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小乘佛教于公元七、八世纪传入西双版纳傣族地区,及至12世纪末、13世纪初,叭真入主勐泐(西双版纳)时已初具规模。到了16世纪后,小乘佛教在西双版纳傣族地区得到了巨大发展,形成“村村有佛寺,人人当和尚”的繁荣局面。回顾和研究西双版纳傣族社会历史的演变过程,我们就能发现:小乘佛教是有利于封建领主制度在西双版纳傣族社会中发展和巩固的主要因素之一。小乘佛教传入西双版纳傣族地区后,它直接地影响和主导着傣族社会的政治思想、法权思想、道德观念以及文学艺术领域,它在西双版纳傣族社会中有着不能低估的地位和作用。因而,我们应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对其进行历史的考察,并加以分析研究,以期作出较为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省西双版纳,解放前曾被称作车(车里,今景洪)佛(佛海,今渤海)南(南峤,今勐遮)。清代是景龙金殿王国的所在地。我的父亲召存信,在西双版纳这块热土上,任了近40年的州长。父规召存信,1928年2月出生在景董(今思茅江城县境内,解放前属西双版纳统辖)的一个封建傣族土司家庭。他自幼接受汉族文化的熏陶,通晓傣、汉语言和文字,15岁便走上社会,受到车里宣尉使的赏识和重用(车里宣慰使又称“召片领”,是西双版纳傣族最大的封建镇主),在宣慰使司署中为宣慰使担任翻译,并处理一些外交行政事务。由放他为…  相似文献   

3.
巴金的《我的噩梦》足继鲁迅的《征人日记》对20世纪初封建礼教吃人现象的揭露和鞭挞后,在20世纪80年代又一次对文革中吃人者的强烈控诉,是另类的“狂人日记”。不同社会下的作者,不同时代的作品,不同作品中的主人公,在对社会中存在的不同形式的吃人现象的揭露上,有着共同的批判意识和强烈改造吃人社会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在欧美文学中,强烈的悲剧意识始终是它们的一个表征。不论是古代作家还是现代作家,都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幅震撼人心的悲情画卷。在他们的笔下,“人类之悲”惊世骇俗,而且“魔鬼”悲,“上帝”悲;懒汉悲,硬汉还悲。从这些充满意味的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西方文学的独特,同时也是一种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5.
1995年9月周思来在石林支南位于我国西南边陲,同缅甸、老挝接壤,和泰国、越南为邻。其首府昆明,气候宜人,风景如画;西双版纳动、植物资源丰富,素有“动物王国”、“植物王国”之称。作为警位人员,因工作关系,我曾跟随周恩来总理来云南近20次。在这近20次云南之行中,我记记描深的有3次:一次是1955年,我跟随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从昆明乘飞机缅甸仰光,到印度尼西亚万隆参加举闻名的第一次亚非会议;第二次是1956年,我跟随周恩来、陈毅应缅甸总理吴巴瑞之邀,经昆明出发到缅甸八莫访问,同时邀请吴巴端到云南芒市畹町镇作客;第…  相似文献   

6.
1961年4月13日,是我终身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和缅甸总理吴努在西双版纳首府允景洪会晤。百忙之中,周总理还特意抽空和我见面交谈。斗转星移,每逢傣历新年到来之际,我的心怎么也平静不下来。35年过去了,周总理当时的音容笑貌依旧历历在目,仿佛像是昨天发生的事情一样——“周总理来和我们过泼水节了!”当人们得知周恩来总理到西双版纳与傣族人民一起欢度泼水节的消息后,欣喜若狂,奔走相告。4月13日,周总理在接见州里的领导时,当着许多人的面问我的丈夫、西双版纳州州长召存信:“你的爱人呢?怎度不见州长夫人呀…  相似文献   

