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动词持续体重叠式“V着V着”不具有句法独立性,通常出现在由三个语块——“先行状况”语块V1P、“持续”语块V1着V1着、“变化”语块V2P组成的构式中。该构式是一个主观性构式,突显三个方面的意义:“持续”状况的短时性;“变化”的非预期性;“变化”与“持续”之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语法学界对能性述补结构“V(O)不得”的来源主要有两种观点:1.认为“V(O)不得中的“得”是置于动词之后表示可能的“得”;2.认为“V(O)不得”和“V得(O)”来源相同,都是由“连动式”到“表示达成、实现的述补结构”,再虚化为能性述补结构。这两种观点都有不足之处。经过认真的调查分析和类比,我们认为“V(O)不得”中的“不得”是由否定动作结果的实现再发展到否定动作本身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V1着V2结构的语义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V1着V2 结构的构成是有规律的 :( 1)进入V1、V2 位置上的动词 ,其动作性有明显的强弱之分 ,据此可以给V1、V2 分类 ;( 2 )V1和V2 语义互相配合 ,形成一些搭配类型 ;( 3)V1着V2 有两个语义框架和相应的结构 ,“方式─动作”框架和弱强式V1着V2 结构 ,“动作─结果 (目的 )”框架和强弱式V1着V2 结构 ;( 4)结构对V1、V2 的语义有约束作用 ,结构一旦形成 ,便在语义上约束了V1、V2 的选择与配合 ,使用者必须按照结构的框架类型去选择V1和V2 。  相似文献   

4.
“V到”小句的四种类型在及物性高低上存在差异,因此在语篇中充当前后景的能力并不相同。通过考察“V到”小句中“V到”的动态性、动作的参与者、宾语的个体性、宾语的受动性等四个方面,我们得出“V到”小句四种类型及物性从高到低的排序。其带谓词性宾语时,“V到”小句已经出现了一系列去范畴化的表现:主要选择表示思维、认知的动词,主观性增强;其后不能加时体标记;不能构成可能式。在语篇中倾向于充当后景,主要传递旧信息,衔接功能增强,这表明当“V到”小句中是谓词性宾语时,语法化程度最高,“到”的标记性也最强。  相似文献   

5.
"V归V"结构在现代汉语里常用。依据构式语法理论,"V归V"是一个典型的构式,其构式义为"动作并未引起相应的结果/行为主体或他人主观上不希望动作产生相应的结果"。"V归V"格式对"V"的选择条件是进入该格式中的动词必须是前述小句的语义焦点,这种对动词的选择条件加之它特殊的句法位置,使其具有了承接前一小句或对话中先行发话者语义焦点的焦点标记功能和衔接后句或后续说话者话语的话语衔接功能,从而凸显了整体句义的"让步—转折"关系。  相似文献   

6.
文章旨在对英语短语动词“V+P+P”构式进行教学实证研究。实验对象为大学英语专业一年级学生,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两组,分别采用认知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进行教学。研究结果发现:(1)被试学习“V+P+P”构式的难度大于“V+P”构式,主要原因是前者的加工过程更复杂,使用频率更低;(2)在教授“V+P+P”构式时,认知教学法比传统教学法更好,主要原因在于前者为短语动词的意义解释提供了认知理据。  相似文献   

7.
"V有"式"V""有"之关系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V有”句式的研究入手,重点对“V有”中“V”的特征、“V”和“有”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给出了“V”的测试格式。同时,认为“V有”是一种表示结果态的动态关系,其中的“有”丧失了独立的表义功能,变成了一个附加成分。  相似文献   

8.
“V1 V2 O”向“V C O”的演变,可以运用语义特征分析法来进行分析说明。句法结构中某个成分的语义特征的变化一定在功能上有表现,反过来,功能特征发生变化,必定伴随语义特征的变化。“V1 V2 O”演变为“V C O”,关键是第二个动词的功能发生了变化,这可以通过对其语义特征变化的分析加以解释和证明。上古汉语有一类“结果自足动词”(“综合性动词”之一种),这类动词具有[ 自主]、[ 可控]、[ 终结]、[ 外向]语义特征,在上古汉语里,它们在句法结构中必须与其受事成分同现,受事成分或位于其后作宾语,或位于其前作主语。只有当这类动词位于“V1 V2 O”结构的V2 位置时,“V1 V2 O”才有可能演变为“V C O”。这是因为到中古,这类动词在一定的句法环境中带宾语的能力减弱并逐渐消失,同时他们的[ 自主]、[ 可控]、[ 外向]语义特征也减弱并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9.
“左……右……”是《现代汉语词典》中所收录的一个固定格式。这一格式最早见于上古汉语,发展于中古汉语,在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表现出较强的孳乳能力。从现代汉语平面考察,进入“左V1右V2”格式的动词以单音节为主,语义上需具有自主性、持续性特点;格式构成的词语除表达一定的理性意义之外,还具有表示“动作持续或反复”的语法意义以及一定的形象色彩义;此格式构成的词语在句中以做谓语为主。  相似文献   

