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社会评价     
论社会评价欧阳康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一、“社会评价”的问领域及其研究竟义什么叫“社会评价”,迄今人们对其有不同的理解和用法。其一,社会性评价。有的学者强调评价区别于生理和心理反映的社会性,认为,主体对客体价值的反映有不同的层面,由低到高经历着生理水平、...  相似文献   

2.
孔明安  刘婵婵 《学术界》2023,(11):112-119
21世纪以来有关当代资本主义暴力的理论研究逐渐成为理论热点。国外学者认为当前暴力类型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它将自身呈现为某种无害的、必要的、正当化的、合法化的东西”,[1]常常以不可见的甚至看似中立化的形式出现。巴特勒和齐泽克聚焦于宏观的资本主义政治权力、制度体系等层面的暴力,分别从政治伦理、精神分析视角对这一问题予以探讨。如果说巴特勒和齐泽克所理解的暴力是以抵御他者为目的的排斥性力量,那么韩炳哲所指认的暴力则是以“他者的消失”为表征的肯定性力量。究其根源,韩炳哲认为,从规训社会到绩效社会的演变中,治理术正在进行微妙的拓扑式置换,即关于肉体惩戒的规训权力渐次消退,取而代之的是对深层次的精神意志的操纵。由此,主体的“去心理化”为肯定性暴力的滋生清理出空间。从宏观系统层面到微观心理层面,无孔不入且日益隐蔽的暴力渗透于当代资本主义的全部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3.
作为当代创伤研究的重要批评者,美国学者多米尼克·拉卡普拉提出了一种基于“修通”的替代性理论。他认为以卡西·卡鲁斯等人为代表的后结构主义创伤理论,过于关注历史创伤带来的强迫性重复和解离效应,无益于真正的批判性反思和面向未来的现实政治。通过厘清拉卡普拉如何审视“9·11”前后西方文学批评中“趋创伤性”的流弊,可以揭橥这位思想史学者关注的一个更大问题,即文学与历史如何在学科性的自反层面相互商榷、相互审问,从而实现真正的跨学科之思。  相似文献   

4.
关于人的研究,从文化史的角度可以简要地划分为“人道”和“非人道”(非人道并非界人道)两种类型。“人道”的类型属于人文学科研究的范畴;“非人道”的类型属于自然科学。在“人道”的研究层面,有的侧重于规范研究,如哲学、伦理学;有的侧重于实证研究,如经济学、管理学等。如今,中国学者所提出的“人学”更多地是指向“人道”研究的层面。总的倾向是试图把“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结合起来。在具体的操作中,经济学、管理学借助于哲学的概念比较“自然”;哲学、伦理学诉诸于经济的“模型”则较为鲜见。它表明二者对人的研究方…  相似文献   

5.
简朴的悖论定义─—从矛盾到互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朴的悖论定义─—从矛盾到互补〔香港〕黄展骥编者按:“悖论”问题,两千多年来,从东方到西方,曾使许多哲学、逻辑、数学和科学界的学者感到困惑,迄今仍未有公认的解决方案,被认为是廿世纪的“大难题”。香港学者黄展骥先生试图用“常识”的方法,显浅地勾划出“悖...  相似文献   

6.
农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发展,国际竞争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农业如何参与国际竞争,如何提升农业的国际竞争力,成为经济理论界关注的焦点。一、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概念“国际竞争力”一词含义非常直观,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竞争主体之间力量大小或强弱的对比。但是,在经济学理论研究中,学者们对国际竞争力的含义理解不一,尤其在国家层面上的国际竞争力含义争论很大,正如Banse等人(1999)所指出的,“没有任何一种竞争力的定义或评价方法能被学者们广泛接受。”本文仅就农业产业层面…  相似文献   

7.
庞晓光 《学术界》2012,(9):122-124
阅读刘尧的《学者、学术与学术生命》一文,你会发现在文章的多处地方,作者的引用行为似乎有违其所说的“真”以及创新的学术生命本质,这不能不让人产生“羊质虎皮,虽巧肖仍伪”之感.通过例证,我们看到,作者从规范引用,到含糊标注,到隐去标注,程度逐渐升级,性质也似乎发生了改变.笔者以为,出现这种现象至少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技术层面的问题导致的学术失范,另一方面大概是主观层面上的明知故犯.  相似文献   

8.
西方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出现,饱受争议.既有学者肯定了它将翻译研究扩展到了更广阔的宏观文化层面,又有学者批判和反思了它的泛文化主义及实践性不强等问题.究其原因在于以巴斯奈特(Sussan Bassnett)和勒弗菲尔(André Lefevere)等为代表的翻译文化学派未能清楚地阐明翻译活动中丰富的文化内涵.不难证明,“文化转向”视角对于翻译研究中文化的思考应从三个层面出发,而绝非仅限于宏观文化一个层面,其实还涉及中观文化层面和微观文化层面.只有弄清翻译活动中包含的这样三个文化层面,才是完整地抓住了文化在翻译过程中的介入,才能全面地把握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真正内涵,才能充分展现其理论价值和实际操作意义.  相似文献   

9.
“直接适用的法”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国际私法理论的重成果,广为各国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法律关系适用法》在立法层面建立了我国“直接适用的法”的框架。实践中,对该制度和理论的运用存在一些不足。以微观层面的规则界定到宏观层面的秩序图景为基点,从阐释、体系、嬗变的维度对“直接适用的法”的完善进路展开论证,并反思我国目前的立法实况。  相似文献   

