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6 毫秒
1.
傅译《约翰·克利斯朵夫》在中国的经典化历程,论证了实现翻译文学及其经典化的可能性。根据语言这一特性,文学可分为本语文学、外语文学和翻译文学三种形式。翻译文学是本语文学和外语文学之间文字、文学和文化译介实现的特殊文学形式,是译介主体、内容、途径、受众和效果五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那些内容忠实、表达地道、影响深远的优美译文才能称之为翻译文学的经典。明确翻译文学的定义和发生过程,理清和认识翻译文学、本语文学和外语文学的辩证关系,凝练出译界优良传统的永恒价值,对认识翻译文学的重要性和发展我国译论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研究外国文学从很大程度上说是一种跨文化的文学阅读活动,20世纪的文学理论告诉我们,跨文化的文学阅读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一个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择取什么样的阅读视角的问题.后殖民主义理论特别指出,当一个弱势文化在阅读一个强势文化的文学时,阅读视角的问题经常会表现得更加突出.我国对英语文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明确地反映出我国外国文学界的研究立场问题,由于长期以来存在一种自动认同西方大国的倾向,我国的英语文学研究常常将英语文学与英美两国文学等同起来.而要拓展我国的英语文学研究,必须首先调整我们的阅读视角和研究立场,在摆脱殖民心态的前提下坦然面对英美以外的一切后殖民英语文学.  相似文献   

3.
在欧美接受过严格中亚语文学训练的陈寅恪,在归国前即以佛教和中亚(西域)语文学研究为其未来学术研究的重点,归国后便潜心梵、藏、汉佛教语文学以及敦煌汉文佛教文本的研究工作,并创造性地将东方文本语文学的文本精校和文本批评方法与中国传统的训诂、对勘和考据等方法完美结合在一起,使东西方学术传统熔于一炉。陈氏关于中亚(西域)语文学的文章寥寥数篇,却别开生面,成为中国最早的、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现代西藏学和蒙古学(蒙元史)研究成果,不但开创了佛教和西域语文学研究的学术新风,而且也为中国传统汉学研究注入了"虏学"(西域学)的新养分。  相似文献   

4.
伊塔玛.伊万.祖哈上世纪70年代提出翻译文学处于文学多元系统中心地位的假设。在伊万.祖哈假设的基础上以中国清末民初时期翻译小说为研究对象,考察其在当时新旧文学转型时期参与目的语文学变革的过程,分析翻译小说对目的语文学(特别是小说)的刺激度和革新度,从而证明清末民初翻译小说处于当时文学多元系统中的中心地位。  相似文献   

5.
英语文学课作为高校英语专业高年级的一门专业课,对于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就英语文学的意义及教学作了简要的介绍,以期对英语文学课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该文从宏观的角度论述了中古英语文学 ,认为其发展轨迹经历了从殖民文学到民族文学 ,民间文学到文人文学的演变 ;其基本特征则由文学角色的广泛性和故事情节的虚幻性构成  相似文献   

7.
非文学专业的文学教学是加强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社会和人生等方面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对上海理工大学英语专业英语文学课程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提出加强英语文学课程建设是深化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四川少数民族母语文学,特指一部分藏、彝民族作家、诗人运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的母语文学实践.他们的创作,既能一脉相承本民族原有的母语文化体系和母语叙事传统,又不可否认的接受当代中国文学,特别是本民族汉文文学创作的深度影响,同时也拥有了直接或间接地吸收、借鉴学习借鉴中外文学优良传统,是四川少数民族母语文学取得更大成就的保障,也是今后开拓发展的总趋势,亦即逐步趋近庞德所谓"一个伟大的文学时代,也就是一个伟大的翻译时代"的论断.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四川少数民族母语文学,特指一部分藏、彝民族作家、诗人运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的母语文学实践。他们的创作,既能一脉相承本民族原有的母语文化体系和母语叙事传统,又不可否认的接受当代中国文学,特别是本民族汉文文学创作的深度影响,同时也拥有了直接或间接地吸收、借鉴学习借鉴中外文学优良传统,是四川少数民族母语文学取得更大成就的保障,也是今后开拓发展的总趋势,亦即逐步趋近庞德所谓“一个伟大的文学时代,也就是一个伟大的翻译时代”的论断。  相似文献   

