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民党二大开会地点之争,实际上是孙中山逝世之后,谁来领导国民党之争.以筹开“二大”为主要议题的国民党一届三中全会首开于北京,续开于广州.会议期间及会议之后,国民党内两派为夺取党的领导权,在国民党二大会址定于广州还是北京问题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互不相让,最终导致了国民党的彻底分裂.这是国民党历史上一次影响巨大的派系冲突.此争论愈演愈烈而至最终分裂,不仅是派系党权之争不可调和的结果,也是国民党采取的委员会制、民主集权制等域外制度在本土运作陷入困境的表征.  相似文献   

2.
三青团企图独立建党是后期党团矛盾的突出表现 ,受挫后的三青团仍在民意代表选举中与国民党争夺 ,对国民党造成伤害 ,以致蒋介石决定党团合并。党团矛盾本质上是国民党内亲蒋派系的权力之争。党团合并后 ,三青团实际成为国民党内一个新的派系。  相似文献   

3.
政治派系是国民党政治的一大特色.伴随着各派系对权力的渴望和权力分配的无序,必然导致南京国民政府派系之间的激烈争夺,使国民党永远陷在派系纷争的沼泽中而不能自拔,由此造成了国民党政权极大的"内耗"."内耗"又使国民党的派系斗争更加复杂.  相似文献   

4.
国民党是派系众多的联合体,派系政治是国民党政权的一个重要特色。各派系对权力的渴望和权力分配的无序,必然导致派系之间的斗争。与国民党政权相始终的派系斗争,弱化了南京政府的统治功能,使国民党的统治力量和统治基础受到严重削弱;连绵不断的内部纷争.招致外入侵.民族蒙辱;激烈的派系斗争,使国民党在危机之中.失去自我挽救的机会,最终导致其政治衰败和王朝倾覆。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逝世前夕,正值国民党的多事之秋。先是内部派系林立,左、右之争日益突显,在继任总理的问题上,也有"太子派"、"元老派"明争暗斗的传闻;对外方面,与段祺瑞临时执政府关于善后会议、国民会议的分歧,更使国民党疲于应对。而商团事变方且平息,与陈炯明的"东江战事"又起。此情形下,孙中山的病况更加深其危机,也日益牵动时局,成为舆论瞩目的焦点。回顾当时各报刊的相关报道,可直观体察彼时政局情形,通过时人的不同评述,亦可更丰富、全面认识孙中山之功过是非。  相似文献   

6.
战后国民党党营企业,基本由CC系主导掌控。作为CC系核心人物的陈果夫,长期担任整个党营企业最高管控机构的负责人。CC系骨干亦纷纷成为各党营公司经营决策的核心人物。CC系对党营企业的把控,引发与其他派系势力的角力。围绕党营企业,CC系与国民党内朱家骅系、三民主义青年团、宋子文系等其他派系之间争斗不断。党营企业的派系党争,是国民党派系争斗的一个缩影,并最终与国民党政权一同步入大陆的终结。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在1924年国民党一大会上,确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和改组国民党,开始了他一生中最光辉的转变。这无疑应有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原因。我们认为,孙中山实行三大政策和改组国民党,主要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但他之  相似文献   

8.
抗战时期,作为执政党的国民党在具有物质优势和舆论优势的情况下,在内外因的共同作用下失去青年的信任.其失去青年信任的内因是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而国民党出台的抗战政策、青年的信仰偏差、国民党的派系斗争、国民党内腐败严重等原因是国民党失去青年信任的外因.其中,在抗战的特殊时代背景下,消极的抗战政策成为国民党失去青年信任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
黄埔军校是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创立的.中国共产党在黄埔军校创立的过程中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中国共产党促成孙中山和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会谈,达成了创建军校的最初共识;帮助孙中山总结经验教训,坚定其改组国民党和建立革命军队的决心和信心;选拔优秀教官和学员,为黄埔军校建立奠定组织基础;为共产国际、苏联的援助创造条件,促成黄埔军校的顺利筹建.因此,中国共产党对黄埔军校的建立具有开创之功.  相似文献   

10.
绿茶书情     
正《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政治》金以林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7月金以林是蒋介石和国民党研究专家,本书研究国民党派系政治,勾勒出蒋介石如何一步步取得国民党的最高统治地位。虽然有很强的学术性,但其故事性更有看点,毕竟我们还是喜欢读这些政治斗争带来的快意恩仇。  相似文献   

11.
李济深早年发迹于两广,解放战争倒蒋时,反而弃两广不用,令人费解。档案资料显示,李济深在两广积极组建反蒋军事武装,其中,通过潮汕地方实力派人物翁照垣在当地策动军事活动。李济深之所以选择翁照垣,是因为翁属国民党政权粤系十九路军将领,且在家乡苦心经营自己的地盘。翁的协助与配合,既有派系背景,也有“权力平衡术”的考量。  相似文献   

