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3 毫秒
1.
综观抗战胜利前夕苏联的对华政策 ,其基本特征具有双重性 ,出现自相矛盾的现象 :一方面从总体上说 ,苏联还是愿意支持中国革命的 ,但在接收东北这一问题上 ,对中共及其军队既限制又支持 ;另一方面出于与美国争夺远东霸权的战略考虑 ,同时也为了能从国民党政府手中捞取更多的利益 ,苏联对国民党政府既妥协又限制  相似文献   

2.
关于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对日索赔问题欧阳雪梅按照国际惯例,1945年日本战败后,应该对侵华这笔民族间的血债进行偿付。而当时中国政府也曾参加过远东委员会对日索赔行动,但是,中国所受损害最终并没有得到应有赔偿。那么,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对赔偿问题的态度怎...  相似文献   

3.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被迫召开旧政协,中国显露和平建国的希望。国民党撕毁政协协议,发动全面内战,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解体,反对国民党统治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形成。共产党在民主党派的拥护下,用人民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政府,召开了人民政协,成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相似文献   

4.
国民党政府资源委员会于1932年11月成立,它是国民党政府属下的一个专门负责重工业建设的机构。起初它只是一个数十人的调查研究机关;抗日战争时期,它在后方建立了一批重工业基地,控制了蒋管区的重要工矿事业;抗战胜利后,它接收了日本在华的庞大工业,发展成为一个拥有121个总公司,近1000个生产单位和30万员工的旧中国工业史上最大的国家资本工业机构,囊括了全国从重工业到轻工业的一系列工业部门。资源委员会的本质虽  相似文献   

5.
论西南大后方抗战战略地位的确定张皓,张福记西南,狭义上指四川、西康、云南、贵州,广义上包括西藏和广西。本文所指的西南,是以四川为中心的狭义上的大西南。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凭借着西南大后方,最终得以坚持至抗战胜利。西南大后方抗战战略地位的作用,正...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初期(1937.7~1938.10),国民党政府在日军的大举进攻面前奉行了一种所谓“不屈服不扩大”方针。其具体表现就是一面在军事上顽强抵抗,一面又在外交上努力谋和。本文拟对此问题进行探讨,以就教于史学界的前辈和同行。 一 芦沟桥事变的爆发,使国民党政府面临痛苦的抉择:抗战抑或妥协。当时,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已经意识到了严重性质,决定选择前者,即不再屈服,准备抗战。但同时又  相似文献   

7.
抗战前期国民党政府对日只应战,不宣战的策略是有其复杂的历史因素的,客观上是由中日实力对比悬殊造成的,主观上则是基于蒋介石集团的“剿共”政策及其争取西方外援的需要而产生的,这一政策奠定了抗战初期国民党政府对日方针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时期国统区经济之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战爆发后,国民党政府对国统区经济进行了一系列调整,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另一方面,实行统制政策,又加剧了官僚资本对国家和人民的掠夺。至抗战后期,政治腐化、经济衰退的蒋氏政权的种种弊端已是愈演愈烈.更加为人民所痛恨。  相似文献   

9.
在抗战整个过程中,最能集中体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后全民抗战的时期,是从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芦沟桥事变到一九三八年十月武汉失守的抗战初期。在武汉失守以后,国民党实行消极抗日和积极反共的政策,对日军的进攻采取避战,逃战;而在芦沟桥事变至武汉失守这一期间,“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这个时期的全民抗战,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正如宋庆龄同志所指出的: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战初期全民血战的历史,奠定了抗战胜利的基础。因此,在纪念抗战胜利四十周年之际,回顾这段全民抗战史并正确评价其历史地位是很有必要的;对于巩固和发展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加强中华民族的团结,促进台湾早日回归祖国,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尽快地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也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国民党政府以大西南为大后方的抗战战略的形成是基于其对内对外政策的转变。转变的原因在于:(1)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使“攘外必先安内”的理论基础发生动摇;(2)由于日本对华北侵略的加剧而引发了全国人民抗日运动的高涨。国民党政府以大西南为大后方抗战战略的实施是在其对内对外政策逐渐转到以抗日为主后进行的。随着抗战的全面爆发,民族危机的加剧,以大西南为大后方抗战的战略最终确立。  相似文献   

