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性别与文化”的视角,对早期词作中的歌伎之词之美感特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论述主要围绕女性语言与女性书写展开:“女性语言”是指女性之词在语言中所表现的女性之内容情思;“女性书写”则是指女性在从事词之写作时所表现的写作方式与风格。通过对词例的分析认为,第一类文化层次较低的歌伎所写之歌词,因其“男性书写”格式之习染与约束较少,表现为生动变化而赋予本真的生命之感发;第二类与文士往来的文化层次较高的歌伎之词,则因受到文士们“男性写作”方式的影响,表现出双性的美感。  相似文献   

2.
从"性别与文化"的视角,对早期词作中的歌伎之词之美感特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论述主要围绕两方面展开女性语言与女性书写.通过对具体词例的分析认为,第一类文化层次较低的歌伎所写之歌词,因其"男性书写"格式之习染与约束较少,表现为生动变化富于本真的生命之感发;第二类与文士往来的文化层次较高的歌伎之词,则因受到文士们"男性书写"方式的影响,表现出双性的美感.  相似文献   

3.
明代闺秀词人书写了其在男性世界中为人女、为人妻以及为人母等不同身份的多元情感体验,表现了明前词中所不曾有的真正的女性情思与女性美感特质。同时,也从理论上提出"诗故非大丈夫事"这一新的观点来肯定女性的写作权力,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构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女性书写"。他们的出现,改变了明前女性词主题单一、性别色彩不够鲜明的局面,把女性词的写作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在女性词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男权社会和男性历史书写的压抑之下,“私语”成为女性写作的重要特征。以“私语”的方式,女性构筑了一个独特的场域,这一场域与男性话语相隔绝,既有女性情感和欲望层面的隐私性,也有经济独立上的专属意味。而在中国,则情况特殊,尤其是自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前期,在一种“准战争”状态下,特殊的意识形态要求女性进入社会公共空间,承担与男性相同的社会职责,而弃绝私人领域,这给予女性书写以巨大的伤害。出于对近30年的女性空间遭受压制的反拨,私人写作应运而生。而后现代文化在中国发达地区的普及则导致女性书写由“私语”向“高歌”过渡。  相似文献   

5.
阴阳变调中的女性角色——谈唐宋男词人的女性书写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女性作为写作对象自古有之。词最初作为歌筵酒席上的娱乐,以写歌女的美色为主,后来成了情感抒发的去处。女性主义认为女性入词是藐视女性尊严的举动。但仔细观察,唐宋男词人的女性书写,是对女性特质格外喜爱的表现。应以较积极的心态去看待唐宋时期男性词人对女性角色的描绘,以及他们在女性书写方面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从“性别与文化”的视角,对女性词作美感特质之演进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建立起自己独特的理论框架和评赏标准。其中有三点值得注意:第一,男性词作风格演化之影响;第二,政治与社会风习之改变以及与之相伴随的男性对妇女写作之观念的转变和妇女写作观念之转变;第三,男性与女性在心理与智力等方面之分别和差异。  相似文献   

7.
从“性别与文化”的视角,对女性词作美感特质之演进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建立起自己独特的理论框架和评赏标准。其中有三点值得注意:第一,男性词作风格演化之影响;第二,政治与社会风习之改变以及与之相伴随的男性对妇女写作之观念的转变和妇女写作观念之转变;第三,男女两性在心理与智力等方面之差异。  相似文献   

8.
书写的欲望——论20世纪中国女性文化与女性话语权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 2 0世纪的文学背景下 ,系统梳理了女性文学发展的脉络 ,指出女性书写是一个男性无法进入而又实际存在的生命空间 ,这一世界相对于男性是“盲区”,女性写作便在这“盲区”中生长、发展 ,形成潮流 ,目的是颠覆男权文化的霸权地位 ,为自己争取话语权力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女性诗词在意象选择、修辞及词的运用、节奏、声律与情感的表现,以及写作方式、主题表现方面都有其独特性。女性诗人擅“白描”、重“兴象”,通过运用比兴手法,在自然景物中寄托自己的情思,以达到情与景浑、意在言外。女子诗词中“物”、“景”、“情”占据了大量位置,并成为构象的三个要素,女子诗词往往通过这三者的“叠加”、“留白”,烘托气氛,以立体思维方式构建清晰的水墨画方式来映射欲表达的意义,并以此给读者想象空间;女子含蓄而温婉,内敛而情涌的内心世界通过兴象和用词而使其思想与语言浑然一体,从而构建男子占主导地位社会中女子的精神世界。因而女性诗人诗词翻译,必须要在文字转换过程中重视象的构造,重视词意及文化构建,才能得其要领和真谛。在女性诗词翻译中若能将东西方在构象功能上各自的优势结合起来,相辅相成,那么在译文中构建一个真实立体且周全的象,力争语言文化变了,文化内涵和象不变,则未必会是件难事。最后试图从“构象”及“词意与文化构建”两个方面尝试性探索中国古代女性诗人诗词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10.
清初女性传记在写作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女性自我意识的强化:这些女性传记浓墨重彩地书写了传主多方面的突出才华;它们还以欣赏之情书写了传主与男性以及与其他女性的交游情况。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以后,写作界、出版界、批评界对“女性写作”的命名“热潮”主要表现为对女性写作出版物的命名、对女性写作群体的命名及对女性写作意义的命名。从近三十年来女性写作的“被命名”现象可以看出:在当代中国性别文化的建构过程中,男性依然把持着文化权力,女性写作遭遇被商品化的命运;但是另一方面,女性也正以自己的声音参与着社会性别文化的建构。女性写作的繁荣需要更加健康的文化批评环境。  相似文献   

