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几百年来,“人性论”、“人道主义”作为资产阶级鼓吹自已代表“全民”的遮羞布,理应受到必要的批判。但是,在“人性”和“人道”的问题上,并不是只有资产阶级的一家之言,更不是所谓马克思主义不讲人道,不谈人性。其实,马克思主义有自己真正科学的人性论和人道主义,只不过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论和人道主义与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和人道主义有着本质的不同罢了。从历史上看,关于探索人的本质是什么的人性论,在马克思主义以前,早已众说纷纭。我国先秦时期的孟子主张“人性善”。荀子主张“人性恶”。孟子的学生告子主张“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告子》上)。汉代的董仲舒提出“性三品”,把人性分为三类,即不教而能善的“圣人之性”,虽教也难为善而只能为恶的“斗筲之性”,  相似文献   

2.
人性是个复杂的问题,文学艺术在表现人性上是从古至今争论不休的议题之一。对人性的看法,在我国古代哲人那里始终是莫衷一是,众说纷纭的问题,有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告子的性无善无恶论,董仲舒的“性三品”说、王充的性有善有恶论、韩愈的人性上、中、下三等新的“性三品”说、北宋的二程“天理”与“人欲”对立的人性论、明代罗钦顺“天理”与“人欲”相统一的人性论、王廷相以形气为基础的人性论、李贽功利主义的人性论等十多种观点。从总体内涵上说,人性应有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从对人的本身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功利角度上观照,人性又有优点与弱点之分,这与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人性论主要有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无恶论、性有善有恶论、性习论和性“自为”论等。持有这些人性论的中国古代思想家虽然观点各不相同,却都无一例外地高度关注德教,以自己的人性观为出发点,对德教进行了不同的阐证。  相似文献   

4.
儒学是一种与科学管理哲学相映辉的人文管理哲学。荀子作为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他在人文管理思想上不同于孔孟 ,他以“人性恶”为基础 ,在管理的组织观、控制观、价值观、原则观、人才观方面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构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文管理模式 ,对历代社会管理产生了深远影响。值得我们认真总结 ,以古为鉴 ,为当代管理寻获一些启示。  一、“人性恶”的管理人性观荀子认为人性生来就是恶的 ,但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去恶变善 ,即“人之性恶 ,其善者伪” (《荀子·性恶》,下引《荀子》只注篇名 )。他明确区分了先天的“性”与后天…  相似文献   

5.
1.“人之初,性本善”,如果将此理解为“人的天性有善的一面”,就是对的。但设若将此理解为“人的天性全部是善,没有恶”,那就错了.因为这无法解释”恶人”的产生。 2.“人之初,性本恶”,倘若是指“人的天性有恶的一部分”,那么,这也是正确的。但假如这是说“人的天性唯恶无善”,则片面,因为这不能说明“善人”的存在。 3.“人之初,一团肉”(“性白板说”或“环境决定论”),如果这是“人成为什么样的人,与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因此,人有很大的可塑性”的意思,我就看不出这有什么不对头。但设若将其理解为“一个人是好…  相似文献   

6.
从人性善恶的角度看,王安石人性论经历了"性归于善而已矣"、"性可以为恶"、"性有善有恶"和"性不可善恶言"四个发展阶段。"性不可善恶言"是王安石人性善恶问题的最终定论,且这一定论与扬雄的"性善恶混"在实际内涵上完全相同,王安石最终认同的是扬雄的人性观。  相似文献   

7.
周颖 《天府新论》1997,(6):45-48
在中国古代人性学说中,最有影响的莫过于孟子的性善说。从一定程度上说,孟子的性善说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孟子的性善说之所以能够对我国社会产生深远而又普遍的影响,决非偶然,这与其理论有直接的关系。孔子就已经论及人性了,但他只是讲:“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而相近的性是善是恶,孔子却没有明确论说。这是孔子留给后入的理论问题。孟子继孔子之后,对这一问题作了明确回答,并由此建立起了中国古代人性论中第一个系统的性喜说。人们虽个体有别,但都是同二的“类”,是孟子…  相似文献   

8.
人性善恶的话题是古今中外学术争论的焦点。历史文明的差异,导致中西方形成了不同的人性观和权力观。而“性善论”与“性恶论”思想在各国政治实践的不断碰撞,一次次印证着人性善恶与权力运用的紧密关联性。市场经济条件下,官员的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日益高发,因此在权力规范的问题上应综合考虑性善论与性恶论的合理之处,既要对人性之善充满信心,更要警惕人性之恶,将德治与法治结合,编织制约权力腐败的制度之笼。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价值观包括“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人心向善的人性观,群体本位、利他主义至上的道德观,崇尚整体主义、缺乏民主意识的政治观等;而西方传统价值观则包括“天人相分”的自然观,人皆自私的人性观,个人利益至上的道德观,自主、自决、自为的社会政治观等。相比较而言,中国传统价值观强调道德性、整体性、伦理性(等级性)和绝对性(一元性),而西方价值观则强调功利性、个体性、合理性和相对性(多元性)。  相似文献   

10.
丁四新 《文史哲》2006,50(5):43-54
在本性问题上,告子属于“无善无不善”论;“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更近于扬雄“性善恶混”论,而与世硕、王充的观点不类;“有性善,有性不善”,则与世硕、王充“人性有善有恶”的主张相同。世硕诸儒与王充,在本性问题上观点是相同的。第一种人性主张,属于“性一”之论;最后一种,则非。因此主张“性一”的竹简《性自命出》(《性情论》)篇,不属于宓子贱、漆雕开、公孙尼子和世硕这帮儒者的作品。  相似文献   

