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国家建构"是现代政治的重要概念,其行动目标是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的个体成员对国家的忠诚与公民意识,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公民。国家建构的基础不仅包含国家主权和强制力这种"硬件基础",也依赖于爱国主义或国家(公民)民族主义这样的非常感性的"运行软件"。在多民族国家,构建国家认同不是一个自然实现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民族政治发展的趋向和道路问题,是多民族国家面临的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议题。对于今天的中国而言,现代国家建构的任务远远没有完成,国家认同的问题还遭遇到内部政治统一的难题、外部恶性竞争的困扰。同时,中华民族从文化民族转变成政治民族的任务也还没有完成。所以,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增强我们的文化认同是我们建构国家认同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2.
群众路线在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不同阶段分别承载着“民族-国家”建构的革命立国和“民主-国家”建构的执政治国功能。执政治国时代逻辑勾连的“民主-国家”建构与国家治理的内在同一,赋予群众路线国家治理使命。治理逻辑的群众路线从根本上解构了“为谁治理、靠谁治理、怎样治理”的治理本质和实质问题。群众路线中的“一来一去”潜藏的“从权力到权利”的治理本体论具体表征为“民主和参与”的治理方法论,二者的内在合一表现为国家治理中的民主集中、协商民主和逆向参与、主动参与,以此构设出群众路线的国家治理逻辑。  相似文献   

3.
国家政权建构与乡村治理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家政权建构与乡村治理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性。现代国家政权建构是民族—国家与民主—国家的双重同构过程,其中,民族—国家建构是实现乡村有效治理和善治的基础,"民主—国家"建构是实现乡村善治的关键。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借鉴国家政权建构理论探讨中国乡村治理变迁,并着重探讨中国现代化国家基层政权建构对乡村治理理念、组织和模式变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近现代中国,政党不仅是国家与社会之间的核心中介组织,还是民族与国家之间的连结者。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华民族独立运动的领导者,又是民族国家的缔造者。从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视角来看,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史,很大程度上就是近现代中国民族国家的百年建构史。中国共产党在民族独立运动时期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号召,建立起强有力的政党组织体系,领导中华民族建立完全独立的主权国家。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国家建构时期将党的组织体系和意识形态共同嵌入国家的制度结构中,逐渐完成了新中国的国家政权和民族认同的双重建构。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党的意识形态和组织体系的建设,来引领近现代中国“民族—国家”的双重建构。  相似文献   

5.
现代国家认同是公民对人民主权实现的方法、过程与结果的认同,它既是公民身份与现代国家交互的塑造机制,又是对国家治理合法性与有效性的体认结构,这种认同在为公民提供本体性安全的同时提升了国家聚合力。在转型时期,中国城镇化正成为新时期国家认同的"解码器"与"凝合剂"。新型城镇化的历史语境、实践逻辑与全球视野为国家认同提供了新的基础。城镇化进程中的国家认同建构,应遵循"基础依据—范式转变—展开图式"的实践逻辑,实现以"价值—结构—秩序"为中轴的开放性国家认同,通过对认知思维、制度系统、政策模式、交互方式以及信任结构等支撑机制进行协同性调整,引导认同范式的社会化转向。  相似文献   

6.
金玉萍 《理论界》2010,(1):159-161
本文认为,国家认同建构是现代民族国家的重要任务,媒介是进行国家认同建构的主要机构。春晚作为一个创造出来的传统,通过电子媒介传播实现空间化,是国家通过媒介将民族传统习俗与国家政治话语相结合的产物,典型地反映了媒介中国家认同建构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7.
现代国家建构是民族国家和民主国家的双重化建构过程,但在中国,这一双重化的建构是不同步的,具有其特殊的历史逻辑,即先民族国家建构后民主国家建构。正是在这种逻辑下,建国以来的中国公共产品供给必然要经历由城乡二元到城乡一体化的体制变迁过程。  相似文献   

8.
以往的观点认为,张君劢的国家观是以民族为本位的国家观,偏重于民族文化的认同。其实他的国家观是兼顾了民族和民主两个层面的内涵,既以民族文化认同为基础,又把重点放在民主国家建设上,是民族国家与民主国家的融合。他的民族建国理想虽然未能实现,但对于现代民族国家的认同和建构仍有极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崔明海 《学术探索》2007,1(1):103-107
近代中国的“国语统一”思想是在中—日和中—西语言改革的对比视角中,从传统的书同文、语同音的思想转换成一种国语、国民和现代国家共生的现代语言建设思想,它是一种民族主义思想的体现。而国语教育也成为消弭地域主义,加强新兴的民族国家认同和民众团结的重要工具,这种语言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甚大。  相似文献   

10.
本文描述了民族认同在中国古代的表现形式,即通过认同儒家文化而认同一家一姓之王朝。西方现代民族国家兴起之后,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通过想象“中华民族”的历史,从而为“中国”命名,并且建构起我们的民族历史。而由于中国民族国家仍在建构之中,我们面临着很多思想上的障碍与争论,只有通过民主制度的建立与文化认同的回归,才能把民族主义从一种情绪转化为一种思想。  相似文献   