11.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抚今追昔,思绪万端。抗战胜利是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历次反抗外敌入侵战争中取得的第一次胜利。湔雪百年国耻,重获国家尊严,振奋民族精神,承前启后,意义十分深远。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党我军的发展壮大,新中国的脱颖而生,乃至今日中国的振兴崛起,都直接或间接源于抗战胜利的伟大成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伟大的抗战胜利,不仅在中国历史,而且在世界历史上,都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抗战胜利来之不易。通常说法是八年抗战。这是从1937年“七七事变”起算的;实际上,这场抗战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就已经开…  相似文献   

12.
国民党政府发表的《自卫抗战声明书》,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文献。它的发表及其在抗日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一直为史学界所忽视,即便论及,也大都持批评态度。本文从“自卫抗战声明”发布的背景、历史作用和该声明与中日“和谈”的关系等方面逐一作了论述,认为“自卫抗战声明”在抗战中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它的发表并不是为投降准备后路。  相似文献   

13.
台儿庄战役是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一次重要战役。战役是1938年3、4月份在鲁南的临沂、滕县、台儿庄地区进行的。由于中国军队的英勇作战,击败了日军矾谷、坂垣两个师团,取得了歼敌11984人辉煌胜利。这一胜利记录了中华民族抗战史上光辉的一页,对国内外都有重大影响。一、台儿庄战役开创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积极防御战的一个先例抗战初期的国民党正面战场,“从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这一个时期内,国民党政府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曾有相当数量在前线的国民党军队及地方系军队对敌人进行过积极的抵抗”。但是,于敌强我弱,尤其是国民党领导集团执行了片  相似文献   

14.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实行不抵抗政策。“一、二八”上海事变,国民党正式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作为国民党政府对内对外的基本方针。国民党这个政策,在华北事变后开始发生若干变化,西安事变宣告破产,“七七”事变时,仍然举棋不定,直到“八一三”日军进攻上海,才被迫抗战。本文就“攘外必先安内”的实质,转变的原因,以及它转变的作用和意义,试作初步探讨,请教于同人。  相似文献   

15.
一九四六年一月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是抗战胜利后中国处于两种命运、两种前途斗争的紧要关头召开的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是由中国共产党提议,国民党政府召集的近代史上唯一的一次各党派及无党派人士商讨国家大计的公开会议。关于政治协商会议的由来问题,历来众说纷纭,粗略估计即有四种之多。  相似文献   

16.
从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是抗战初期。在这一阶段中,国民党政府在抵抗日寇进攻上还是比较努力的,国民党战场是主要战场,国民党军队抵抗了相当数量的日军,在战争中取得了一些胜利。毛泽东同志1945年4月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说:“从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芦沟桥事变到一九三八年武汉失守这一个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在这  相似文献   

17.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随即开始了接收沦陷区日伪财产的工作.整个接收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几乎在每一个阶段都存在着国民党党与政、军与政、中央与地方以及相关部门之间所存在的体制上的混乱,从而导致接收变成了"劫收",使国民党政治威信空前下降.混乱的接收体制既反映了国民党对抗战胜利的善后工作准备不足,也暴露了国民党内部的制度性缺陷.  相似文献   

18.
开滦煤矿秦皇岛分处是秦皇岛乃至华北地区重要企业,本文通过对其在抗战胜利后初期情况的介绍,说明其陷入混乱局面是与国民政府的不当政策密不可分的,进而指出国民政府在接收工作上的不足。  相似文献   

19.
民盟是民国政治史上最重要的第三种力量,在抗战救国与民主宪政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所谓“合”意指左舜生是民盟重要的发起者、筹办者、早期实际领导者,也是民盟早期重要活动的参与者,他为抗战胜利、民主宪政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而“离”则是抗战胜利后左舜生背信弃义,为了一党私利,率领青年党公然退盟,支持国民党反共内战,是彻底反动的。左舜生与民盟之间离合彰显了他由“左转”向“右转”的政治心路历程,其动因与影响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20.
抗战爆发后,中国出现了反抗日本侵略者的两个战场,即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的敌后战场。抗战初期,国民党的正面战场是主要战场。“从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芦沟桥事变到一九三八年十月武汉失守这一个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