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4篇
  2022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张秀宁 《兰州学刊》2009,(5):168-171
《阴谋与爱情》中体现了席勒的个人政治美学思想。借助于爱情和死亡这两种极具特殊性的、极端的人类行为,席勒塑造了斐迪南这一具有代表性的个人政治表达者,显露出了强烈激越的个人政治激情,表现出特殊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2.
在男权社会和男性历史书写的压抑之下,“私语”成为女性写作的重要特征。以“私语”的方式,女性构筑了一个独特的场域,这一场域与男性话语相隔绝,既有女性情感和欲望层面的隐私性,也有经济独立上的专属意味。而在中国,则情况特殊,尤其是自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前期,在一种“准战争”状态下,特殊的意识形态要求女性进入社会公共空间,承担与男性相同的社会职责,而弃绝私人领域,这给予女性书写以巨大的伤害。出于对近30年的女性空间遭受压制的反拨,私人写作应运而生。而后现代文化在中国发达地区的普及则导致女性书写由“私语”向“高歌”过渡。  相似文献   
3.
在美学史中,自然美和艺术美一直被视作美的两大基本类型。传统上,艺术美被看作是美的最高形态,所有的美学问题大多围绕着艺术问题而展开,如此一来,在历史上,自然美要么被忽视,要么被放在次一级的地位上加以讨论。事实上,这种高下之分本身是粗率的,这种粗率在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之后暴露得愈加明显。随着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的日益复杂化、多元化,自然美也已经逐渐从以前的“低级”状态中摆脱出来,成为美学领域中的重要课题。基于这样一种学术观念的转型,对自然美的重新认识是自然而然的学术需要。考察自然美的历史嬗变过程和现代意义,便有了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4.
卢梭对后工业社会的诸多现象做了精准的预示,尤其是他对生产与消费的异化、技术的非伦理化、符号的增殖与危机的预示和批判,为反思和解决后现代社会的诸多弊端提供了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5.
“图像介入文学”与“混剪”的发生,是时间轴上物质、技术变量消长所带来的直接艺术后果。“混剪”的出现表明人们已经开始比较普遍地运用图像来实现抒情和叙事。“混剪”一方面高度强调对图像的运用,以图像为基本叙事单元;另一方面高度依赖文学文本,全面依靠文学作品所提供的人物、情节、环境来进行自身架构。图像阐释赋予了文学作品前所未有的确定性,这一进程从影视工业产生即已开始,而“混剪”则在打破影视工业所赋予的确定性的前提下,又给予了文学作品新的和更显破碎的确定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