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小枫 《求是学刊》2012,39(2):12-16
柏拉图生活在两千多年前,与我们身处的后现代语境毫无关系,他笔下的人物何以可能与后现代扯上关联?这个问题应该由柏拉图笔下的斐德若自己来回答——在柏拉图的作品中,文学青年斐德若这个人物出现过三次.在题为《斐德若》的对话中,斐德若显得是修辞术高手吕西阿斯的传声筒,在《普罗塔戈拉》中,斐德若显得是智术师希庇阿斯(Hippias)的崇拜者.相比之下,《会饮》中的斐德若表现得最为充分,或者说戏剧角色最为重要:正是他提出了颂扬"爱神"的倡议.②这出戏剧开场时,厄里刻希马库斯建议在座各位每人献上一篇颂扬爱神(Eros)的颂辞,理由是斐德若"好几次忿忿不平地"说,"诗人们作歌作颂把别的神都写遍了,独缺爱若斯这如此德高望重、如此了不起的神"(177a5-177b5)——看起来就像是如今所谓的"小愤青".  相似文献   

2.
刘剑锋  陈晨 《社科纵横》2011,26(2):171-173
《黑王子》是艾丽丝.默多克后期小说中最受好评的一部,但也是最艰深的作品之一。在创作小说时,艾丽丝.默多克深受柏拉图哲学思想的影响。小说《黑王子》不仅集中体现了《会饮篇》中柏拉图对于"厄洛斯"的双重性的深刻思索,同时也揭示了作者对于现代社会人的爱情和生活方式的辩证思考。  相似文献   

3.
《求是学刊》2018,(1):39-44
海德格尔区分了"存在"与"存在者",认为"真理"的原初含义是"无蔽",而柏拉图的形而上学则遗忘了存在的意义,把一个最高的存在者——"善的理念"看成了存在本身。文章通过对柏拉图《理想国》中洞穴喻和太阳喻的研究指出,正是通过柏拉图哲学,真理才具有了一种存在论上的"无蔽"含义,"Eidos"才取代了质料成为了"真理"的首要含义。  相似文献   

4.
柏拉图在其代表作《国家篇》的第十卷中,对诗及诗人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指出诗人所创作的诗歌不过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与真正的国王或真理隔着两层",并不能揭示出真理,因而认为应将诗人从"理想国"中驱逐出去。然而,柏拉图在随后所表现出的试图对诗歌加以利用的态度,又显露出了其诗学思想中不可忽视的自相矛盾之处。在笔者看来,这种内在性的矛盾,恰恰是柏拉图政治理想的体现,这不仅与《国家篇》的核心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也是柏拉图整个哲学思想的一种显现。  相似文献   

5.
程志敏 《求是学刊》2013,40(2):30-34
<正>希腊人"爱"心泛滥,爱马匹,爱吃喝,爱锻炼,也爱财;爱打官司,爱钻研,爱意见,也爱智慧(philosophia)——我们必须在希腊人的这种民族心理特质的基础上来理解被后世无限夸大的"哲学":哲学本身仅仅是一种对智慧的"爱",是对智慧的"追求",从来就不等于"智慧"本身。如柏拉  相似文献   

6.
音乐聚义厅     
看励志《后青春期的诗》五月天半年时间的闭关,五月天终于磨出了代号为"作品七号"的第七张专辑《后青春期的诗》,主打曲目"出头天",必将是继"憨人"与"倔强"之后的又一次励志大合唱。在经济不景气,灾祸不断的大风气下,五月天希望藉由"出头天"提醒自己与歌迷唤回"初心",不要忘记最初"憨人爱拼才会赢"精神的那股憨直与傻劲。  相似文献   

7.
正你要明白,在钱以外,还有一个追求,比钱更往前一点,有个价值观。我们经常会有郁闷的时候。我发现其实郁闷来自于两件事。第一件是"这事没解释",所以就求解释。事情"没解释",人容易郁闷。比如"她不爱我了",没有解释,"凭什么不爱我啊?"就郁闷。一旦有解释,"她跟别人跑了",要么去找她,要么就拉倒了。世界上很多事都是因为"没解释",然后造成了冲突和误解。封建社会里,人们认为"男女授受不亲",在偏远的地方,小姑娘被碰一下手,就觉得是奇耻大  相似文献   

