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和中美《上海公报》的发表,开始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但是,中美关系正常化并不像人们所预料的那样顺利,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这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在中美建交30周年之际,回顾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历程,总结中美关系发展的经验教训,对于进一步推动21世纪中美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2.
1977年卡特就任美国总统后,曾表示要继续推进对华关系,完成两国关系正常化进程,但同时又把对苏关系置于中美关系之上;在台湾问题上也是瞻前顾后,使得中美关系在他执政的第一年内没有取得任何重大进展.随着美苏缓和的受挫,美国政府决心加快对华关系正常化进程.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中美两国终于就关系正常化达成了协议,从而结束了两国关系长期的不正常状态.  相似文献   

3.
作为20世纪国际关系领域最引人注目的事件之一,中美关系正常化既是本世纪国际局势和中美两国国内形势发展变化的结果,也与中美两国领导人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的政治睿智和勇气密不可分。毛泽东、尼克松、周恩来、基辛格首先打破中美关系的坚冰,奠定了中美新型关系的坚实基础。邓小平在中美关系正常化的直接参与和决策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实现了毛泽东晚年为之奋斗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4.
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中美关系史研究的重要课题。当前国内学界对尼克松、福特时期"中美关系解冻及正常化进程迟缓的原因","正常化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及台湾问题","正常化启动、发展的影响与评价"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当前部分研究成果多侧重于这个时期政治、经济领域的宏观构建,在文化、意识形态和微观层面上仍有待进一步的深化与拓展。因此,若能以"决策"的视角并结合新近解密档案来考察整个正常化进程,尼克松、福特时期的中美关系史研究定能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5.
过去探研中美关系正常化基本上是在冷战时代的背景下,美苏关系、中苏关系、中越关系及中国大陆与台湾关系的变化中考察、分析。文章则以中美关系正常化的特定历史时期为背景,对中关关系正常化进行了分析考察。  相似文献   

6.
1972年 9月 ,长期处于胶着状态的中日关系实现了邦交正常化。本文从体系结构、互动过程、单位属性三个层次入手对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1991年,马其顿共和国独立后,该国与希腊之间发生了持续近4年的激烈冲突。“马其顿”作为独立国家名称的使用是两国发生对抗的导火线,为此,希马两国进行了一系列针锋相对的斗争,使已经动荡不堪的巴尔干半岛局势变得更加紧张。这场国际冲突涉及一系列外交问题,并发展到希腊对马其顿实施经济封锁。希马之间的冲突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在有关各方的艰苦努力下,两国终于在1995年签署临时协议,实现了关系的正常化。  相似文献   

8.
陈宝媛 《延边大学学报》2009,42(2):68-73,92
韩日关系正常化的进程颇费周折,但却在朴正熙政府时期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这种进展体现了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和美、日、韩三方的新选择。韩日关系正常化的实现,对朴正熙政府时期韩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可以说,韩日关系正常化的实现成为韩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外部动力,为韩国带来了经济发展所需的大量的资金、技术和经验。  相似文献   

9.
周恩来在中日关系发展史上具有独特的作用.周恩来的信念、思想、性格、人格等,是密不可分的整体,每一个方面都与中日邦交正常化有着多重的关连.作为总理的周恩来有着极强的原则性,而作为个人的周恩来又充满着独特的人格魅力.中日关系史中的周恩来是个人与总理的"混合体".这种"混合体"的形象,才是深刻在日本许许多多友好人士心中的周恩来.同时,也正是这样一个有着独特魅力的周恩来,使得日本的各个阶层的众多人士,为了中日关系的改善同中国政府一起构筑了一道别无他例的中日之间的"统一战线".  相似文献   

10.
自1979年中美建交以来,国内外学界以"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整体进程、重大事件及其影响因素和正常化的决策过程、决策模式及其影响因素"为研究路径,在美国对华关系正常化进程及其外交决策相关问题的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部分研究还存在着"档案材料的使用相对单一、研究成果带有学科偏向性和较少涉及影响政府决策的历史性因素"等不足。因此,若能以"美国对华关系正常化进程中的决策"为切入点,进而结合美方新近解密档案和国内外研究成果来重构20世纪70-80年代的中美关系史,美国对华关系正常化进程及其外交决策相关问题的研究定能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1.
尼克松访华之后至中美建交前夕 ,大量美国国会议员访问中国 ,使国会对中国的关注程度和了解程度极大地提高。此间国会有关中国问题的辩论表明 ,台湾问题是各方关注的焦点 ,绝大多数美国人在赞成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同时 ,反对“抛弃”台湾。国会的对华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行政部门改善对华关系的步伐。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70年代初,冷战以来形成的中美紧张关系出现缓和并走向正常化,使两极对立的冷战格局开始发生深刻的结构性变化。随着这一国际环境的改变,东盟国家过去采取的“亲美(西)反共(华)”的外交战略发生动摇。东盟国家开始重新制订对华政策,力图构建“新小国外交”的战略。文章以美国的盟国——泰国、英国的盟国——马来西亚和走“独立外交”道路的印度尼西亚为例,分析中美关系正常化对东盟国家所造成的冲击及其各自相应做出的对华外交战略的调整。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贯彻实现,我国弱智辅读教育迅速发展起来。据1985年统计,全国已有12个省市办起了160所弱智辅读学校或班级,3000多弱智儿童接受辅读。山东省1986年底统计,全省已有70多处弱智辅读学校或班级,接受辅读的弱智儿童达830多人。无疑,还将继续发展,这是可喜现象。但是,必须指出,这仅仅是起步,距离现实需要和《决议》要求,还有一个很大距离。这个距离首先表现在数量上还远远不能满  相似文献   