7.
他把好几幅画在地上摊开。小店原本就挤,三张画铺在地上,我们就不能转身,一转身就要踩到画布上了。“这一幅,”我指着凡·高的《星夜》。他说:“一百块。”我说:“六十块。”他做出夸张的痛苦的表情,指着地上的《星夜》说,“你看看你看看,画得多么好,画得多么像,就是颜料钱也不止六十块呀小姐。”我说,“那好,我们再逛逛。”他一把拉住,说,“算了算了,就六十块吧。”  相似文献   

8.
多少少男少女伴随“我心永恒”的优美旋律,为《泰坦尼克号》男女主人公发生在海L那一段永恒的爱情故事热泪盈眶的场面仍令大家记忆犹新,但那美好的感情却是电影艺术的虚拟。我手里捧着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爱的金字塔)}一书,一次次为书中展现的一幕幕震撼人心的真实的爱情故事而心潮起伏、泪湿眼眶。作者以他博大的胸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高度赞颂了男女主人公的婚姻爱情观。当今社会婚姻爱情伦理道德上种种遗憾、问题,可算社会一大“公害”。罗曼·罗兰说:“婚姻的唯一伟大之处,在于唯一的爱情,两颗心的互相忠实。”“忠…  相似文献   

9.
张炜 《社区》2014,(17):32-32
西双版纳就像一个梦,自小就在我脑海里萦绕。在我们的经验中,许多美丽是经不起就近打量的,那样只会让人失望和后悔。可是西双版纳,我们不可抗拒地走进了她的秘境,并深深为之迷恋。  相似文献   

10.
当我们走进奥运史,沉浸在这感人肺腑的字里行间时,我们会强烈地感受到一种极其伟大的“拼搏”精神。正像《奥运弘扬“拼搏”精神》中介绍的那样:“几乎没有例外,所有运动员的成长史,都是一部拼搏史。”的确,每一位奥运选手的背后都有数不尽的汗水,无论他们是否曾经获过金牌,但可以肯定,他们是在一次次的失败和跌倒中拼搏,超越自我。  相似文献   

11.
我是一名26岁的女性,新婚一年了。我和丈夫都是知识分子,供职于某工业大学,夫妻相敬如宾,感情甚笃。“说起来你也许不信,新婚一个多月了,尽管丈夫雄健我也极力配合,性高潮却一直与我无缘,可在不久的一次毫不经心的性生活中,它却不请自来……”结婚后在夫妻生活上,我们的表现却是一冷一热。丈夫表现得很好,  相似文献   

12.
自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我国驻南使馆后,全国人民群情激愤,发出最强烈的抗议。有“外交外事人才摇篮”美誉的南京外国语学校也沸腾了,发出一片正义的呼声。一幅幅控诉北约的无耻行径的标语、讽刺画赫然在目:“中国人民不可辱”、“捍卫和平,反对战争”、“我们哀悼、我们谴责”、“AGAINST NATO”……诸如此类的横幅遍及校园每一个角落。我们觉得,发自这“外交官摇篮”中的呐喊,充满了移山填海的壮志雄心。  相似文献   

13.
孙道荣 《今日南国》2013,(10):62-62
“逢人减岁,遇货加钱”,这句话精辟地概括了一条板具可操作性的人际交往原则,我们可以用一幅生动的场景来解读比如,你见到一位80岁的老爷爷。  相似文献   

14.
走进西双版纳,仿佛走进了少数民族文化的博物馆。那极富文化底蕴的各民族博统节日,犹如一幅幅绚丽多彩的书卷,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各民族非富独特的风情习俗、民族文化,与西双版纳磨美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隆重热烈的淡水级——一傣度新年傣煦新年,是傣族人K年一度的傅统动D】。傣诉新年傣孩叫“桑勘比速”、“桂男桑巴”(6月新年),to[l~股批在年活动协,傣家人以相<深水来视器新年,问此,傣)年新年又通常被人们辆之扁“潜水m”。助[J活傣jfR6)JV句成7川村,即隆煦4川…匈门2fiY朽i])。傣家人站为,水足附问离物生命之源…  相似文献   

