一些可操作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西昆仑出山径流尼雅河与尼雅聚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昆仑山脉出山径流尼雅河,系依赖上游源区冰川融化及山区降雨才得以形成.进入平川区、尾闾地区后,在塔克拉玛干沙漠气象条件及其下垫面作用下,尼雅河水渐渐消失.一百年来的尼雅遗址考察、考古及历史研究成果丰硕,尼雅从聚落到废墟的演变过程,反映了尼雅河来水等水源逐渐匮乏的事实,魏晋后尼雅行政建置丧失于交通价值的下降,喀帕克阿斯干村以北居民点,则最后废弃于彻底无水接济.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神话中西王母所居的昆仑山,是古代神话叙事中令人向望的神仙境界。论文对西王母崇拜在中国社会的影响、道教神仙系谱中女神西王母形象的建构、昆仑文化与西王母神话的内涵进行详细考察,认为西王母神话是昆仑山文化的要素之一,更与中国道教的神仙信仰密切相关。中国古代西王母神话与昆仑山神仙境界说,在道教神仙信仰的建构中具有重要启示作用,道教女神西王母与昆仑山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关联。  相似文献   

20.
在古文化中,昆仑山上的西王母有"不死药",昆仑山文化中的"不死"观念与此相关。而这"不死"观念的形成又与"蛇"有密切关系:古人认为蛇蜕皮不死,可以重生,有着"不死之身"。传说中的人类始祖大多是"人首蛇身",正反映了古代蛇"不死"的信仰。这种信仰发展至后来,连西王母的形象也带上了"蛇"的影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