14.
冷战时期,美国与印度尼西亚在大部分时间里保持着密切的军事关系。1991年帝力事件后,美国政府行政部门在国会的压力下中止了对印度尼西亚的军事援助。1999年8月东帝汶公投独立后,印度尼西亚军方及其支持的民兵对东帝汶进行了攻击,美国国会对两国军事关系进一步作出限制,两国军事关系跌入低谷。“9·11”事件后,随着亚太地区安全形势及力量平衡的微妙变化,美国政府行政部门积极推动恢复两国的军事关系,在印度尼西亚有巨大利益的美国大公司和印度尼西亚政府也都积极游说美国政府行政部门和国会。这些因素促使两国军事关系实现了正常化,美国全面恢复了对印度尼西亚的军事援助。  相似文献   

15.
秦巴山区弱智儿童的社会文化成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社会文化型弱智一般特点分析,探讨了秦巴山区宁强试验点儿童弱智形成的四个主要社会文化因素,提出了预防和矫治社会文化型弱智儿童的早期教育干预措施,并结合在宁强试验点开展早期教育干预的实际工作,讨论了“巡回干预式”教育方式和“强化补偿式”教育方式在秦巴山区实施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东方论坛》2008,(6):F0002-F0002
今年是池田大作发表“中日邦交正常化倡言”四十周年。四十年前的1968年,池田大作在中日关系陷入困境的情况下从对中日关系的历史分析及人类和平思想出发,顶住沉重的压力,发表了《中日邦交正常化倡言》(以下简称《池田倡言》),对后来中日关系正常化起到了先导的关键作用。池田大作因此先后受到周恩来、邓小平、温家宝的接见。  相似文献   

17.
日本与朝鲜间关系的发展不仅是两国出于各自利益的主观意愿,更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美国在东北亚地区的战略态度和利益。朝鲜半岛重要的地理位置不仅使其在历史上成为各大国互相争夺的焦点,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成为美国遏制中国的重要战略工具。特别是在冷战结束后,美国更加重视朝鲜半岛在美国东北亚地区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此,美国以朝核问题为切入点,制造地区紧张气氛以维持和加强日韩对美国的军事、安全需要,同时将日朝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进程纳入自己的地区战略和掌控之中,以维持美国在东北亚地区的军事存在,遏制中国。可以说,日朝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进程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美国在东北亚地区的战略态度和利益,也因而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1989—1993年,日朝外交关系的重要内容是如何实现邦交正常化。这一问题的提出本身就是由诸多因素促成的,但更重要的是冷战前后国际形势对两国的冲击。经过非正式往来和政府间的交涉,谈判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由于在核查这样的重大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谈判搁浅了。当然,日本方面在这一谈判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这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19.
法国大革命的丰富历史内涵不能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一简单论断来概括。对平等的关注和对自由的忽略是这场革命的显著特征,法国革命的功绩和流弊都可以从这里找到源头。导致这一特征的原因在于法国当时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旧制度的极端不平等性引发了对平等的矫枉过正式的关注;贯穿始终的民众主导性加深了革命对平等的偏好。  相似文献   

20.
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受邀访问中国,双方会谈最后共同发布了中日联合声明,一举实现了两国邦交正常化。然而中日两国关系正常化进程离不开美国因素的影响,田中也是在9月初结束与尼克松夏威夷首脑会谈后才前往中国。根据美国原始档案,田中上台初美日双方就中日邦交正常化问题开展了多次交流,双方在承认中国、日台关系、美日安保条约适用性等问题上产生了分歧。经过双方的沟通以及美国内部情报分析与评估,以夏威夷会议为标志双方正式协调一致,该会议也反映出当时日美关系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