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日本的二战史观剖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日本的二战史观剖析郭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已整整50年了。这是一场伟大的反法西斯战争,世界反法西斯盟国和人民赢得了战争的最后胜利。作为战争的元凶和帮凶,一些欧洲国家逐渐正视了历史,主动反省本国在二战中的行为,并以国家名义承担在战争中的责任。德国政府...  相似文献   

2.
以史为鉴──一份日本皇室要求对侵华战争进行反省的历史文书王树才去年,日本神户大学须崎慎一教授在国立国会图书馆发现了一份题名为《作为日本人对中国事变的内心反省》的文书, ̄①文书撰写于50年前,署名“若杉参谋” ̄②。文书被发现后,《读卖新闻》先是派员采访...  相似文献   

3.
日本传统社会的核心是由上下级隶属关系所产生的报恩观念和忠诚思想,这种思想在战争时期强烈地影响了日本民族的群体行为,使日本全民族投入到了对战争的狂热支持之中,并出于对民族集团的忠诚意识而拒绝或淡化战后对战争的反省。  相似文献   

4.
战后,德日两国政要对侵略历史的态度迥然不同:一个对侵略战争性质和战争罪行坦率承认、真诚反省,一个遮遮掩掩、图谋翻案;一个编撰合格的历史教科书对下一代进行正确的战争史观教育,一个篡改历史教科书不让下一代了解历史真相;一个主动向受害国、受害民族支付巨额战争赔款,一个百般抵赖、拒不赔偿。究其原因,主要由两国的文化思想底蕴不同、两国的宗教信仰不同、两国的侵略战争历史和两国政要的个人经历不同、两国反省战争的群众基础不同、盟国对两国的战后处理和受害国对两国的态度不同、战后两国的政权基础不同、战后两国所处的地缘政治环境不同等七个方面的因素所致。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日本右翼势力否认明治维新后对华战争侵略性质,推卸战争责任的谬论进行评论,揭示排斥侵略战争观点的“自由主义史观”之严重后果;展现日本进步人士主张追究侵略战争责任,深刻反省、赎罪和赔偿的正义行动。作者指出,为中日两国友好合作关系在21世纪长期稳定的发展,日本政府应该用真实的历史教育年轻一代,树立唯物主义史观。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的人格是热爱生命、对战争有所反感的,他从人性的、文化的角度研究战争,反省战争对人性的摧残.在湘西土著部队五年的士兵生活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呼唤人们抗击战争对人的奴役,亦即必须保持个体人格的独立,信守精神自由,追求在"美·爱与神"中实现人格和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7.
日德两国政要“二战史观”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战后日德两国政要的“二战史观”迥然不同:一个对侵略战争性质和罪行坦率承认、真诚反省,一个遮遮掩掩、图谋翻案;一个编撰合格的历史教科书对下一代进行正确的“二战史观”教育,一个篡改历史教科书不让下一代了解历史真相;一个主动向受害国受害民族支付巨额赔款,一个百般抵赖、拒不赔偿。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两国的文化底蕴不同、两国的宗教信仰不同、两国反省战争的群众基础不同、盟国对两国的战后处理结果和受害国对两国的态度不同、近代以降两国的侵略战争历史和两国政要的个人经历不同等诸多因素所致  相似文献   

8.
战争结束后,日本国内一直有一股政治势力,为军国主义者开脱战争罪责。他们不仅无意反省战争责任,相反极力为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行为辩解,甚至公然鼓吹“大东亚共荣圈”理论,否定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依据确凿事实对日本战犯所作的判决,企图将侵略战争篡改为“自卫战争”、“解放战争”。“大东亚战争史观”,就是日本一些势力依据反动的“大东  相似文献   

9.
《波茨坦公告》是盟国处理战后日本问题的纲领性文件,是铲除日本军国主义和对战后日本实行民主改造的基本依据。东京审判是落实《波茨坦公告》的重大举措,是对国际法,特别是对有关战争法规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但东京审判也存在和遗留一些问题。最大的问题是在美国的庇护下没有追究日本裕仁天皇的战争责任,这给日本战后正确认识历史、反省战争罪行增加了很大阻力,实际等于放松了对日本战败责任问题的进一步追究。  相似文献   

10.
蒙金战争同历史上许多民族征服战争一样,是一个民族掠夺、征服另一个民族的战争。已经走向衰败的金朝,是不可能克服内部的种种矛盾战胜强大的蒙古军队的。对于刚刚蓬勃兴起的蒙古民族,虽然它的对外征服有着侵占掠夺的野蛮性,但是成吉思汗实行先攻夏,后伐金,最后灭南宋的战略部署,在表现他雄才大略的同时,也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最终导致金朝的失败和蒙古的胜利,是一个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需要深入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1.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已经结束50多年了,战争的罪魁祸首也早已受到了应有的惩罚。中国政府和人民十分珍惜和重视发展中日睦邻友好关系,对待历史问题,一贯主张认真总结历史教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可是,只要对战后日本有关侵华战争的言行作一粗略考察就会发现,50多年来,日本政府一直没有对那段历史进行过认真的清算和总结;右翼势力从未停止过为侵略战争翻案的活动,他们蓄意歪曲历史事实,否认战争暴行,美化战争罪犯,推卸战争责任,军国主义言行一直在日本朝野“反省”那场战争中形成一股较强的逆流。这种情况不得不引起中国政府和人民的极大关注与警惕。  相似文献   

