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文献通考·经籍考》辑录文献的剪裁方法包括将来自某人或某书中的不同文献段落合并到一条解题中的"多条合并",合并不同书目及其解题的"数书一录",以及辑录合并书目时的"省并解题"。考虑这些情况后统计确定《经籍考》全文共辑录有6 074条文献,来自大约140个不同出处,并以宋代学者及其著作为主体,分布在总叙、小序、小计及解题中。《经籍考》辑录的文献中虽有70%的条目出自《直斋书录解题》与《郡斋读书志》,但只占全书不到一半的篇幅。其它138家只占总条数的30%,却占了一半以上的篇幅。分析可知,马端临所辑录的诸家文献在部类中的分布基本与其学术专长相符,反映了他对诸家学术文献的准确把握与精心编纂,从而提高了《经籍考》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
《文献通考.经籍考》问世后,后世学者纷纷仿效,多有沿用其书名和体例的著作,包括《续文献通考.经籍考》、《钦定续文献通考.经籍考》、《皇朝文献通考.经籍考》和《皇朝续文献通考.经籍考》,这些著作完成了对辑录体目录从形式到内容的延续,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该书和辑录体目录两者都有着很高的学术价值,这种延续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3.
辑录体目录的产生以宋末元初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的成书为标志,辑录体产生于此时,是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的.当时,社会经济的繁荣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为辑录体目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重文轻武的社会环境有助于文人士大夫从事学术文化事业,学术上求通的思想和汇辑文献的编撰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而马端临本人的家世和思想素养也是必需的条件.  相似文献   

4.
《文献通考.经籍考.集部》辑录众家之言,秉持马端临"融会错综"、"原始要终"的会通思想,蕴含着巨大的学术信息。《文献通考.经籍考.集部》作为一部目录著作,它以传统目录的形式反映了宋代文学静态的水平式的发展状况,也呈现出宋代文学动态的纵向式的流动态势。其中静态的水平式描述主要表现在融会错综众家之言、删浮汰繁后形成的一个个文献解题系统中;动态的纵向式脉络则以业已形成的一系列文献解题系统为基础,原始要终,推阐、连贯其中模糊、零星的发展线索而成。"融会错综"和"原始要终"本身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文献通考.经籍考.集部》对宋代文学发展状况的描述是放置在流动的宋代文学发展脉络中呈现的,而对宋代文学脉络的勾勒正是体现在由广纳群说形成的具体而微的解题系统中,静态描述中包括着动态的因子,动态发展中则是由无数个静态的点衔接连贯而成。《文献通考.经籍考.集部》虽和现在通用的文学史著作存在很大差距,但它以目录著作的特殊形式阐说了宋代文学,验证了目录著作和传统学术之间天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从经部角度比较《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三部目录从六艺略发展到经部,经部从无到有,经部分类的调整及类目的增加使尊经为旨的书志体学术史得以确立并获得发展。易、书、诗三类的书目传承与书目的净化和细化,透露古文经学重兴的消息。同时,尊经崇实的精神贯穿三部目录始终并持续发展。礼、春秋、论语类的书目细化及入目分歧,既是目录学发展明晰化的反映,也与经学自身的发展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6.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书目,对后代的书籍分类和学术流别的考察具有深远的影响。《隋书·经籍志》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四部分类目录,是继《汉书·艺文志》以后的第二部重要的古代综合性图书分类史志目录,它对我国古代目录学影响深远,对古籍考证、辨伪意义重大。本文从礼类文献目录这一角度,对《汉志》与《隋志》试作一个比较,从中看出二者的变化,以及历代统治者对礼教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新唐书艺文志补》平议杨旭辉明人胡震亨在谈及唐代诗文时曾说:“唐人集见载籍可采据者,一曰《;日唐书·经籍志》,一曰《新唐书·艺文志》,一曰郑樵《通志·艺文略》,一曰尤氏《遂初堂书目》,一曰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端临所引书有二,一曰晁公武《读书志...  相似文献   

8.
由《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的子部目录出发,辅以其他公私书目,通过对部类成立、类目调整现象的考察,发现子学具有如下演变规律:先秦九流学说走向没落;“小说”实现古今名实合一;实用技术类书籍地位提升;由汉至清目录编者对子学、子书的评价逐渐降低。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中国古代子学演变过程中所体现的学与术,学术与思想,学术思想与社会文化的种种关系。  相似文献   

9.
五、明代私撰目录之进步,日趋科学分类,小学独立发展。宋以后官修簿录《宋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以至《四库全书总目》等都沿传统的四部分类法,列小学于经部。有的私家目录书也在所难免。如元末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经籍志》即循四部分类,小学附经类,收书也较保守。小学类除收尔雅、说文、广韵等书外,还收法贴、蒙求、童蒙训、弟子职等。后来明王圻的《续文献通考》有所补正,将弟子职等幼仪入儒家类,将蒙求等入类书类。本着“以类相从”,而“区别部别,不便错杂”(小序)。  相似文献   

10.
我国最早的推荐书目——《经籍举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著名古籍专家姚名达先生对《经籍举要》的历史作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在《中国目录学史·特种目录篇举要目录》中说:书籍繁多,初学者每苦不得要领,故举其要目,俾易着手,亦目录学之任务也。宋张洪齐熙辑朱熹言论为《读书法》,略有此意,然尚无书目。清道光末,龙启瑞撰《经籍举要》,始择取诸生急需精读之书,略述其内容得失,指示读  相似文献   