8.
茶之道     
几片纤叶,半瓢清泉,竟然能荡漾出百般滋味、万千风情,除却茶之一物,世间恐怕难以再有他者可以如此让人心旷神怡了。唐代的杨华在《膳夫经手录》中写道:"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也。"中国是茶的故乡,在某种意义上,茶可以说是中国的国饮。中国人爱茶,上至帝王将相、文人骚客、诸子百家,下至贩夫走卒、平民百姓,无不以茶为好。中国人亦爱品茶,既然是"品",便各有各的说法了。  相似文献   

9.
刘振 《求是学刊》2013,40(2):34-37
<正>一、施莱尔马赫与《克拉提洛斯》问题在柏拉图的35部对话中,《克拉提洛斯》(Kratylos)是一部非常令人费解的作品。早在施莱尔马赫(F.Schleiermacher)翻译柏拉图文集之时,他就在《克拉提洛斯》的"引论"中谈道,这部对话给"柏拉图的朋友们带来了极大的困难"(P228)。根据施莱尔马赫的说法,《克拉提洛斯》带来的困  相似文献   

10.
林志猛 《求是学刊》2012,39(2):16-19
《法义》(Laws,旧译《法律篇》)是柏拉图最长的对话,对话者是三位老人:匿名的雅典异方人,克里特(Crete)人克勒尼阿斯(Kleinias),以及拉刻岱蒙(Lacedaimon,旧译斯巴达)人墨吉罗斯(Megillus).对话主角是雅典异方人,另外两位老人都是立法者.这场对话的主题是"政制和礼法",发生在三位老人从克里特的都城克诺索斯(Knossos)到宙斯神社的朝圣之旅上.但对话最终没有告诉我们,三位老人有没有到达宙斯的神社.或许,他们引人人胜(圣)的交谈取代了宙斯神社的相关活动——雅典异方人似乎取代了宙斯的位置.可以说,这场对话也是雅典异方人对两位立法者的教育.那么,能教育立法者的会是什么样的人呢?克勒尼阿斯和墨吉罗斯在对话中到底扮演什么角色呢?只有首先弄清对话者的身份,我们方能进入柏拉图的这部大作.  相似文献   

11.
是社会潮流改变了我们,还是人类基因发生了变异,男人们现在极度爱自己,追求好玩好看口感好的物质。恋物程度如同黄舒骏经典质疑情歌《你爱的是我还是你自己》。  相似文献   

12.
不是所有的哲学家都可以成为诗人,更不是所有的哲学家都可以在诗的领域中对话先哲,开启一个属于自我的时代。可是,柏拉图之于美学,是做到了的。将哲学领域的思索融入到美学范畴去考虑,在柏拉图的世界中别有意味。结合柏拉图的主要著作《理想国》,可以得知柏拉图对于"美"这一概念的深入理解及对于美学的深刻思考,其对于自然之美与文艺之于人的情感塑造作用,将审美意识从表象引入深层又从深层带到表现深层次内容的"表象"的循环过程,以及对美必须符合完整和统一的标准的判断和解读,同其基本哲学观点一起,即对于艺术、自然、现实关系的分析、对于"理式世界"的看法相结合,互为印证、相互补充,充分彰显了柏拉图美学思想在美学、历史、哲学等语境下的重要价值。当然,柏拉图美学思想中对于诗的批判和其美学思想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解读和评价需要辩证看待,如果将其主要思想同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的主要观点进行对照,及探寻其背后的哲学意味与中国传统经典《易经》的内在关联,在更广阔的维度理解柏拉图的美学思想,对于现实有相当程度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3.
柏拉图《理想国》(又译《国家篇》、《王制》)通常被后人冠之以副标题《正义论》,并以开篇闻名于世,寓意深厚的首卷为全文对正义的讨论奠定了基调。其中,与苏格拉底讨论"什么是正义"的第一人是克法洛斯。这位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的老人,在与苏格拉底探讨正义的对话中处于何种地位,是与克法洛斯这一独具特点的角色密不可分。深入剖析克法洛斯三个层面的形象,便于全面理解柏拉图的写作手法和写作意图,为发掘《理想国》卷首蕴含的伏笔、领悟何为正义提供了丰满生动的例证。  相似文献   