12.
日本的社会教育与历史认识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认识问题 ,既是当前困扰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问题 ,也是关系到日本与亚洲各国关系及其社会发展、民族前途的长远问题。然而 ,当前日本的社会教育中 ,各种形式的“战争记忆”到处存在着 ,让人们记忆着当年日本军国主义耀武扬威的“战争雄风” ,而对这场战争性质和战争责任却无应有的“深刻反省”。本文以笔者滞日的实地考察和收集的资料为基础 ,阐释历史认识的重要性及其症结所在 ;同时 ,列举实例来说明可从文化认识中寻求更多的历史共识 ;只有对历史有共识 ,才能共同创造未来 ,为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繁荣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李鸿章与甲午中日议和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鸿章与甲午中日议和新探杨惠萍1894年,日本发动了旨在彻底制服中国,统治并掠夺中国的甲午战争。开战伊始,日本丝毫不考虑和谈问题,而清政府对日本发动的这场战争,其内部态度不一,有的主张一战到底,有的主张和谈。因此,在整个战争中,战与和的问题不断出现,...  相似文献   

14.
试论隋与高句丽战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隋丽战争的性质并非传统所说的是隋对高句丽的侵略 ,而是隋统一战争的最后一环 ;隋丽战争的同时尚需应付各自民族内部的战争。战争导致了隋的灭亡和东北亚局势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惨痛的灾难。1945年8月15日是日本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的投降日,日本官方从来不称这一天为投降日,一般只是称“终战纪念日”,有时称“追悼战没者,祈望和平日”。这里表现的心态是缺乏对历史反省的诚意,是对战争责任的推脱。  相似文献   

16.
对于国际犯罪行为是否存在国家刑事责任,学界一直存有很大的争议。通过对战争罪的宣告及国家刑事责任制度的建立,促使犯有罪行的国家进行自我反省,方能提醒、告诫国家对武力行为的谨慎使用,预防战争发生,更好地维护国际秩序的稳定,促进国际经济的发展,保障人民的福祉。  相似文献   

17.
90年代, 国际金融动荡不安。国际金融领域的风波该引起我们反省: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在监管不力的前提下, 内部控制浮于形式, 金融机构第一防线作用弱化, 给金融危机留下隐患, 本文就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现状, 提出加强内部控制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之秋,有识之士在极力鼓吹与倡导救亡图存的同时,也对中国的现实政治、历史传统及固有文化做了比较系统的反省。第一,对当时现实政治进行反思,认为日本之所以敢于发动对中国的大规模侵略,主要原因是中国政治与政治能力弱势、低下,派系之争、军阀战争不断,当政者不作为。第二,对中国民族性与国民性进行反省,认为中国民族性中之劣根性,如利己自私、虚伪面子、文弱病态、缺乏组织、一盘散沙等负面德行,以及民众国家观念与民族意识严重缺失,导致社会不能形成一种合力,国家无法强大。第三,对中国历史与文化进行反省,认为此次国难的发生有其历史渊源,与中国历史和传统的流毒有极大关系。这种反省,并不是民族虚无主义,相反,正是一种民族与文化自信的表现,意在刺激国人、警醒民众;是中华民族时代意识的觉醒,对唤醒民族意识、抵御外来侵略、建设现代国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刘江永 《百姓生活》2014,(11):57-58
日本明治政府利用甲午战争之机,在《马关条约》谈判前窃取钓鱼岛,其后又利用《马关条约》殖民统治台湾、窃占钓鱼岛50年。钓鱼岛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19世纪末日本的对外侵略扩张。日本当局对包括甲午战争在内的侵略罪行,没有彻底反省和认真清理,是使这一问题至今未得到解决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20.
日本通产相桥本龙太郎把日本在亚洲发动的侵略战争,“科学”地分解成“侵华战争”、“殖民朝鲜”与“交战欧美”三个范畴,一是分化亚洲的战争受害国家,二是整体地否定侵略战争罪责,即使还未再打出“大东亚共荣圈”这一金字招牌,也已达到把这场“战争”一般化、中立化的目的了。 桥本龙太郎身为110万会员的“日本遗族会”会长,反对把“大东亚圣战”定义为“侵略战争”,反对国会通过所谓“战争反省”决议,也许是他的职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