11.
清初朱彝尊所编纂的《经义考》是经学目录学的集大成之作,其收录经学著作自先秦至清初达3500余种,体例精当,搜罗宏富,深受学者的重视。不过由于时代限制以及作者的个人原因,《经义考》虽然价值极大,但是也确有失当之处,如元明以后诸书序跋漏收较多;小学类书只收《尔雅》而不收文字音韵;《经义考》虽然搜罗极博,但仍有未见之书,其所标注的"佚""阙""未见"之书仍有部分尚存于世。文章利用《甲库善本》经部书序跋与《经义考》所收序跋进行比勘考证,以期能够对《经义考》漏收序跋有所补充,使其所收序跋能够更加完备。  相似文献   

12.
《诂经精舍文集》是阮元编选的唯一一部有关诂经精舍诸生经史文赋之作的结集,入选文章都由其"亲为点定",其中删繁就简,首尾排序,颇有抉择。考察入选文章,可知阮元意在引导诂经精舍诸生于治经研史上摆脱"庸近",树立治经宗尚汉人训诂的门径;于诗歌文赋方面,也与经史研究相配合,提倡"小学辞赋同源共流"的文风。  相似文献   

13.
论《考工记》的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工记>是中国迄今所见的最早手工艺技术典籍,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美学思想,这主要体现在天人合一、五行相生、虚实结合、仿生造物等方面.天人合一不仅表现在造物的总原则上,也落实到了具体的工艺规程和器物的象征意义上,同时还强调了以人为本;五行相生表现为"五色"和"五行"的匹配以及"五色"之间的搭配组合;虚实结合突出了实在器物诱发和调动欣赏者审美联想的作用;仿生造物则注重动物造型的选择和雕饰的细节表现.该书不仅开创了造物的审美原则,而且对当今的工艺创造也具有相当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不著撰人名氏"的《苏松历代财赋考》作者实乃清人周梦颜。是书的编辑源于康熙三十八年周梦颜等人的扬州请愿,它是清初"浮粮之议"大背景下的产物,也是周氏积善追求的集中体现。该书是道光九年刻本《苏松财赋考图说》的康熙刻本之一。二者相较,存在明显的增删痕迹。其原因主要是两个版本所针对的读者不同。《历代》所针对的对象是江南的地方官,而《图说》则是针对朝廷大臣甚至皇帝,作者为了避免文字之祸,对可能触犯忌讳的地方做了删节和改动。然而正是这些差异的存在,对于了解围绕减赋问题清代江南士绅与地方政府、朝廷的博弈过程,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值得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5.
论北宋东京城对金上京、燕京、汴京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定都东京(今河南省开封),金分别定都上京(今黑龙江省阿城县)、燕京(今北京)、并有短时期定都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北宋东京城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城市的代表,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上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以后的中国城市、特别是都城的发展影响重大。对北宋、金两代都城的布局、建筑特点等比较研究,可以看出宋都东京城对金上京、燕京、汴京城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所谓历史上的荆轲,其实只是存在于不同文本中的荆轲,是《史记》、《战国策》和《燕丹子》中所描述的荆轲。由于对三个文本之真实关系长期存在误解,于是不但三个文本形成之先后顺序众说不一,而且混淆了历史与文学的差异,荆轲的真实面目由此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事实上,三个文本中的荆轲形象分属于史传系统和文学系统,渊源有自,其各自的性格特征亦明显有别,理当予以区分。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已经"和"曾经"的句法功能入手,来考察"已经"和"曾经"与"了"的共现情况、修饰数量成分的情况、与副词"还"的共现情况,以其能明确"已经"和"曾经"的句法功能,并利于对外汉语教学.  相似文献   

18.
陈垣先生早期的史学思想与他的史学名著《元也里可温教考》的形成有极大关系。《元也里可温教考》对陈垣的史学研究道路意义非凡,陈垣先生的许多史学思想和史学研究方法在此著中也多有体现。  相似文献   

19.
刘声木《桐城文学渊源考》载录了以桐城派为中心的1206位作家的生平,为探寻桐城文派的渊源与流变提供了丰赡的资料。然而,书中所载录的文字阙漏较多,内容涉及作家的名、字、号、里贯、科考、仕宦、著述名称及卷数等方面。另外,记载不无失误之处。通过爬梳载籍,考补作家缺名8例、作家缺字8例、作家名考异2例、作家名传不符1例、作家重收1例。  相似文献   

20.
关于《黄庭经》内外二景经成书先后问题的争论,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黄庭外景经》先出之说可以得到三个方面论据的支撑。首先,《黄庭外景经》原为天师道典籍,并且现存的金石文献显示,内外二景经在遣词上有着明显的完善过程;其次,内外二景经传经祖师和说经道君在仙真谱系中存在品阶差异,说明《黄庭内景经》为上清道士所构造;再次,《黄庭内景经》中存在的众多有关上清道法的术语,在《黄庭外景经》中却全然不见。这些道法阶次上的差异,显露出置上清派于天师道之上的隐秘判教意图,可以进一步支持《黄庭外景经》先出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