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0 毫秒
1.
春秋战国时期,在陇山以西,渭、泾二河流域及岐、梁山以北的广大区域内,生活着古史记载中“西戎八部”和一些小的戎族部落。这些戎族锁落从兴起到消亡的社会发展状况,我国的典籍记载少而简单,给后世学者的研究带来了很大困难。可喜的是,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以陇山为中心的甘宁两省区古代戎族生活区域发掘清理了文化内涵相似、具有鲜明区域特征、与北方其它地区风格迥异的青铜文化地点。众多学者研究认为,创造这些灿烂文化遗存的人们共同体是当时活跃于这里的戎族,属戎文化范畴。①本文主要借助考古资料,兼用历史学、文化人类学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历史是人类社会从古至今发展演变的历程.任何历史现象部与一定的时间相联.人类有了文字记载之后,就一直是按照发生发展的时间记述和传授社会历史知识.殷墟卜辞“五日丁酉允有来僖……”“己酉卜……”等,就是以“时间”开头,记录“祀与戎”两件国家大事.我国第一部史书《春秋》是编年体.由《史记》开创的“纪传本”廿五史也首先是以编年记事的“本纪”为其总纲.古希腊修昔梯底斯著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和古罗马凯撒的《高卢战记》都是按时间顺序记述了战争的经过.近代现代中外的历史著作和历史课本也无一不是以年代顺序为主要线索.我们今天讲授历史同样不能忽视年代问题.  相似文献   

3.
壮族历史上没有形成统一的宗教信仰。万物有灵,多神崇拜,构成了他们的宗教世界。在这个宗教世界里,“六乌圣母”便是其中的重要神灵之一。据史料记载:“壮俗每数年延师巫、结花楼祀圣母。”“按圣母不知何指,据邑中武平里诸壮所祀,则为六乌娘,又名六乌婆,庙在六乌山,壮人每遇瘟疫,则舁六乌娘巡游村市热闹。”“瑶祭盘古,壮祀六乌圣母。”  相似文献   

4.
豆芽知味     
叶轻驰 《社区》2012,(31):58-58
豆芽菜的历史颇为悠久,不过一直到宋代,才有人工培育豆芽菜的记录。《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了七夕种豆芽的习俗。当时每逢农历七月七日,东京城里“以绿豆、小豆、小麦于瓷器内,以水浸之,生芽数寸,以红蓝彩缕束之,谓之‘种生”’。农历七月七日是牛郎和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这天晚上,我国古代妇女有“祀天孙以乞巧”的习俗,“种生”就是其中的一种。  相似文献   

5.
最早的春节 据传上古社会有“腊祭”之说,腊尽春来,人们杀猪宰羊祭祀“皇天上祖”,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人们以朱砂涂脸,鸟翼为饰,边唱边跳。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这种风俗流传下来并逐步演化成了春节。《尔雅》记载:“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  相似文献   

6.
巴人廪君系先民及其部分后裔“人祀”习俗考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从史书、文献记载、民间传说、习俗等角度,纵向考论了巴人廪君系先民及其部分后裔“人祀”习俗的历程及衍化。  相似文献   

7.
用于祭祀行神的祀行仪式,包括按时举行的常祀仪式与出行中的非常祀仪式,两周列入国家祭典,成为常祀制度。秦汉以祀井代替祀行,祀行不再列入国家祭典,遂湮没不闻。汉儒不甚明晰祀行仪式,未能从礼制角度阐释《诗经》中祀行乐歌的乐义。结合《仪礼》《礼记》《周礼》相关记载,可以辨析使者出行的祀行仪式,如《皇皇者华》用于聘使行前祀行,《四牡》用于行后报归,《小明》用于行役者岁末祀行。祀行仪式的礼义,重在体恤使臣的辛劳;祀行之歌的乐义,在于抚慰行役者的辛劳。从祀行制度的视角,可以重诂讽喻之诗的诗义,补充传统注疏的不足,重新观察诸多诗篇的生成语境。  相似文献   

8.
每一个民族或地区都有其自然发生的民间信仰,此种民间信仰,亦是历史人文地理研究的重要内容。近600年来.福建是巫风炽张、“淫祀”盛行的地区之一,不少“淫祀”均典型地反映了“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的功利性心理。本文通过对江南“五通”神在福州的变种──瘟神“五帝”信仰的研究,分析此种造神心理背后的区域地理背景。  相似文献   

9.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汉民族与少数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在南方,各民族也加强了与汉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的联系,特别是江汉地区“蛮”汉民族关系的发展更为突出,本文试图就这一问题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1 提及蛮族,必定会使人想起古代“四夷”之说,即“蛮、夷、戎、狄”的概念。最早在甲骨卜辞中就曾有商代征夷方的记载,随着历史的发展,直至《礼记》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易经》八卦记象符号与“诺苏”先民象形文的形近关系,认为八卦记象符号源于“诺苏”象形文,而且《易经》的认知体系,与“诺苏”先民“四方八位”的认知体系也有内在联系.关于“易”,作者提出“易”即“易人”,亦即古羌戎的一支,而“诺苏”作为古羌戎遗裔之一,似也与“易”有某种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1.
《考工记》是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其丰富的造物思想,对当今艺术设计也具有启示作用。其中《考工记·玉人之事》篇中记载:“天子圭中必,四圭尺有二寸,以祀天。”描述了用于祀天的圭璧结合的玉器造型。从解读文意人手,探讨了这一设计形式背后所体现出的设计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苏州以西的洞庭东山一带,过去,每年春节是“抬猛将”活动最热闹的时光。“猛将”究竟是谁?《畿辅通志》云:“刘猛将军,名承忠,广东吴川县人。元末官指挥使,江淮蝗旱,督兵逐捕……土人祀之”。《怡庵杂录》则载:“宋景定间,封刘铸为扬威侯,天曹猛将之神。”刘锜是南宋初年八大名将之一,与韩、岳齐名,他安内攘外,转战于江淮荆楚之间,戎麾常至太湖,所以在东山人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  相似文献   

