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艳情诗是白居易诗歌的重要题材之一,且与道教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崇道的时代氛围使白居易较多接触道教典籍并援引入诗,道教房中术在中晚唐的盛行对其艳情诗发生有催化作用,白居易与女冠的交往相恋也是道教对其艳情诗影响之一。《长恨歌》的“喻仙”手法也是道教对白居易爱情诗影响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2.
游仙词是唐宋时期道教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古代诗歌中游仙传统,尤其是中晚唐艳情游仙诗的延续和发展,又与词体功能的扩展相关.唐宋游仙词创作较为繁荣,大致经历了一个形成、成熟到繁荣的过程,其创作特点也由艳情化游仙发展为以梦游仙.同时,唐宋游仙词呈现出鲜明的文体形态:词作主旨的隐喻特征,即词人往往以游仙寄托人生之感和隐逸之思,借游仙隐喻艳情事迹或体察道教义理;虚构和梦幻化的游仙意象使词作表现出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文人通过游仙来获取精神愉悦和心境的清雅之趣则是游仙词功能的主要体现.  相似文献   

3.
艳情是南朝文人乐府诗最重要的题材类型。经宋齐而至梁陈,艳情乐府诗创作进入繁盛期,由齐入梁的沈约和萧衍是这一进程的重要作家。南朝文人的艳情乐府诗根据表现侧重点的不同,可大致区分为两类:一类重在抒写独居女子的相思相怨、愁苦无聊之情;另一类重在描写青春少女的德音容色、姿态服饰之美。南朝艳曲新声的兴盛、文人生活方式和环境的变化、前代艳情乐府诗的影响,是南朝文人艳情乐府诗创作繁盛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仙道艳情词指受道教影响的艳情词作。在唐五代文人曲词和敦煌曲词中,有许多曲牌、词牌暗含仙道艳情本事,许多艳情词作通篇或有意象与道教相关,本文就此种文学现象的成因、文化内涵和文学价值作了探讨,以期充分发掘其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5.
中晚唐诗歌中存在着大量以"断肠"为主题的诗歌.中晚唐诗中"断肠"一词的意蕴具有多种层次,诗人们在离别、相思、贬谪等题材中运用"断肠"一词营造出不同的审美意境,在寄托生命情怀的同时,也深刻映照了中晚唐文人的悲剧性审美体验."断肠"诗的审美意蕴,是在中晚唐特定的时代背景下,通过诗学传统的承继性和诗人个体心理机制的合力共同形...  相似文献   

6.
宋玉的赋具有三个特征 :阴柔、微辞和艳情。宋玉是中国感伤主义文学的开创者 ,感伤主义始于宋玉的《九辩》 ,并发展为一种感伤主义文学传统。宋玉的女性意识使其赋在描写女性题材方面成了文人艳情文学的百代祖。宋玉柔弱的个性使其赋具有表意言辞委婉的特点 ,其人其文在古代中下层文人中具有类型性  相似文献   

7.
《高唐赋》、《神女赋》影响略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唐》、《神女》二赋产生后 ,云雨变幻的巫山融入了绚烂艳丽的文化意蕴 ,文人士子欣然前去探幽寻艳 ,汉乐府旧题《巫山高》的创作也由单纯描写山川险阻融进了高唐神女的艳情 ;楚王神女的高唐艳遇成为文人士子创作艳情诗词的素材 ,为其抒写自己的艳情提供了便利 ;巫山神女的明丽艳冶为后来传奇中的神女仙子定下了“美而艳”的基调 ;巫山神女亡魂所化的身份、主动奔放的性格为后来传奇小说中的仙姝提供了范例。  相似文献   

8.
唐代文人的交游活动目的主要是为结识某一个人,而进行针对性比较强的干谒、行卷,以及为扩大人际关系、结识名人、提高名声而参与的各种唱和、宴会活动等.这些交游活动在中晚唐尤其盛行,并对他们的文学创作有重要影响,集中体现在丰富诗歌内容、改变创作风格、推动文学群体或文学流派形成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贬谪史上,唐五代是文人逐臣最盛的时期,在三百四十余年间,可考知姓名和贬地的文人逐臣共计1040人次。从其分布时期与地域看,中晚唐人次最多(594人次),占唐五代文人逐臣人次的57.11%;而南方则是流贬文官的主要地区,其人次为北方的2.29倍。在南方诸道中,江南西道、东道、岭南道是处置文人逐臣的首选之地,此三道所辖43州逐臣数已达341人次,占唐五代文人逐臣总数的33.5%,因而最值得重视,同时,也构成相关历史文化分析的必要参照。  相似文献   