11.
岑庆祺 《东岳论丛》2001,22(2):83-84
伦理学的基础是人性论。在我国历史上 ,孟子第一个系统地提出人性论的学说。“孟子道性善。”〔1〕(《滕文公上》)“人性之善也 ,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 ,水无有不下。”〔1〕(《告子上》)孟子的“性善说” ,主张人性是善的 ,是无有不善的 ,它影响了儒家主流两千多年。导人向善 ,其功甚伟 !但仔细分析其理论 ,又应把他的学说正名为“性有善有不善说”。一他说人体有六官 :口、目、耳、鼻、四肢、心。“口之于味也 ,目之于色也 ,耳之于声也 ,鼻之于臭也 ,四支之于安逸也 ,性也。”〔1〕(《尽心上》)心之官与上面的五官不同 ,“心之官则思…  相似文献   

12.
孟子荀子人性论的比较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就我国先秦时代而论,自从孔子提出人性问题以后,人性问题就逐渐成为思想家们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孟子提出性善论,荀子提出性恶论,告子提出性无善无不善论,也还有一些人提出性有善有恶论等等。不过,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孟子和荀子都是先秦儒家的著名代表。孟子是继孔子提出人性问题之后,第一个系统地探讨人性问题、提出比较系统的人性论理论的人。他从孔子的人性论思想出发,发挥了子思“天命之谓性”的命题,提出了他的人性论理论。他认为“善”是人的本性,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他提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上》)这实质上是一种先验论的思想。当然,孟子并不认为,人先  相似文献   

13.
论人性论始于西周初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性论是研究人自身本质的理论,它是中国哲学史上重大的理论问题.自战国时期围绕人性是善是恶或无善无恶的问题展开大辩论以来,历代思想家,如汉代的董仲舒、扬雄,唐代的韩愈、李翱,宋代的朱莲,清代的王夫之、颜元以至当代一些思想家,无不在不断地对它进行研究,使之对于人的本质的认识在不断地深化.这对于中国思想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人性论究竟始于何时,学术界一般认为它始于春秋末年,“最早提出‘人性’的问题的是孔子.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中国哲人的大思路》第562页,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  相似文献   

14.
(二)韩愈倡导性三品说是在维护当时社会的身分性,但其实质,他是肯定人性之为善——这一所秉赋于人的“客体的实在”。这客观存在的“五常之教”秉赋于人类而使人性之成为善,至人之所以为恶,乃是那属于后天的  相似文献   

15.
方由林 《理论界》2006,(10):144-145
古往今来人性善恶之争不休,其实善恶人皆有之。恶的方面人性具有利己性,善的方面人性具有利他性,所以人类社会不仅有伦理道德,也需要适当的管制。政治的产生既源自于人的利己性,又源自人的利他性。从人性的两个层面上说人类都需要政治,有了政治也就能更好地维护人的利己性和利他性。  相似文献   

16.
在《费尔巴哈论》中,恩格斯批评了费尔巴哈宣扬抽象人性善的片面和肤浅,肯定了黑格尔在善恶对立研究上的功绩。恩格斯摘引了黑格尔的一段话:“人们以为,当他们说人本性是善的这句话时,他们就说出了一种很伟大的思想;但是他们忘记了,当人们说人本性是恶的这句话时,是说出了一种更伟大得多的思想。”接着说:“在黑格尔那里,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借以表现出来的形式。这里有双重的意思,一方面,每一种新的进步都必然表现为对某一神圣事物的亵渎,表现为对陈旧的、日渐衰亡的、但为习惯所崇奉的秩序的叛逆,另一方面,自从阶级对立产生…  相似文献   

17.
王新喜 《江汉论坛》2006,2(12):52-55
无论是中国的人性善与人治,还是西方的人性恶与法治,从逻辑和实证上分析,都是不能成立的。人性的本质是它的社会性,包括制度在内的社会环境决定人性的善与恶。邓小平说:“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这一论断揭示了制度与人性的本质关系,是关于制度与人性的最经典的概括。  相似文献   

18.
动物性与社会性构成了人性。人的动物性中有恶有善,人的社会性是善。人性的本质其表现形式却是既有恶也有善。人性的恶善是经常变化的。人性是引起人类社会争吵不休的根本原因。人性也是引起刑法立法与修改的根本原因。人性的恶善特点也反映在刑法立法与修改之中。人们对刑法问题争议不断与人性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论中西管理思想的人性假设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人性与管理密不可分。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以性善论和性恶论为代表 ,现代西方管理思想以“经济人”、“社会人”、“文化人”假设为代表。本文认为 ,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人性观为指导 ,融合中西管理人性的合理成分 ,才能建立完整科学的人性管理理论  相似文献   

20.
“人性善”是我国思想界的传统命题,作者认为,适应我国明清之际反对程朱理学脱离现实、空谈心性、倡导所谓“实学”的需要,陈确进一步发挥“人性善”学说,认为“人性善”即人的“气”、“情”、“才”善。进而他指出,人性善恶之别,是后天“习”作用的结果;人性之善是建立在人知善行善的道德实践基础上的,从而赋予“人性善”以实践的品格和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