15.
汪金友 《中华魂》2013,(20):26-27
著名画家俞仲林举办了一次个人画展,展出的那幅《牡丹图》被人买走了。过了两天,俞先生接到了一个陌生人打来的电话。那个人在电话里说:“前天,在您的画展上我买了一幅画,能不能退掉?”俞先生问:“哪一幅?”对方答:“就是那幅《牡丹图》。”接着他又说:“那图上有一朵牡丹花正好被画在边沿上,只有半朵。  相似文献   

16.
赶集     
十一、二岁的时候,我和弟弟第一次去农村赶集,那是去济南以西的齐河县,这个县与济南只有一河之隔,这条河就是黄河。我们住的村子叫焦庙,是个大村儿,村里住著解放军,我和母亲就是来送我大哥参军的,他才14岁。城里的孩子来到农村什麽都觉著新鲜,听说赶集更是高兴万分,头一天晚上就躺在床上翻了白眼翻黑眼地设想“集”是什唐家子。现在看“集”就是“急”,急得折腾了一宿。小孩就是小孩,妈妈给了我俩才两毛钱,我们跟著部队的司务长狗类屁股就跑了,妈妈在门口喊叫的什麽,根本就没听见,尽思早就跑到“集”上去了。一路上去的人多…  相似文献   

17.
蓝色的多瑙河,水面没有货轮庞大的制造厂,天空不见烟尘旅行社有句口号:禁止忧伤,禁止消沉永远的蓝天白云4月的一个下午,飞机开始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市的奥托佩尼机场上空下降。“蓝天白云!”这是我对罗马尼亚的第一个印象。而在以后IO天的访问中,我们走过了大半个罗马尼亚,景色不断地变幻,但不变的是头顶上的“蓝天白云”,我们久违了的“蓝天白云”。次日一早儿我们便乘火车前往罗马尼亚西部重镇雷西察和蒂米什瓦拉。从列车的窗外,我们看到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路边树丛上白色的梨花。粉红色的桃花和迎春花相互辉映;在…  相似文献   

18.
害怕读书     
麦家 《社区》2009,(17):17-17
我生来惧怕黑夜,为了逃避黑夜,我从小学会了读大部大部的书。读书成了我命定的一种生存方式,逃避苦难和惩罚的方式。然而,近年来我对读书产生了一种异样的不祥感觉.有些书读着你就感到自己不是在学习、在享受,而是在受惩罚。所谓“开卷有益”、“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古训.现在感想起来似乎有点茫然。2008年,这种感觉尤为强烈,也许到了2009年又会变得更加强烈。  相似文献   

19.
乐祥涛 《百姓生活》2010,(10):26-26
那天,母亲见我回去,很神秘地叫我来到她和父亲的卧室,用手指了指挂在墙上的一幅新照片让我看,并说:“这是我和你父亲刚拍的照片。”我陪着母亲仔细看那张合影,随后又看了看父母在不同时期拍的照片。从照片中又一次重温了父母互敬互爱牵手走过的不平凡人生历程。当我的目光落在母亲那双布满沧桑的双手上时,一种酸楚立刻涌上心头。  相似文献   

20.
当年,我到西双版纳去,很大原因是我对北京的“文革”联倦了。1967年,红卫兵已退出“文革”主流,我以最后的热情和朋友编了一本杂志——《准备》。尽管这刊物已从犯乱的政治转到了文学,尽管我在其中的小说《站在最前线》中极力讴歌了第一张“大字报”的诞生(据说《城市采风》一书称此篇关红卫兵文学先河),但还是被中央“文革”的某位大人物定为“反动刊物”,于是我微底厥倦了。于是1968年春节刚刚过,我上路了。坐了三天三夜火车,又坐了四夜五天汽车,西餐版纳到厂。出续前,北京的冬天造未遇大,然而一路南行,春季就被省略了。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