10.
陈隋之际,最值得后人关注的一大诗史现象是艳情与边塞的消长变化.陈后主和隋炀帝先后推波助澜,为诗史的转变发挥了巨大作用.陈后主的艳情诗在艳情的背后蕴含着巨大的悲哀,可称为哀怨宫体诗,它是梁陈艳情诗的绝唱.隋炀帝用艳情旧题描摹山水自然,改变了江左艳情诗的流向.陈后主边塞诗是萧梁宫廷边塞诗的回光返照,宫闱气大幅减少,笔触较前人更显精致.隋炀帝边塞诗剥极将复,上承建安风骨,洗净六朝粉黛,具有豪侠气概和帝王威势.  相似文献   

11.
温庭筠是晚唐著名诗人,又是词坛领域的“花间鼻祖”。温庭筠一方面抓住诗高度词化的特质并加以转化与创新,开创了“婉约词”的新天地;另一方面又坚持分体意识自觉进行诗词有别的创作,确立了他对诗词这两种文体的不同审美追求。温氏恋情诗是婉约词产生的基础和桥梁,又是词向前发展、不断完善的动力和催化剂。  相似文献   

12.
道教对唐代三大女冠爱情诗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冠诗歌是唐诗中特殊且重要的一类,其中爱情是其最重要题材。李冶、薛涛、鱼玄机三大女冠的爱情诗受道教影响颇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女冠道观生活对其爱情意识的催化;道教重阴、房中、辩证、无为淡泊的思想对其爱情诗内容的影响;道教典故在其爱情诗中的运用等等。  相似文献   

13.
唐人性爱生活开放,但中唐文人并不仅仅为性欲而性爱,他们有他们的女性审美标准,《任氏传》中的任氏是其理想的性爱伙伴。任氏是唐传奇中最美、最忠于爱情的女子,她作为唐传奇女性人物画廊中的代表性人物,寄寓了作者及其中唐文人的女性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4.
唐传奇小说中的梦,是以道教的思想为内蕴、道教的思维方式进行艺术构思、借道教的法术表达自己的意识的审美意象,包括三种类型:因梦示教、梦获情缘、梦中时空,表达出唐人的人生意识、情感意识、文化意识,是道教人生观、世界观透视下的现实人生、情爱姻缘和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15.
唐宋词的文人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就情感表现而言,花间词以艳情为主旋律,南唐君臣创作始露闲情、性情之消息,经两宋之发展,词应写性情之真成为广泛的共识。艳情与闲情、性情有其内在的逻辑联系,即词的文人化之作用,三者之间既有一定的前后贯属,也有密切的意义互联。  相似文献   

16.
齐梁诗风在中唐复苏的政治经济原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齐梁以降,经过隋的过渡、初唐的振兴、盛唐的勃发,诗至中唐,诗人们的创作出现了一种值得注意的走向:情爱和绮艳题材增长,齐梁声色又渐渐潜回唐代诗苑.北方士族的衰弱;文人幕僚数量的增加;科举制度的推行;政治上的改革;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及中唐经济与齐梁经济的诸多相似性等方面的因素,形成一种"合力",最终促使齐梁诗风在中唐的复苏.  相似文献   

17.
"汉朝情结"是由唐太宗率先大力提倡和在创作中亲做表率而形成的,它整整影响了有唐一代诗人的诗歌创作.晚唐诗人李商隐在诗歌创作中,一方面继承了传统的诗人们外化"汉朝情结"的方式,另一方面由于他的特殊经历和个性,又创造性地形成了属于自己的"这一个"的诗歌特征.  相似文献   

18.
唐前志怪小说中的人仙恋故事主要以仙女凡男类为主,其又可分为人仙相遇型和仙女降临型两种。人仙相遇型多侧重情感欢愉;仙女降临型则带有浓厚的道教文化色彩,其与六朝上清派的存思降真传道之法联系密切。受道教文化影响,志怪小说人仙恋故事中存在世俗化与神圣化的矛盾,这种矛盾是由道教人仙恋故事源自世俗又归于世俗的发展道路决定的,其随着道教对女仙的崇尚与改造而产生,最终又随着道教的世俗化而消解。  相似文献   

19.
唐代爱情诗对唐代社会生活的冷暖有真切的感受,对时代的潮涨潮落有直接的反映。它以强大的艺术力量,从五个方面叩击着人们的心弦,激发人们对美好爱情和幸福生活的向往,陶治着人们情怀。  相似文献   

20.
“赢得青楼薄幸名”,出自晚唐诗人杜牧《遣怀》一诗。一般评论者认为“赢得青楼薄幸名”是赢得青楼无情之意,这完全违背了诗人的原意。该文结合诗人人生阅历,透过表层分析,认为“赢得青楼薄幸名”是赢得青楼有情之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