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正>中山大学学报2022年第5期曹家齐:《弦音惓惓:南宋遗民情怀与元明浙操江操琴》指出元明时期,古琴音乐中被人指责为“亡国之音”“衰世之音”的“浙操”和“江操”,主要是南宋遗民创作和演绎的琴曲。其琴谱和音乐风格与北宋以来的“浙操”和“江操”并不完全相同。南宋时期,在浙江、江西等地,本就有以琴与诗之同好结成的文人群体,入元后,不少人成为遗民的重要代表。其中擅琴的汪元量、毛敏仲、徐天民等,除以诗歌创作表达遗民的失落心态和精神取向外,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五知斋琴谱》及近现代浙地著名琴家徐元白先生演奏版本为据,对浙派代表琴曲《潇湘水云》进行了解题,并对其音乐结构作了较为详尽地分析和阐释,旨在通过对此曲不同的版本分析研究,为琴界更全面地解读此曲提供更多有价值的音乐材料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南宋末年著名琴家、浙派创始人郭沔,吸收京师、江西两派刚劲、纤丽的特点,在继承"蔡氏五弄"传统琴曲风格的基础上,注重创作新声,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当时内忧外患的形势下,涌现出了一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琴人。这一时期学术思想也极为活跃,形成了"儒道杂糅"的音乐思想。他的琴曲作品《潇湘水云》就是这种思想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4.
古曲《梅花三弄》原为晋桓伊所奏之笛曲,传说由唐颜师古改编为琴曲,是中国著名十大卉曲之一,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是中国传统艺术中表现梅花的佳作。古琴曲谱有广陵派据《焦庵琴谱》所奏的“老梅花”与溥雪斋所奏的“新梅花”两种。  相似文献   

5.
《禹会涂山》是浙派琴人毛逊(敏仲)所作,始见于《神奇秘谱》,在现存明清39种琴谱中都有刊载,是浙派琴曲的代表作品。琴曲以口传历史事件“禹会涂山”为创调本事,通过禹大会诸侯、各国朝贡之盛况来颂咏宋德。在流传过程中,毛逊改曲名为《上国观光》,打算献曲于元世祖以求取功名,未果而卒。明代琴史资料皆普遍淡化甚至隐瞒了这一事实,体现了“为贤者讳”的意图。  相似文献   

6.
《琴操》撰者考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琴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琴曲解题专著,多数解题附有歌辞,汉代的琴曲歌辞主要依靠此书留存至今,因此对汉乐府琴曲歌辞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关于《琴操》撰者,历来众说纷纭,这无疑会对歌辞年代及价值的认定产生负面影响。就《琴操》撰者的问题进行系统的梳理,才能最终认定《琴操》为蔡邕所撰。  相似文献   

7.
经历了亡国之痛的南宋遗民仇远,在其词集《无弦琴谱》中所使用的城市乡村、节序、历史人物等意象,无不和一个故宋遗民掩抑低徊的亡国之恨、桑梓之痛、隐逸之思密切相关,它们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一个遗民对故国故家的沉挚心曲。  相似文献   

8.
《名儒草堂诗余》(以下简称《名》)由元代江西庐陵凤林书院无名氏选辑 ,收词 2 0 3首。后人皆承厉鹗之说 ,认《名》为元初江西地区南宋遗民词人的选集。然细考可知 ,《名》应是元初在江西文人中较有影响的词作之集。理由有三 :其一 ,《名》所选词人身份较为复杂 ,笼统概括为“南宋遗民”并不妥当。宋末士人把教授诸生、化俗行美作为续宋之斯文的途径 ,他们在元出为学官多有苦衷 ,因而 ,个体遗民身份的认定不在于是否出仕新朝 ,而在于是否怀有较强烈的遗民意识 ,应以此来考察《名》的 62位词人。依《宋人传记资料索引》及《元人传记资料索引…  相似文献   

9.
传统与现代的和谐统一前不久,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在古都金陵奏响了她的序曲。“2006新春·丹青琴韵古琴中国画雅集”首次用现代方式演绎了中国传统文化,展示了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的通感。著名古琴演奏家龚一先生和著名画家张友宪先生联袂出场。龚一先生现场演奏了古琴名曲《流水》、《潇湘水云》、《梅花三弄》等。张友宪先生历时近一年,创作的12幅以古琴曲为题的中国画现场展  相似文献   

10.
仲立斌 《南都学坛》2008,28(4):37-38
汉代琴曲《广陵散》讲述了聂政刺杀韩王替父报仇的故事,是一部反抗封建社会阶级压迫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其激昂慷慨的旋律,以及主题在全曲中的贯穿发展,形成了主题之间的强烈对比,加强了音乐的戏剧性,达到了直露与外向揭露社会现实的目的,这与中国传统古琴曲"隐晦"、"含蓄"的表达方式截然不同。琴曲《广陵散》这种充满戈矛纵横的杀伐之气的作品,在中国传统古琴曲中极其少见,是汉代炽盛复仇之风在音乐方面的表现。  相似文献   