12.
英语中性别歧视现象由来已久,这主要是由于西方文化传统和社会分工不同,给人们思想意识造成根深蒂固的“男主女从”、“男尊女卑”的偏见性影响在语言中的反应。与男性相比,女性更多地使用标准语、恭维语、闪避词和委婉语等,这是长期的不平等观念引起的女性普遍自卑心理的体现。在有关女性的语言中,也存在着语言的非对称、男性词泛化、男先女后词序和褒男贬女等歧视现象。随着社会发展和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性别歧视语正逐步减少,如今人们更愿意用中性词来替代性别歧视语,并尽量避免使用歧视女性形象的表达。  相似文献   

13.
西方女性主义文化与中国新时期女性文学的关系是互动的;一方面,新时期女性创作的繁荣促使政治文化界运用有别于男性文化的理论对其进行评判,扩大了女性主义的影响;另一方面,女性主义对“人类性”写作主题产生了积极健康的影响.同时开阔了女性创作主题,使“私人化”写作在争鸣声中表达了独特的女性话语。  相似文献   

14.
在男权的文学话语中,女性形象都是男性之笔按照自己为女性勾画的蓝图描绘的.女性同性爱的书写从刻意的回避到有意识的书写,充分表明了女性为了摆脱"物"的地位所作的努力.用这种极端的写作方式,来证明女性性自由时代来临了,女性不在是依附于男性的"物",而是可以独立于男性之外的"人".  相似文献   

15.
诗是女性的。作为“女性元素”的“母性”、“自恋”、“潜意识”、“感性力量”和“趋于虚无化的生命本真”,都与诗歌的发生机制息息相关。但诗性生命的最高层面应该是超性别的,由此才能触及到人类意识之共同的视点和深度,去浑然而真实地把握这个世界。从发生学的角度考察,女性诗歌写作的本质特性,在于女性诗人能够比男性诗人更为本能地居住在诗歌的体内,将其写作锁定于作为生命与生活方式的所在,消解观念的困扰与功利的张望,取得与男性诗歌写作本源性的差异。从角色到本真,从张扬到沉潜;从刻意寻求人世的广度,到返身再探人性的深度;从倾心历史时间的生存,到认领生命时间的生存——经历三个阶段洗礼的当代中国女性诗歌,在重返作为生活与生命方式的写作心理机制,并以“更高的平等和超然”步入新的一个世纪的诗歌进程中,展现出更为广袤而沉着的风格样貌与精神质量。  相似文献   

16.
刘向《列女传》不仅是作为中国古代杂传的“始”作之一,在女性传记写作方面,更有开创之功,为此后的女性传记写作树立了典型范式。刘向之后的汉魏六朝时期,踵继刘向《列女传》,正史之外,产生了大量的列女类传,虽大致不离贞孝,然与时推移而常有别裁,选取的入传女性及其品性具有显著的时代性,扩大了刘向《列女传》中对传主范围的设定,拓宽了女性传记的发展道路。同时,单篇女性传记也不断涌现,这些女性別传,多出于名士之手,以其独特的观照视角与书写方式,成为汉魏六朝时期杂传创作中值得注意的类型。以“列女传”及“别传”写作为代表的女性传记在整个汉魏六朝杂传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在宏观层面,女性传记是汉魏六朝时期杂传多样化类型的显著体现,与其它杂传类型共同构成汉魏六朝时期杂传的整体生态。在微观层面,女性传记又呈现出与其他杂传不同的独特文体面相与美学品格,成为汉魏六朝杂传中具有明显标识度的杂传类型。以刘向《列女传》为“始”的汉魏六朝女性传记写作及其所建立的书写范式和审美传统,持续影响着后世女性传记书写甚至小说戏剧等女性形象的塑造。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对晏几道、朱淑真词作中的女性形象、女性画面描摹及人物生活场景等方面的分析比较,认为晏几道与朱淑真在以女性为描摹对象的词篇里,呈现出各自的书写特点。与男性词中以实质个体为主的女性形象相比,女性词中的女性形象更真挚感人,女性词人是用词的形式来表现她们那压抑生命中的最真实最温婉的情感。  相似文献   

18.
当代女性文学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文学中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坚实的文化存在 ,但同时也是一个虽然美丽却又斑驳繁复的文化探险领域。在一个强大的父权审美机制下进行写作的文学女性 ,保持着自身独异的精神气质和哲理思辩意识 ,以女性敏感而幽闭的心灵在“沉默”中顽强叩击“世界”与“历史”的真相 ,以“清丽而越轨”的笔致书写出属于“女性”独有的身后那段被男权文化驱逐压抑着的历史处境和现实的生存困境。穿越女性文学异彩纷呈的外部表象诸如“私人化写作”、“审丑意识”、“文化建构”、“姐妹情谊”、“母女关系”等等 ,思索考察作为当代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存在的女性书写行为将会发掘出一个具有新的知识增长点的学术领域。  相似文献   

19.
北美华裔女性作家在双重文化背景下,书写了隐藏自我的男性他者:缄默的、被“阉割”的男性他者,隐藏着女性意识觉醒的女性自我;重整雄风的、拾声的男性他者,隐藏着追求两性解放的勇敢的女性自我;人性张扬的、融汇多元文化的现代男性他者,隐藏着追求复归人性、两性和谐共生的女性自我。  相似文献   

20.
女性写作是一种存在性“发言”。女性只有自己书写自己,才能深切地把握自己。爱与死、伦理和宗教,是女性写作的真正主题。人类精神中的原罪意识在徐小斌、铁凝等女作家的作品中有意蕴深刻的文本体现和文化读解。原罪书写是当代女性写作再一次的精神历险,显示了女性写作在性别自觉与文学自觉的双重意义上的进步,展现了更为成熟厚重的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