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环境伦理学的产生展现了伦理学研究的新视域,实现了伦理学从人际伦理学向自然伦理学的重大拓展。但当前环境伦理学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是缺乏深厚的哲学基础性思考,有必要从哲学上阐述这种转折的可能性和合理性。环境伦理学的关键是处理和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和矛盾。人与自然的关系说到底取决于人对自然的认识和诉求,这正是哲学自然观的核心问题。因而,自然观应该成为环境伦理学的哲学基础,为其不同原则和理论进行鉴别、比较和分析,提供更根本的哲学根据。自然观与人的生存方式是相互作用的。自然观是人的生存方式的反映,是在最高哲学观念上对人的生存方式的认知。人类经历了自然生存、人工(技术)生存,正在走向生态(绿色)生存,自然观也相应地从天然自然观、人工自然观转向生态自然观。哲学观念的超越性和前瞻性,又可以为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通过人与自然的关系,阐述了文学最早起源于自然的哲学观点,而文学与自然的关系是通过载体、客体、主体与整个自然的建构中体现出来的。这就是《文心雕龙》哲学自然观的核心思想。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新唯物主义"是实践唯物主义。实践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是马克思哲学的本质特征。在自然观问题上,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与费尔巴哈哲学既有相通之处,又有本质差异。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对费尔巴哈自然观的超越体现在:人化自然对感性自然的超越;人与自然的交互作用对自然之于人的优先地位的超越;实践自然观对感性自然观的超越。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和费尔巴哈自然观的分歧,源自于两者对自然及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同理解:费尔巴哈将自然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为感性直观的对象,而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则将其理解为感性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马克思自然观的出场路径,即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发生的颠覆性革命出发,首先指出马克思对整个德国古典哲学的超越不仅仅是恢复唯物论、拯救辩证法或者把二者相结合,而是上升到唯心主义的最高层次而回复到唯物主义.其次,指出马克思的自然观是坚持自然先在性的唯物的自然观,而马克思的实践观要以自然观作为前提.进而指出马克思的自然观是历史的、实践的自然观,与旧唯物主义自然观有着本质区别,体现出马克思哲学在自然观上的人学本质.最后指出马克思自然观的当代意义加速现代化建设,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同时必须对整个自然承担起责任,坚持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生态危机是人与自然非合作博弈的必然结果,其深层根源在于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自然观误区。低碳社会以人与自然的价值和谐为逻辑基础和价值依据,旨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合作博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价值导向。在低碳社会视阈下,应坚持自然的"返魅"、"发展"与"环境"的统一、合理张扬人的主体性等理念,不断促进人与自然由矛盾对立走向全面和解。  相似文献   

6.
论马克思有机论的实践自然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马克思的哲学自然观的实质,总是倾向于把它归结为物质本体论。实际上,马克思的自然观全面地阐述了人与自然、历史与自然、感性与理性的辩证统一关系,从根本上改变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自然的片面理解。马克思提出了人化自然概念,消除了人与自然的对立。自然不再是与人分离和对立的存在,而是与人一体化的有机整体的一部分。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创造性地提出了实践范畴,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因此,马克思自然观是有机论的实践自然观。  相似文献   