11.
宋代是中国古琴文化发展重要的转折期,一方面士人琴与艺人琴的分化更加突出;另一方面,琴派的分化也更为明晰,出现了阁谱、江西谱、浙谱为代表的京派、江西派和浙派。欧阳修不仅是当时士人琴的杰出代表,也是江西琴派形成的关键人物。欧阳修琴学思想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其琴学观念主要体现于琴以载道、琴养身心、琴之审美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前不久,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在古都金陵奏响了她的序曲。“2006新春’丹青琴韵古琴中国画雅集”首次用现代方式演绎了中国传统文化,展示了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的通感。著名古琴演奏家龚一先生和著名画家张友宪先生联袂出场。龚一先生现场演奏了古琴名曲《流水》、《潇湘水云》、“梅花三弄》等。张友宪先生历时近一年,创作的12幅以古琴曲为题的中国画现场展示,一边是韵远出凡尘的古琴曲,一边是无声胜有声的中国画精品,有声有色,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给人以视觉与听觉的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3.
琴,亦谓“七弦琴”,俗称“古琴”。据古籍记载,相传古琴的创制者是远古时期的神农、伏羲、尧、舜等。甲骨文中,音乐的“乐”字,就是以丝弦张附在木器上的象形。这说明早在甲骨文时代,人们就使用了琴,瑟之类的乐器。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文集《尚书》中,介绍当时的演奏方式是“搏拊琴瑟以咏”(《尚书·益稷》,即击器打着节拍,以琴瑟伴奏歌咏。 如今,当我们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文学的宝库中发微撷珍时,就会发现,古琴从产生的那一刻起,就与瑰丽多姿的中国古典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并逐渐与之相映成辉、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4.
太平天国浙江天省政区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简称浙。钱塘江江流屈曲,旧称浙江(又名曲江、之江),省以江名。钱塘江,《庄子》作制河,《山海经》等作浙江,《水经》作渐江,制、浙、渐本系一声之转。唐乾元初年,江南东道分置浙江东道、浙江西道两节度使,“浙江”作为行政区域名始于此。太平天国改浙江省为浙江天省,简称“浙省”。《周礼疑义》卷三十四载太平天国官印,印文为“天父天兄天王开朝勋臣朖天义任浙江天省水司主将林芸桂”。又,1979年2月在常熟发现铜炮一门,“炮下段阳刻正书四行,浙江天省忠应朝将汪,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国癸开十三年,下刻塘栖镇匠  相似文献   

15.
颜元《四存编·性理评》中所秉持的“琴”学理念,蕴涵着古琴演奏中“学琴”—“习琴”—“能琴”三阶段间之关联,其艺术原则和演奏方法对现代钢琴演奏艺术仍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主要从作品内容与演奏技巧、演奏心理与动作技能、音乐内涵与演奏境界三个方面对颜元的琴学理念加以探讨,就其对现代钢琴演奏艺术所具有的借鉴价值进行了深入解析.  相似文献   

16.
传统语境中,“士无故不彻琴瑟”,古琴与士(文人)是一组文化伴生关系,古琴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颇具哲学意蕴的有道之器;古琴音乐最能体现文人士大夫的心理状态和审美情趣,具有知音、爱情、个人操守、家国情怀以及治身理政等多种文化意蕴,而“琴与心通”则是理解琴乐文化多重意蕴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17.
琴曲“归去来辞”或作“归去辞”,是依东晋诗人、隐士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文的意境创作的古琴曲,意在表现隐士离世隐逸之情和自然闲适之美。要较好地把握曲意,须对陶渊明归隐前后的思想状况进行较为全面的了解。陶渊明归隐后的思想感情,可以归结为决然、释然、欣然、淡然、适然五个方面,这些都在《归去来兮辞》中得到了鲜明展现.琴曲“归去来辞”就是试图将陶渊明上述决然、释然、欣然、淡然、适然之心境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8.
今传古琴曲《秋风词》,其曲词多被认为是李白诗作,然曲词前半确为李白《三五七言》,后半部分,最早可追溯到宋罗烨《醉翁谈录》己集卷一《烟粉欢合》中《意娘与李生相思歌》一诗,乃是删写该诗最后八句而成。古琴曲《湘妃怨》的曲词,也是出于对《意娘与李生相思歌》中“君在湘江头,儿在湘江尾”两句的附会,在该诗的整体基础上进行增删而成。古琴音乐创制在历代典籍中寻找曲词文本的传统,《湘妃怨》与《古秋风》自身音乐属性的相似,琴乐良好的大众传播基础,导致了所谓“李白《秋风词》”的产生和广泛误传,并在当代通过发达的出版业,在一般作者、读者以及非古代文学专业方向学者中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琴歌,是将琴曲倚声填词或依字行腔配曲、合歌而咏的一种传统音乐艺术形式,是古琴演奏艺术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唐代琴歌的美学特点是建立在唐诗美学基础之上,整体上与唐诗的审美特征相一致。其演唱遵循了诗歌语言节奏及各地乡音自身的平仄规律和发音特点,形成了特有的句逗式节拍和板眼式节拍。古琴琴歌能反映悠久、显著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特点,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之一,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古琴艺术的发展伴随着中国古代音乐教育而发展,同时,它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深刻地反映了儒家"中正平和"的音乐理念,文章通过对琴乐教育历史的总结和对古琴琴体寓意、制作工艺、音色与演奏方法、曲目的审美标准以及古琴音乐的功能指向等方面的分析,论证了古琴艺术中体现的"和"之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