11.
任勇 《浙江社会科学》2012,(7):42-49,156
认同性整合在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整合中具有重要地位。作为国家提供知识供给的途径,公民教育可以为认同性整合的实现提供制度、组织和价值基础。在建构本土化的公民教育过程中,应该尊重民族地区地方性知识的规律,体现各个民族之间相互团结相互尊重的理念,避免少数民族认同序列的断裂,从而使地方性知识和国家知识相互交融,实现民族建构和国家建构的有效统一。  相似文献   

12.
作为政治自觉的国族认同与文化民族的自觉,是现代多民族国家国族建构的两个基本方面,具体的国族认同与民族自觉样式也各不相同。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传统,本身即蕴含着国族资源,且系现时代中华民族复兴的基础。现代化运动尤其是激进民族主义与社会主义运动,促成了中国作为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并实现了由国族建构引导诸民族自觉的基本传统。经济全球化、新自由主义以及网络化时代,面对诸如单一民族国家、后民族国家及非民族国家观的挑战及困扰,中国尤须处理好国族认同与民族自觉的关系,明确国族话语,积极引导民族自觉,在全球性的民族国家及其人类文明的调整方面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3.
现代中国是从传统中国转变而来的。传统中国形态的形式结构是帝国,实质结构是家国一体;现代国家的形式结构是民族国家,实质结构应当是民主政治。从家国/帝国结构转向国家/民主机制,是中国国家转型的基本定势。这一转型涉及形式结构的革命性转变,与实质结构的渐进性累积。两者之间并不是自然吻合的关系:形式结构上退场的家国/帝国机制,不经意地对民族国家建构发生逆转性影响。但中国必须落定在民族—民主国家的现代平台上,这是中国的现代处境决定了的国家命运。终止国家的古代惯性与确立现代机制,是中国国家建构的两个相关面向。即便这一转轨不会一帆风顺,但也没有其他进路可以替代,凡是浪漫地设想中国建构现代国家的其他进路,都不可能真正阻挡、而只会延缓中国的民族/民主国家建构进程。  相似文献   

14.
尚未完成的民族国家建构 范勇鹏、李彩艳(以下简称“范、李”):西方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中大多有一个民族建构和国家建构相辅相成的阶段。欧洲国家形成之初,都伴随着拉丁方言转变为民族语言、基督教共同体认同转变为民族认同、封建义务转变为中央集权、地方族群一体化为单一民族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儒家大一统思想的历史作用与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润珍 《河北学刊》2001,21(1):50-52
孔子撰《春秋》,书“王正月”,经《公羊传》发挥为“大一统”之说,至汉代董仲舒著《春秋繁露》,形成了完整的儒家大一统思想。经汉儒“包装”,大一统又被奉为“正统”,受到历代帝王的认同,无不以“正统”思想为指导,实践其政治一统的理想,使大一统思想在历史上产生了巨大作用。大一统思想又是凝聚华厦民族的精神支柱、现代集体主义思想和国家统一意识的基础,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6.
知识分子与近代中国民主政治演进的逻辑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形成了特殊的演进逻辑。这种逻辑体现在通过知识分子组织政党,以政党开展政治动员,以追求民主政治为核心,围绕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过程展开,并经过反复曲折的选择过程,最后形成中国特色的人民民主专政。政党民主引领社会民主发展是中国近代民主政治发展的自然逻辑。  相似文献   

17.
“英国精神”(Britishness)是指代英国民族精神的术语,《牛津英语辞典》对它的释义为:“英国人性格和品质的体现,是不列颠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征。”一般说来,学术界对英国精神的定义侧重于文化内涵,认为英国精神是英国国家统一和认同的基础,其外在表现是被广泛认可的英国习惯、行为或标志等文化形式,例如米字旗和议会①。政治家对英国精神的定义侧重于强调英国精神的政治价值观,如托尼·布莱尔的定义为“民主、法治、宽容和平等”,戈登·布朗的定义为“自由、责任和公正”。英国是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先行国,其议会民主制、工业革命和大英帝国的经历赋予了英国精神以世界性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话语与实践建构从“共同体”视域定位中华民族内源性与层次性的共在、共生、共聚样态,以民族国家精神观念反身性作用引领中华民族共同体高质量发展,旨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民族凝聚、国家富强、社会繁荣的价值内核,推进“五个认同”目标形态的固本强基与层次跃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理念蕴含历史记忆激活、文化认同涵养、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强化、价值自觉引领的逻辑机理,指涉从情感归属、利益共享、法治保障、责任共担等四个向度,全方位、多层次、系统化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进路。  相似文献   

19.
现代国家建构是民族国家与民主国家的双重化建构过程,是近代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主轴。但由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特殊性,民族国家与民主国家的建构是十分不均衡的。这就导致了近代以来中国的政治发展主题经历了从民族国家建构到民主国家建构的嬗变。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中国政治发展的主题是以提高国家控制能力为核心的民族国家建构。直到20世纪末,中国政治发展的主题才开始由民族国家建构转向以提高国家合法性为核心的民主国家建构。因此,民主国家建构将成为21世纪中国政治发展的主题。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文化全球化为背景,分析传统文化在建构国家认同方面的多重面相.它既是具有天然情感色彩的认同形式,也被商业逻辑所渗透,同时,作为对全球化的抵制策略,它也面临内部的分裂,而需要进行重新整合.传统是建构国家认同的重要资源,但超越其上的公民认同才是现代国家认同最重要的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