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说文解字》说:"屋,居也。"居,即人类的居住场所,包括各个历史时期人类建造的建筑,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生活的重要条件之一。追溯历史,它是由最初的穴居野处、构木为巢式的居无定所,逐步发展到建造固定房屋过起定居式的生活。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为我们留下了一笔笔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各类古建筑。从现有皖西考古发掘资料来看,皖西先民居住环境的衍变也基本延续这样的发展脉络。比如,在对六安先秦时期的遗址发掘和勘探中发现的不同类型的房屋基址遗迹,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发现登记的大量古建筑,均具有六安地区典型的乡土建筑特色。它们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皖西广袤的乡野,铭刻在人们的心间,不时唤起我们美好的记忆。但在近年来的城镇化过程中,由于经济、政策、历史、文化等诸多因素影响,皖西古建筑同样面临着保护利用难题。如何使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能够得以永久地保存下去?本文对其进行了初步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2.
2002年,四川大学考古学系与西藏自治区文物局联合在皮央·东嘎遗址V区发掘了丁东居住遗址.发掘研究表明其与2001年发掘的三处早期墓地属于同一时期,为公元前第一千纪后半期的早期金属时代.这是西藏西部首个经考古发掘的早期居住遗址.文章结合穆斯塘(Mustang)地区考古发现以及喜马拉雅民族志,对其年代、聚落布局、季节性质、建筑特点以及经济形态进行初步探讨,认为丁东遗址代表西藏西部早期金属时代定居畜牧部落的居址,对研究西藏西部早期历史极为关键.  相似文献   

3.
非物质文化是文化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是经过千百年逐步传承下来的,既重要又珍贵。在当代博物馆事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如何眼光向下正确地看待来自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博物馆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作用,在博物馆发展中开创新思路,是博物馆体制创新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京旗文化是由清代回屯京旗在黑龙江地区长期从事生产、生活活动过程中形成、由黑龙江满族人世代相承,并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历史文化遗产.而遗存指的是流传下来的历史文献和文物.黑龙江京旗文化遗存是黑龙江本土珍贵的历史文化宝藏.在重视历史文化的新时期,为有效保护和开发黑龙江京旗文化遗存,应当根据其特有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制定科学的决策.  相似文献   

5.
华林 《中国藏学》2003,(4):90-96
藏族有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字 ,在历史上产生了极其丰富的反映藏族政治、历史、经济、军事、科技、文艺、宗教等方面内容的藏文历史档案。探讨藏文历史档案的内涵外延、分类构成、内容价值与发掘利用问题 ,可揭示其珍贵的史料价值 ,了解西藏社会历史发展的真实面貌 ,更好地保护抢救与开发利用这一珍贵的民族历史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传统古建筑的建设中,主要就是采用木质材料进行建设.这些建筑极具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珍贵的木构件和木质文物,我们需要采用现代的一些方法和技术对文物进行有效的保护.在对古建筑木质文物进行保护的时候,主要采用的就是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通过这样的处理,在无损的情况下,保护各种木质的古建筑.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遗产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结晶,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印记,能够将人类的智慧和精神境界展现得淋漓尽致.但是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很多问题,本文首先从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和现状出发,发现土家族人民正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保护的对策和方案.  相似文献   

8.
古建筑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其室内环境蕴含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十分丰富。通过对古建筑室内环境进行还原、分析,能够切实了解建筑建造时期所处的时代文化背景,并从中发掘出有效的传统文化信息。因此,相关部门需要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对古建筑室内环境进行复原和修复。鉴于此,笔者主要围绕数字化复原技术在古建筑室内环境复原中的具体应用进行有效分析。  相似文献   

9.
西夏岩画及西夏文题记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一批珍贵的西夏时期的手迹和文物资料,借助于古今所编纂的西夏文辞书和历史、民族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文献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西夏人活动范围以及在宗教、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发展的脉络.  相似文献   