7.
很多人都认为前苏格拉底的希腊哲学主要是自然哲学,而苏格拉底的哲学则纯粹是人事哲学。于是,人与自然的分裂便在这样的划分中被人为地树立起来了。但是,通过对"自然"的词源学考证、通过对前苏格拉底自然哲学基本思想的分析、通过对柏拉图文献的研读,可以认为苏格拉底哲学仍然是一种自然哲学。因为他的哲学不仅继承了自然哲学的基本思路,将人也包括到了自然这个概念之中,扩大了自然的含义,而且他提出的关于自然"本身"的理论还丰富和深化了自然哲学思想。他创建的研究人的自然方式开启了从存在论上研究人的方向,这为后来形而上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浪漫主义自然观和工具主义自然观的冲撞在澳大利亚作家考琳·麦卡洛的作品中表现为浪漫/反浪漫的纠葛,拥有浪漫情怀而又饱经各种创伤的考琳·麦卡洛在对自然主题进行表达时,表现得浪漫而又反浪漫,她在对自然进行浪漫主义想象的同时,又对浪漫主义自然观进行了反拨。在反浪漫的基础上,她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阶级、种族、身份追寻等问题进行生态学意义上的审视和思索,建构了一个完美的世界。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共同开创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其生态思想对今天生态哲学的产生亦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打开了哲学转向生态的大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看作一个系统,人类的自然观实现了向生态方向的转向。在人类思维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生态思想的历程是曲折的,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思想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发挥了转折性作用,使人类的思维转向生态并产生了今天的生态哲学。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倡导关心自然、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道德伦理,使道德伦理转向生态,追求世界的主体与客体统一、人与自然统一、人与人统一,达到人、自然界、社会的高度一致。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和怀特海关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理论各有侧重:马克思集中探讨社会历史哲学,并立足于人类实践活动来统领人与自然的和谐;怀特海更多地关注自然哲学,通过诉之于审美与价值取向来展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对话。但无论是马克思还是怀特海,二者都为人与自然观确立了和谐的价值旨趣,同样地也指出了生态文明建设所需要努力达到的目标:恢复有着美的秩序之宇宙和谐,并最后达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自身关系之和谐,这为当今人类应对生态问题,构建起人与自然关系的全新思维范式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节能减排的目的在于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这种二维定位决定了节能减排立法应遵循的伦理基础是人本和谐主义。人本和谐主义以人性论和马克思主义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为其哲学基础,以“人为自身立法”的人本伦理观、“自然向人生成”的人本生态观和“人与自然界之间对立统一”的人本和谐观为其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2.
1844——1846年的著作集中反映了恩格斯深刻而系统的生态思想。在这些著作中,他生态性地批判了为资本主义制度进行辩护的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以现实性的笔触描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现状;提出了发动工人运动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以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必然途径的观点;批判了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抽象自然观和青年黑格尔派的客观唯心主义自然观,从而确立起以人与自然关系为核心议题的唯物主义自然观。恩格斯这一时期的生态思想对于我们全面把握人与自然关系,人口发展与自然极限,反思工业发展的环境后果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3.
"天人合一"观的现代生态伦理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天人合一”观蕴含了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它从整体论的原则出发,提供了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构架和思维模式,放弃了近代机械自然观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来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所蕴含的基本生态理念与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基本生态理念惊人地相似,为构建中国自己的生态伦理学提供了极具现实意义的理论渊源和思想资料,进一步阐明了“天人合一”观的现实价值与作用。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基于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强调自然对人的主体作用和人对自然的能动性及主客体统一,反对无限制攫取自然资源的资本主义形式的人类中心论,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工人劳动天性的压迫,揭示了资本逻辑使自然全面资本化、异化的事实,表达了对无产阶级生存状况的同情,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和人民立场,并对“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共产主义相统一”的理想社会形态进行了合理预设。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对新时代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从理论角度出发,通过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了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自然先在理论”;通过促进经济理性与生态理性相统一,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了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辩证统一理论”;从实践角度出发,通过发展“资源节约型”的循环经济,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了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物质变换理论”;通过创新绿色生产的新发展模式,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了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劳动中介理论”;通过倡导低碳、绿色的新生活方式,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了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价值矛盾理论”;从价值角度出发,通过彰显绿色发展的人民价值旨归,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了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人民主体理论”。  相似文献   

15.
低碳社会的构建旨在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促进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马克思的自然观既强调人类的主体性,亦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性,蕴含着自觉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生态取向,为低碳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启示。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的自然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低碳社会的价值内核,通过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以及低碳技术创新等途径,促进低碳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逻辑架构新视角,反思并揭示出在较低层次上的“认识之维”与“欲求之维”均源于人类中心主义以及主客二分观点的近代哲学思维方式,并给予了批判性审视;同时借助现代西方人本哲学的相关见解,从另一维度即“情感之维”,论述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之间的情感关系,进而认为人与自然的情感关系注定会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最高形式,在人与自然关系之逻辑架构中处于天高层次。  相似文献   

17.
科学发展观的伦理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是一种表征人类先进伦理文化的发展观。在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物的关系时,体现的是和谐共生、公平正义和以人为本的伦理精神;强调把主体与客体、人与对象、必然与自由等对立统一的要素,和谐有序地排列组合起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与人和谐共生以及人自身的和谐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西方学者把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归结为"生产中心主义,忽视环境保护",这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歪曲。马克思恩格斯不仅很早就关注资本主义工业化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而且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自然观:从属性关系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体现为自然性和社会性的和谐统一;从主客体关系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体现为能动性与受动性的和谐统一;从本体论关系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体现为有机体和无机体的和谐统一;从历史观关系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体现为自然史和人类史的和谐统一;从价值取向关系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体现为内在尺度与外在尺度的和谐统一;从现实性关系上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的和谐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理想目标是实现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和谐统一。马克思主义和谐自然观是一种从根本上超越了有机论自然观和机械论自然观的新范式,为当代生态伦理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19.
基于知识生产是人类最基础、 最重要的活动这一命题,可以建立理解人类文明的理论坐标,并借之描述文明史的基本变迁.人类已经历两次大变局,第一次是轴心时代,第二次是现代转型,而第三次尚处于早期.在第三次人类大变局中,在知识生产层面,机器可以进行间接知识生产;在劳动形态层面,重复劳动被大量替代;在经济形态层面,商品经济很可能被打破;在政治形态层面,技术权力可能成为独立主体;在生活形态层面,个体可能成为技术奴隶.第三次大变局正在改变人类文明的基本矛盾,使之从人与自然的矛盾和人与人的矛盾演变为人与技术的矛盾,即人性很可能无法驾驭飞速发展的技术并最终导致人类文明困局.第三次大变局是人类史上的最大变局,存在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而现代文明并未作好应对准备.  相似文献   

20.
荀子认为礼是人的本质。具体言之,礼是人、物分别的根据,是划分圣人、君子与小人的原则,甚至是重构社会等级的标准。但是,荀子的人之本质论与其人性论根本对立,使其礼为人之本质的证明缺乏内在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