13.
僰人的来源和迁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古叫白老,亦即白民,为六戎之一。人原居于川北朗山上游,后逐渐南迁道,今四川宜宾市,魏晋时又南迁于云南大理一带,与汉人融合而成为白蛮,成为今白族的主要先民。一、人的来源六戎之一有白老,又称为白民。《山海经·大荒东经》:“有白民之国。帝俊生帝鸿,帝鸿生白民,白民销姓,黍食,使四鸟:虎、豹、熊、罴。”郝懿行云:“帝鸿,黄帝也,见贾退《左传注》。”白民为黄帝之裔。又《海外西经》:“肃慎之国在白民北,有树名曰雄常,步入伐帝,于此取之。”又“白民乘黄,其状如狐。”至于人最早的史籍记载,则见于《吕氏春秋·恃…  相似文献   

14.
“三年之丧”的记载最早见于春秋时期,但是当时并未真正实行过。殷代和西周也未实行过“三年之丧”。春秋战国时代各国普遍实行的是一种"既葬除丧"的短丧。《尚书·无逸》所谓"高宗谅阴,三年不言",是指高宗诚信地进行衣祀,阴即衣祀。三是虚数,三年是指殷代的一个衣祀年。殷人从武丁到帝乙、帝辛时代一直在举行衣(殷)祀,即系统的周祭。春秋时期孔子等人结合殷代的周祭,将当时通行的"既葬除丧"的社会习俗加以规范理想化的改造,就演变成了后世儒家尊奉的"三年之丧"这种丧服制度中的最高礼仪。  相似文献   

15.
西戎简论     
我国古代的戎族,根据古籍的记载其支系十分众多,有名称者不少于三十种,他们是绲戎、义渠戎、胸衍戎、翟戎、(豸原)戎、乌氏戎、邦戎、绵诸戎、大荔戎、骊山戎、泉皋戎、扬拒戎、陆浑戎、阴戎、大原戎、奔戎、条戎、申戎、冀戎、犬戎、伯士戎、六济戎、燕京戎、余无戎、始呼戎、翳徒戎、允姓戎、蛮氏戎等等①。其实不止这些②。从活动范围看,他们分布于今天晋南、豫西以及陕西、甘肃、宁夏一带,以陕西为最多。从名称由来看,以居住地被呼者多如大荔戎、骊山戎、大原戎,也有以本族图腾崇拜而得名者如犬戎,还有受中央王室封赐命名的等。  相似文献   

16.
《韩非子·十过》记载的“黄帝合鬼神于西泰山”之西泰山,当是今河南省尧山对面的太山。西周初年,鲁国初封在今河南省鲁山县尧山脚下,把尧山对面的大山封为太山,即大山(亦可以称泰山)。周公东征之后,鲁国改封于今山东曲阜的奄国,把原鲁国的国名及泰山之名带到改封之地。鲁国原封之太山,战国之后被称为西泰山,就是《韩非子·十过》记载的“西泰山”。泰山信仰在西泰山废祀之后逐渐兴起。  相似文献   

17.
褚振江 《中华魂》2020,(1):52-53
阅兵,是对武装力量进行检阅的仪式,以示庆祝、致敬,展现部队建设成就,可壮观瞻,振军威,鼓士气。"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乃"追究终慎远",是以礼仪的形式表达对先人的恭敬;戎乃"兵伍与兵械",是以武力的运用和武力的展示表明武力拥有者的实力和决心意志,"观兵以威诸侯"。中国作为礼仪之邦,把大阅兵这种礼仪形式演绎成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8.
李鸿章洋务纲领和变法思想探讨刘铁君,王承仁本文认为;李鸿章的洋务纲领不是“外须和戎,内须变法”,而是“外须和戎,内要自强”;自强是李鸿章洋务活动要达到的目的,变法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变法是对历史上主张变革的统称,其内容与目的因变法者所属阶级、时代和历史...  相似文献   

19.
据藏汉文文献记载 ,自公元 6 95年起 ,吐蕃势力多次到达洮州境内。公元 76 1年吐蕃攻陷的“卡尔赞巴高” ,即吐谷浑之洮阳戎。“卡尔赞”可作“大城”或“险要之城”讲 ,“巴高”意为牛头。因此 ,“卡尔赞巴高”即今甘肃甘南临潭境内的“牛头城”。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古代法思想的起源、内容、特点及流变,通过对<尚书>的解读,认为礼与刑起源于祭祀和战争,构成了古代法的主要组成部分.建立在"祀与戎"基础上的国家治理模式赋予了古代法的宗教性和宗法性的特征,并对儒法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