10.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所遗留下来的古建筑文物不仅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古代历史文化、经济方面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也具有极大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不可再生性,因此,对于古建筑文物的保护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同时古建筑文物的修缮和保护工作在刻不容缓。随着科技的发展,对于古建筑文物的修缮与保护也有了更科学、先进的手段和方法,不过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为了更有效地保护和传承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需要加强对其修缮和保护理念和方法的研究,使其能够真正焕发光彩并留存下去。本文就目前古建筑文物修缮和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1.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所遗留下来的古建筑文物不仅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古代历史文化、经济方面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也具有极大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不可再生性,因此,对于古建筑文物的保护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同时古建筑文物的修缮和保护工作在刻不容缓。随着科技的发展,对于古建筑文物的修缮与保护也有了更科学、先进的手段和方法,不过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为了更有效地保护和传承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需要加强对其修缮和保护理念和方法的研究,使其能够真正焕发光彩并留存下去。本文就目前古建筑文物修缮和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历史文化名城”河北保定近日在进行旧城改造中,发现了三米多厚、具有千年历史的古代城市文化遗址。经初步考古发掘,在这一古文化层发现了古代房屋基址、夯土墙基、排水管道等建筑遗迹,出土了一批北宋时期的定窑系瓷器,有送子观音像、坐佛像、碗、盘等,还有明代的莲...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以来,古建筑保护利用事业与博物馆事业步入相互促进和发展的新阶段,越来越多的古建筑在原有的基址上建造博物馆,让古建筑焕发出新的生命。但古建筑转型成为古建筑博物馆本身就存在先天不足的因素,特别是江南地区的古建筑博物馆,由于潮湿多雨的自然环境,让博物馆的展陈工作更是雪上加霜。本文将结合宁波市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基本陈列的实践经验,从展览主题与内容定位、展陈路线与空间利用、装饰材料与工艺选择等多个方面,探讨江南地区的古建筑博物馆在陈列展示过程中应注意到的细节问题,以及如何在转型中扬长避短,用当下的陈列展示艺术向公众展示古建筑深厚的历史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14.
延安的历史文化遗产特色优势显明,种类较多,时代跨越较大,上至年代距今约3.5~5万年的黄龙人,下至明清,各个时期都有人类在此活动.文物资源不可再生,保护文物人人有责,只有提高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大家共管齐下,才能有效地保护文化遗产,才能真正实现文化遗产传承,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重任.  相似文献   

15.
在古村中,随着原住民的流失,古建筑闲置,租赁现象普遍存在。古建筑既具有私人属性,同时也是受保护的社会文化遗产,租赁行为不仅涉及租赁双方,也关系社会公共利益。本文在对福建三个古村进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租赁行为的类型、村民租赁行为的动机及其负面影响进行分析,发现在约束机制的缺失下,村民的有限理性行为造成"公地悲剧",生活空间的转变衍生"破窗效应"。目前对于古建筑租赁现象,法律规制方面尚属空白,应看到古建筑租赁与普通房屋租赁的差异,从法律上明确租赁双方和政府监管部门的权利义务关系,提高居民的法律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16.
木楞房和木板房是怒族居住文化的主要部分,其文化特质表现为人们实实在在的生产生活需要;其传承动因来自其传统生活方式、传统文化教育功能、建造技术以及居住的地理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探究怒族民居的文化意义,对保护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据藏文史籍记载,从公元七世纪中叶吐蕃王松赞干布执政时期开始,藏族就有了自己的文字,也开始了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形成了大量的具有非常珍贵价值的藏文历史文献,其中藏文历史档案占很大部分。这是我们伟大祖国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宝贵财富。在西藏自治区历史档案馆保存的三百万件左右藏文档案中,有元代、明代、清代和民国等部分,其中绝大部分则为清代和民国档案。具有这样历史悠久的古代文化遗产,在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中,除汉族之外,藏族可能首屈一指。随着四化建设、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以及西藏学在国内外的发展,对藏文历史档案也日趋重视。本文拟就藏文历史档案的整理、出版工作的必要性作一简要介绍,以期引起社会各方面对藏文历史档案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一万年前海南已有人类据《光明日报》4月10日报道,一项最新考古发现及研究,把海南岛人类活动的历史推到了一万年以前。13枚人类牙齿的化石和大量人类使用的生产工具——包括大型石质砍砸器、穿孔器、骨锥和骨铲等——的发掘,是这一考古结论最基本的依据。这些珍贵...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传统古建筑的建设中,主要就是采用木质材料进行建设。这些建筑极具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珍贵的木构件和木质文物,我们需要采用现代的一些方法和技术对文物进行有效的保护。在对古建筑木质文物进行保护的时候,主要采用的就是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通过这样的处理,在无损的情况下,保护各种木质的古建筑。  相似文献   

20.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遗产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结晶,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印记,能够将人类的智慧和精神境界展现得淋漓尽致。但是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很多问题,本文首先从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和现状出发,发现土家族人民正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保护的对策和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