12.
民国时期,国民党将孙中山逝世纪念日定为植树节,这是植树与纪念孙中山、宣传国民党意识形态相结合的产物,是仪式与实践共同构成的象征符号。设立植树节的目的就是通过植树仪式与植树实践,将孙中山精神与树木的生命特性相结合,并赋予植树活动继承、弘扬总理遗教的政治象征意义,让人们在实践中形成对孙中山的集体记忆,接受国民党意识形态教化。国民党利用纪念日来塑造孙中山形象,使孙中山形象传入民间,体现出政治统治技术上娴熟、隐蔽的特征。植树节在推广孙中山崇拜中发挥了重要的功能,使植树造林成为全国性运动,而孙中山符号也在植树运动中得到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13.
宪政的实施,客观上为国民党内各派力量进入权力核心拓展了渠道,为他们进入权力中枢提供了合法途径,造成了国民党内的参政热潮,众多势力加入决策系统,使本已有限的政治资源争夺得日趋激烈,造成国民党四分五裂,离心离德,政治上处于半瘫痪状态。由于国民党无法有效地控制从政党员,致使党政出现脱节,党内的派系斗争又严重制约政府决策的作出和实行,使党政迭生障碍,制约了政府职能的有效发挥,削弱了自身的统治,无法应付人民解放战争的强大攻势,这是蒋介石败逃台湾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从孙中山到蒋介石,都对援助韩国独立运动作出过重要贡献。但国民党自身的弱点严重影响了它援韩作用的发挥。国民党的派系矛盾与韩国独立运动各党的纠纷相交叉,狭隘的亲疏标准代替共同抗日的政治标准,以及在“统一”口号下的力量兼并等,都给国民党二十余年援助韩国独立运动的光荣史增添几页灰色的记录。提供援助的中国与接受援助的韩国临时政府间在1944年后关系的调整,主权意识的尊重,在国际社会中具有普遍性的认识意义。  相似文献   

15.
国民党六全大会是国民党在大陆召开的最后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对国民党六全大会的选举进行政治分析能发现国民党政治的衰微.这种政治衰微具体表现在六全大会与会代表名额分配是CC系、三青团等派系争斗与蒋介石直接干涉的结果.六全大会与会代表选举过程中存在着公开的不民主、舞弊和贿赂.六全大会与会代表的产生和六届中央执监委的选举过程中存在着鲜明的派系斗争和选举操纵.  相似文献   

16.
1929年,由浙江省政府取消"二五减租"议案及其发生在浙江的党政纠纷,是浙江"二五减租"运动由盛转衰的标志,它不仅反映了国民党内部派系的纷争,而且也反映了国民党地方党组织势力的薄弱.地方党组织政治力量的薄弱,是国民党在地方实现"以党治国"的一个致命弱点.国民党地方党政纠纷,成为国民党以浙江"二五减租"为代表的乡村整合举措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摘要:概述了1946年广西参议会议长选举的纠纷以72.纠纷最终在蒋介石与白崇禧的协商与妥协之下得以解决的事实,说明了派系政治是国民党政治运作的核心。派系政治使民国法律不能得到有效的执行,而国民党体制也成为党、政、军利益分争的根源,并由此形成了社会危机。  相似文献   

18.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鲍罗廷在共产党与国民党争夺统一战线领导权的斗争中,支持国民党、压制共产党;帮助国民党建立军队,阻止共产党发展自已独立领导的武装;鲍罗廷的错误是大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孙中山去世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部分国民党人士对孙中山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帮助下创立的新三民主义理论进行了异化和一定程度上的背弃,学界称之为“儒化”的三民主义。但这一称呼仍较为笼统,事实上,把蒋介石的儒化三民主义称为“儒化”旧三民主义或者是“蒋记三民主义”更为合理。本文主要对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和蒋介石的“儒化”旧三民主义进行了分析,同时兼论儒学的社会适用性。  相似文献   

20.
祝天智 《东方论坛》2006,5(1):84-88,104
学界对孙中山宪政理论的内涵及其国民党对它的背离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研究,但对于孙中山的宪政理论对国民党的影响却缺少深入的探讨.从政治学的角度来看,一方面,孙中山的宪政理论是国民党统治的最重要的合法性来源;另一方面,孙中山的宪政理论又是对国民党的有效制约,其中的民主成分为民主力量争取宪政民主提供了武器.对于孙中山的宪政理论,国民党既不肯也不敢抛弃,但也不愿实行,而是采取武力压制、不断开宪政支票和不断拖延相结合的办法,这使其陷入了越来越严重的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