10.
李蜜 《云梦学刊》2007,28(1):149-151
结合中国古代学者提出的学习理论精髓和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从本体论、实践论、方法论三个层面对语言学习进行阐述,并说明一种新型的“行为-认知”教学法对指导外语教学、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汉学考据与宋明理学的聚讼及后来的兼采并不是清代“汉宋之争”的全部命题。清代虫鱼考订风气的大兴,使得汉学家们一方面汲汲于对典籍、文字的过分关注从而对钉短考据产生出巨大的亢奋与兴趣;另一方面又因儒学内部治学路径的不一与学者们治学精力的不及,使得其问学因无法弥补“义理”“德性”层面的涵养转而攻讦宋儒,但清代汉学(家烨竞无法摆脱“儒学”的整体路径,故而“道问学”的同时又不敢完全与宋明理学中“义理”“德性”层面相脱离,汉学家内心有属于贴近理学层面而不至于严重脱节的焦虑心态在左右其思想,虽然这种心态在整个清代汉学家们的内心中虽不甚显要,但是却间接决定了汉学家对问学的认知与儒学在清代的理路,汉学家这种纠缠不清的心理表现在“求知识’'一与“修德性”两股势力不断左右清代学术史的基本走向,这即是清代“汉宋之争”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2.
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并不均衡,在很多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国内学者比较重视合作研究,开始对“公共部门营销”相关概念谱系进行梳理,从“理怠’和“工具”两个层面来系统介绍“公共部门营销”,并着手探讨国外经验的中国化问题。未来的研究应立足于建立中国特色的公共部门营销分析框架;吸纳多元学科背景的学者加入;重视“公共政策营销”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从清末到五四,中国的学术思潮产生了一个明显的变化。这一变化首先表现在学术领袖的变更:留美归国的胡适等人迅速崛起,取代了尚处盛年的严复、梁启超等人。胡适主张考订史料、“小心求证”,代表了一种新的“学术美德”,与近代欧美史学强调“如实直书”、科学治史的发展相类,同时又衔接和重振了乾嘉学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传统。由是五四注重“考订”的学风取代了清末热衷“通论”的风气。五四时期学者之治学生涯,受此学术风气之影响。他们向这一风气看齐,展现为人所认可的“学术美德”,扮演合乎期望的“学者角色”。但“学者角色”有内外两个方面:一个学者之内在性格,与人所期望的角色并不一定符合,学者的学术生涯由此会产生明显的变更。晚清、五四学人处于中国学术的成长期,他们所展现的“学术美德”和扮演的“学者角色”,展现了学者个人性格特征、兴趣爱好与时代风气之间的一种辩证和复杂的内、外互动之关系。  相似文献   

14.
"亲亲相隐"这一命题出自孔子,自然就大有文章可做了.许多学者都从伦理的层面加以论述和赞扬,有些学者还把它上升到法制的层面予以肯定,并竭力让其进入到我们现代的法治建设中来.  相似文献   

15.
“化”是贯穿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的重要审美范畴。从发端于《周易》“天地氤氲 ,万物化醇”的审美本体论 ,到宋元“身与竹化”的审美创作论 ,再到明清“笔墨化”与“化境”的审美存在论 ,都始终贯穿着以“化”为核心的审美意识。“化”的丰富内涵渗透于历代绘画的语言层面、思维层面与本质层面 ,其自身演衍的历史过程显示了其独特而深远的审美价值和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16.
一百年来的中西比较诗学由三大板块构成。第一,以王国维、鲁迅、吴宓、朱光潜、宗白华、钱钟书、王元化、刘小枫、曹顺庆等一大批学者为代表的中国大陆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它具有“两头厚重、中间薄弱”、“从自发到自觉,由实践到理论”、“从中西二元比较到中外多元比较”以及“充满思辨色彩”等几个基本特征;第二,以刘若愚、叶维廉、黄维樑等为代表的海外华人与港台学者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一定程度地弥补了大陆研究的空白时间段;第三,以厄尔·迈纳、米列娜、宇文所安等为代表的西方学者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在突破西方中心论和促进中西诗学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谈到民生问题,自然绕不开住房问题,住房是一个重要的民生问题。解决住房民生问题,必须正确理解“居者有其屋”,无论是从理念层面还是从制度层面抑或从现实层面来看,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目标难度都很大。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住有所居”则体现了居住目标从一元化到多元化的转变与跨越,也是解决中国住房民生问题的理性选择。解决住房民生问题,必须落实政府、开发商和消费者的多元责任。群策群力,以达契合。  相似文献   

18.
关于三个平面的语误的初步思考陈一在现代汉语语法的教学与研究中,语法分析的三个平面的思想,由朦胧到明晰,由在个别语法现象上的初步尝试到对整个语法体系的整体观照,由方法论的层面到本体论的层面,由少数学者的探索到很多人都开始讨论,它已从孕育期进入发展期,并...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50年代,西方学者开始鼓吹“意识形态终结”论,从贝尔的“意识形态的终结”到熊彼特的“趋同论”;从尼克松的“不战而胜”到布热津斯基的“大失败”;从福山的“历史的终结”到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西方学者先后掀起了“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潮.究其缘由,科技革命与全球化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西方学者倡导的“普世价值”削弱了人们的意识形态观念,而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兴衰则成为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潮兴起的导火线.  相似文献   

20.
历来学者研究竹枝词的颇多,但对有唐一代文人竹枝词的具体发展演变过程却鲜有人论及。唐代文人竹枝词的发展大体经过了从“俗”到“雅”,再从“雅”到“俗”的的二度转变。在两次转变过程中,“雅”与“俗”的具体内涵是各不相同的,刘禹锡在其中起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