10.
加强英语文学素质教育有助于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分析了培养大学生英语文学素质的有效途径,提出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学素质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五四运动之前,中国的翻译活动虽有所发展,但翻译文学仍处于中国文化多元系统的边缘位置;五四运动之后,翻译文学跃居中心位置。文章试用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结合中国当时的文化语境,分析中国翻译文学在五四运动前后地位的转变及其原因,兼论五四时期中国翻译文学的作用与影响。五四运动之后,中国文学在文学思想、语言发展和形式库方面需要翻译文学来为其提供新的思想和文学话语。  相似文献   

12.
归化作为译文的一种风格理应享有与异化同等的待遇。翻译的功利性决定了归化和异化一样不可能人为取代。针对不同的文本、受众和服务目标,译者必须采取相宜的风格诠释。极端异化论者的立论主张事实上站不住脚。在翻译文学的归属问题上,谢文(1999)虽有力驳斥了“外国作品”论者的观点,但将之简单界定为民族文学同样不可取。无论译著如何“创造性地背叛”了原著,但就其内容而言,始终只是传达,不是创造。据此,翻译文学不应成为外国文学或民族文学的附庸,不妨单列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  相似文献   

13.
左翼文学批评到了20世纪40年代,形成了以《七月》、《文艺阵地》、《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不同流派,它们在文艺思想上彼此有一些重大分歧。但共同的左翼身份,又使这些刊物在基本的政治立场和文艺观念上保持了一致性。这落实在译介俄苏文学和文论方面,就是它们在40年代民族革命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背景下,特别重视战斗精神的传达,推崇人民性的标准,关注现实主义的理论问题,从而表现出了左翼文学批评鲜明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4.
"翻译文学"研究是一门新学科,其本体认知和学科范畴属于新的研究领域。"翻译文学"是承载着异质文化特征,是植根于本土文化语境的文学形态学。重新审视"翻译文学"的批评性研究,提出"翻译文学"研究已基本形成学界普遍承认的理论体系与研究模式,但也存在分歧和争论。  相似文献   

15.
“建安文学”具有特定的所指 ,并不包括吴、蜀文学 ;它所特有的历史生成机制 ,也是吴、蜀文学所不具备的。文学史应把曹魏文学与吴、蜀文学分列  相似文献   

16.
以色列学者埃文 -佐哈尔在文学翻译理论中首次引进了“多元系统论”,并把翻译文学纳入特定的译入语文化/文学多元系统中来考察 ,强调翻译文学的重要性并探讨其在“多元系统”中的“中心—边缘”地位 ,概括了使翻译文学处于中心地位的“三种情形”。我们认为“多元系统论”与许渊冲教授的“竞赛论”有相似之处 ,并以《呼啸山庄》的重译“竞赛”现象和庞德《神州集》为例来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代科学小说研究可追溯至20世纪初,真正起步及创获却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可分为近代译介科学小说和本土科学小说两个方面。随着研究的开展,尽管出现了人为分离现象,但也取得了一定成绩,特别是本土科学小说研究。其主要体现在小说兴衰原因、现代性及价值三个方面。然而囿于研究思路狭隘、文本意义定位过低等原因,近代科学小说研究并未得到与其实际价值相符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亦新亦旧的时代--关于1980年前后的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0年前后的新时期小说与"文革"前十七年文学在思想意绪、艺术想象和表现手法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品不是历史断裂的产物,在政治效应和审美倾向上,作为历史的承接物,恰恰是在十七年小说传统基础上,它们才步入新时期文学探索的旅程。特别是在当时"知青"和"中年知识分子"这两大创作群落中,无论小说家求同存异,还是求异存同,其中的历史情结,都将这个新旧交融的时代展示得如此真切。  相似文献   

19.
从文化翻译和接受美学视角看译者在文学翻译时对文本解读及重建过程中所发挥的创造性使译作取得了独立的艺术价值。翻译文学应属民族文学多元系统中相对独立的一个部分。译者是民族文化重要建构者。  相似文献   

20.
跨语言、跨文化是翻译文学与生俱有的特性,由于巴赫金文化诗学特别凸显了文学的民族文化性,所以借助于巴赫金的文化诗学论述了翻译文学最具本质性的一种特性——文化杂合性。文化杂合性使翻译文学既不属于外国文学也不能简单归属于民族文学,使翻译文学研究有其独特的研究内容和价值。探讨了翻译文学与外国文学、民族文学三元共存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