14.
速递     
《东西南北》2008,(5):2-3
上一期我是一位生意人.平时很爱阅读杂志,你们的杂志我每期必看。这本杂志不仅装订精美,而且文章也非常有可读性,如第四期中的《我们只放一只羊》,这种"生意经"对我们生意人很有借鉴意义,还有《把果园种植在脸上》,把爱别人、爱国家放在自己的利益之上,这种行为让人感觉很高尚、很温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柏拉图研究中,有一门茕茕大者称做"真伪考订".顾名思义,这门学问不是致力于文字训诂或经义诠解,而旨在别伪辨惑.它从一个前提出发,即冠名为柏拉图所作的某部作品实为后人的网罗摭拾、汇纂伪作,而"柏拉图专家"的目的就是要考证(很大程度上是猜测)伪作者何人、伪作于何时.在这门现代学问最兴盛的时期,柏拉图只有五部对话未被断伪①.随着现代性语境下向传统的回归,那些曾经的"伪作"如今绝大多数都已重新归入正典.不幸的是,柏拉图传世的13封书简作品依然深陷真伪的泥沼,问题最为严重.有关这些书简真伪的意见不可缕举.不仅各封书简的真伪情况不同,甚至同一封书简内部也有真伪的判分,不少学者认为,第七封书简的主体是柏拉图所作,但其中342a-345c的"哲学题外话"却是后人写就并窜入的.西人对柏拉图书简的阅读、研究,绝大部分精力都耗费在真伪问题上了,义理上的阐发却鲜有人涉及.本文并不是要就真伪提出什么考证,而是想系统梳理书简真伪问题的由来,尤其想借古今对照看出我们对这些书简所应持的态度.  相似文献   

16.
柏拉图《理想国》依据"对立原则"进行的灵魂划分把灵魂的三种欲求分别归属于灵魂的三个不同部分。许多研究者认为,《理想国》的这一灵魂划分在肯定灵魂非理性部分和非理性欲求存在的同时,会导致灵魂统一主体的缺失。但细致考察依据"对立原则"划分出的灵魂的理性部分和非理性部分的关系,发现灵魂的非理性部分并不独立地与灵魂的理性部分共在;相反,非理性部分代表的非理性欲求只在与理性发生冲突时才会出现。如此,《理想国》灵魂划分建构的正是理性的统一主体。这样来理解《理想国》的灵魂划分,不仅能够更好地解释人类的行为,也能与近代观念相比,彰显柏拉图乃至希腊哲学家强调理性能够独自构成一种行为动机的理论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7.
正作为中国"文房四宝"之一的砚台,最早起源于原始社会人类的打造工具——"磨器",后来改称砚,亦称研。2002年底,由国家文物局以2999万元人民币指定竞投购得的北宋著名书法家米芾的《研山铭》,讲的便是一块山形砚台的故事。据说当米芾得到此研之时,曾"朝夕不离,与之抱眠三日",之后便写下了这流传千古的《研山铭》。砚台与中国人尤其是中国文人的关系,可谓亲密,有俗语云:"武士爱剑,文人爱砚。"此言不虚。从唐朝的李  相似文献   

18.
"A Hope",据说是《长江7号》的英文片名,正如星爷电影一直传达的——生活需要激励,《长江七号》带给我们的"希望",还在明天。这是完全不同风味的另外一种美,这是完全不同风格的另外一种国产大片。科幻显然不是《长江7号》的噱头。这部影片,最终要讲的是一种司空见惯却又弥足珍贵的感情——亲情。并非只有武侠的故事才是中国的故事,也绝对不是飘逸在林间的凌波微步才能造就银幕上无穷的视觉效果。  相似文献   

19.
民族政策作为时代政治的重要内涵,必然会对时代史学特别是官方正史产生影响。明清两朝民族政策总的方针是"威德兼施",这样的民族政策对明清正史《元史》和《明史》的民族观念影响颇深。所谓"威",体现在军事上为武力征伐,政治上则是歧视与强迫同化;所谓"德",主要体现在对被统治民族的招抚优待和"因俗而治"上。这种"威""德"兼施的民族政策反映到正史《元史》和《明史》中,则分别呈现出"大民族主义"和"华夷一家"的民族观念。  相似文献   

20.
文学研究会诗学追求论·许霆“血和泪的文学”与“美和爱的文学”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和认识教育作用,是文学研究会文学理论光彩的部分。文研会成立不久,郑振铎在《文学旬刊》发表《血与泪的文学》,首提“血和泪的文学”范畴。郑文说:我们现在需要血的文学,泪的文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