10.
“V得(不)过来/过去”常常以“障碍图式”为其内在隐喻基础映射到抽象空间:“V得(不)过来”表示有无能力周遍完成,而“V得(不)过去”发生了分化,有的表示某人或某事是否可能通过某种“障碍”,有的表示某物或某种行为事件是否符合一般的标准、情理,是否能为人所接受。本文从认知角度解释了抽象空间的“V得(不)过来/过去”各个意义形成的理据。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构式义的角度分析了N1+V1得+N2+V2句式的两种类型:结果句和致使句,并认为构式义在给句子分类时起到一种导向作用。构式义和句中动词义相互作用,构式义与动词义一致时,生成合格的句子,当构式义与动词义不一致时,构式义通过压制使动词意义发生变化,从而使动词进入句式。同时分析了能进入N1+V1得+N2+V2句式中的动词类型,解释了此类动词进入句式的原因。本文还探讨了构式语法在汉语短语和词这两级单位中的应用,并认为构式语法在构式义突显时使用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2.
“V的V”式是现代汉语中一种常见的通过动词(或动词词组)叠用而形成的主谓结构格式。它形式上最大的特点是,“的”前后的动词或者动词短语相同,功能上主要作并列分句或者并列谓语。“V的V”式常通过该格式的叠用,表达一个完整而独立的意义。其基本语用特征是描述存在多种情况的场面,这也是通过该格式的叠用实现的。  相似文献   

13.
名词直接修饰动词、名词做状语、动词做中心语的NV式状中偏正结构中名词与动词之间的语义关系有三种:(1)N表示V的方式、手段;(2)N表示V的情态;(3)N表示V的程度。动因竞争是NV式状中偏正结构形成的原因。在这个结构中名词是受到限制的,只有不能做施事的名词才能与动词构成NV式状中偏正结构。  相似文献   

14.
从语义分化的角度入手,并参考韩国学习者的偏误类型,对“V上”进行了重新分类,主要是把“上”按词性分为2大类:上1(实词)和上2(虚词)。然后按语义又把“上1”分为3小类:基本义、表示接触或增添、表示达到或达成;“上2”分为2小类:提示新变化、量标记。实践证明这种分类有益于对韩汉语教学,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V上”有的放矢地进行讲解。  相似文献   

15.
“倒是”转折句是由“倒是+S”组成的用来表示转折意义的句子,从微观的角度看,“倒是”是连词,S既可以由NP+VP组成,也可以由VP1+VP2组成。从宏观的角度看,“倒是”转折句语义背景下的句法模式有繁式和简式两种:繁式由“情形A+推出情形B+原因C+推出情形未出现D+另一种不同情形E”组成;简式由繁式“A+B+C+D+E”省略其中的一至三项形成。“倒是”的句法作用有三:1.连结复句中的分;2.连结句群中的句子;3.连结段落。  相似文献   

16.
“V了个寂寞”格式承继了表示动作结果关系的“V了个A”格式的语法形式和意义,表示消极、否定的结果义,有低于常规量的程度义,与常规的语义预期相违背。在语境中表达不同的意义,一是想做某事而未成,二是在动作已完成的情况下可能完全无获益,也可能获益太小不能令人满意。“V了个寂寞”格式利用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方式,又在联想和类推的双重机制下逐渐固化,削弱了“寂寞”一词的主观色彩。“V了个寂寞”格式具有主观评述功能、间接表达功能、信息凸显功能,在某些场合更适合交际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以现代汉语中含有“V起NP来”的两个构式为例(甲构式如“唐宪宗到了晚年,迷信起佛法来”;乙构式如“赵括谈起兵法来头头是道”),运用构式语法理论,提出构式内部结构的模型假设:“构式—语块—词项”。主要观点是:语块是构式和词项的中介。具体观点是:1.构式中心论:构式义是第一位的;2.构式由语块构成:一个构式的语义单元由构式内部各个语块分担;3.语块对入选词项进行遴选和制约:词项的自由变异度在语块范围内实现,语块内部词项与词项互相制约,共同承载该语块语义。该模型是构式语块分析法的理论基础之一,它可以为“构式义为何不能从组成成分直接推导出”这个构式语法的基础理论问题提供一种解释。  相似文献   

18.
"不V也得V"构式表达"毫无选择,非这样做不可"的语义,是一种反预期信息的构式,并且派生出"勉强""强迫""让步"等语用功能,受语言经济原则的驱动,"不V也得V"构式由"(虽然/尽管)不(想)V,(但)也得V"经过紧缩和省略而成。  相似文献   

19.
朝鲜语的"V+(我炒迷)"结构与汉语的"V+住"结构都能表示一定的"完成体"意义,因此可以建立对应关系.从语法结构、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对这两种结构进行对比分析,人们就会发现它们之间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20.
文章讨论"V着A"构成的连谓结构,分析其结构形式和意义关系,从V和A的语义关系和"V着"的语义特征入手,分析其间的句法结构关系,认为"V着"具有[+虚化]的语义特征时,"V着A"是状中式."V着A"表示动作的方式时,"V着A"是动结式,除此以外,还有一类紧缩式.文章最后还分析了"V着A"结构的语用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