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存款准备金率政策频繁调整原因及其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以来,中国央行频繁变动存款准备金率(主要是提高)。从积极方面看,它抑制了外汇储备增长过快、货币供应量过多、流动性过剩等突出问题,显示了宏观调控的力度;但从另一方面看,这种作用机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存在重大缺陷。故而,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不应当长期作为经常性货币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2.
由于经济体系中的流动性过剩问题日趋严重,中国人民银行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以期通过这种重量级的货币政策来收缩银行体系的货币供给,从而有效地控制流动性过剩.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最终政策效应,有赖于通过银行体系内部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行为而达成.然而,这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本身充满着诸多相互作用的变量和相应的行为选择.本文就这一问题出发,深入地解析了存款准备金率政策通过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而起作用的内在微观结构.  相似文献   

3.
2011年底至2012年5月不到6个月的时间内,央行连续3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业内专家学者对这三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分别进行了分析,如第一次降存款准备金率可能是因为通胀压力逐渐趋缓、缓解市场资金过度紧张及避免经济出现衰退;第二次降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原因是春节过后,市场对资金需求提升,降存款准备金率是为了释放银行体系流动性,缓解资金紧张的压力;第三次降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原因是经济增长态势不乐观,增加市场流动性,稳定经济增长.而笔者认为央行降存款准备金率除了以上学者分析的原因之外,还有深层的原因,本文从日元升值对日本经济造成的巨大危害的角度出发,阐述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一个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4.
存款准备金政策作为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虽然在我国得到了空前的运用,却效果平平。在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加大,宏观调控措施频出的背景下,对我国央行频频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效果进行评价,探讨是货币政策理论不适用于当下中国的实际,还是我国的金融制度、经济政策严重制约了存款准备金政策的作用空间,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2009年11月至2011年10月的这一轮通胀,货币超发是主因,成本上升、国际因素传导则是助推因素,致使通胀调控面临更大的难度。央行在调控中比较偏好存款准备金率、信贷规模控制等数量型工具,而较少运用利率这一价格型工具。运用VAR模型检验发现,信贷规模控制对物价上涨的抑制效应并不明显,利率与准备金率上调尽管短期抑制物价上涨无效,长期效应却较为明显;但准备金率的冲击较慢,力度较弱,持续时间较长;而利率冲击较快,力度较大,持续时间较短。因此今后的调控中,央行在继续发挥准备金率的主导和先锋作用的同时,必须更加注重对利率工具的运用,做好准备金率和利率这两种工具的协调配合,尽量减少信贷规模控制这一行政化工具的使用。  相似文献   

6.
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决定了货币政策的最终效果。文章采用我国2006—2011年相关经济变量的季度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对这一阶段我国主要货币政策工具的效用进行了实证分析。同时,本文还研究了我国主要货币政策工具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效用,并验证了货币供应量、存款准备金率、利率和资本充足率在经济调节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运用2005年1月至2017年3月期间30个省/市/自治区的月度面板数据,构建存款准备金率与房价的PVAR模型,并进行单位根检验、格兰杰检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等实证分析,旨在探索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对我国房价的影响。研究发现:存款准备金率对我国房价的调控效果并不明显,且存在较长的时滞性,一般需要半年左右才能对我国房价产生较好的调控效果。此外,存款准备金率对房价的调控效果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当给定存款准备金率标准冲击,西部地区的反应幅度最为剧烈,效果持续时间最长;而中部、东部地区的反应程度较小,效果持续时间较短。  相似文献   

8.
中国货币政策工具有效性分析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一种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必须是能被中央银行直接控制的.当前,中国人民银行对经济的调控正由直接方式向间接方式转变,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公开市场操作、准备金率、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信贷政策、再贷款、再贴现,以及外汇市场的调控.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仍存在以下问题:信贷政策仍具有行政性色彩;准备金率影响了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公开市场业务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汇率制度影响了外汇操作工具的运用;非市场化利率影响利率调整工具的效果.文章指出,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运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9.
我国央行目前采用的传统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与再贷款政策、公开市场业务。文章主要考察了金融创新对存款准备金政策工具的影响,认为去年以来我国央行虽然出于限制信贷快速扩张的良好愿望提高了存款准备金率,但做法是与存款准备金制度发展的趋势相违背的,而且频繁地调节准备金率对金融机构的正常发展不利。  相似文献   

10.
基于多元方向分位数向量自回归模型(MDQVAR)实证检验了宏观审慎政策工具不同强度的运用对我国货币政策调控"经济增长、物价稳定、金融稳定"三大目标有效性的影响,并据此针对不同的经济调控目标提出了最优的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组合形式.研究发现:在具体政策配合过程中,应尽量根据经济发展不同时期的主要目标选择政策组合形式,在经济下行期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或放宽资本流入与增加货币供给的配合能够尽快恢复实体经济增长;在经济平稳期调节贷款价值比与增加货币供应量能够尽可能实现经济的平稳增长,而且避免了通货膨胀损失;在经济过热期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与利率可以快速降低通货膨胀率、稳定物价.  相似文献   

11.
近两年来 ,货币政策传导不畅是影响中国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分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 ,货币政策传导的五种途径 ,以及影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几个因素。针对中国现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在货币政策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过程中 ,应建立以利率渠道为主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思路 ,以及相应的配套改革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浅谈利率市场化的利与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率是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利率市场化是在中央银行基准利率的前提下,由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共同决定的。管制利率已不适应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近年我国正逐步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要顺利推进市场化的进程,就必须充分认识利率市场化的内涵,了解利率市场化给经济带来的好处,同时认真分析其带来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3.
我国紧缩与扩张性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货币政策的不对称效应既体现为紧缩性与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效果不同,也体现为货币政策在不同地区的影响力度、时滞和持续时间的差异.利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SVAR)对我国近20年来的紧缩与扩张货币政策时期的区域效应进行的实证检验发现:紧缩性政策在西部地区的效应更明显,而扩张性政策对东部经济的影响更突出.这表明,紧缩性与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差异导致我国近20年区域间经济的差距进一步加大.所以,中央银行应该采取适当的差别政策措施,以促进我国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关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仍不如人意,表现出许多非有效性方面的问题。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都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关。通过我国货币政策与经济活动的关系阐述了两者的相关性,指出了我国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方面与健全市场经济国家的差异,并分析了原因,如利率和银行信贷渠道传导不畅,货币供应量比较高等。提出了逐步实现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存贷款计息方式,协调商业银行与各类利率之间的关系,深化商业银行体制改革,发行系统内票据,代理客户投资商业银行间市场等建议,以利于我国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发挥更大的效用。  相似文献   

15.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通过系统分析在不同汇率制度下资本流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汇率、利率和产出等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研究一国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内外均衡实现问题。当前中国面临的在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的国际收支非均衡状况,使得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文章分析了在外汇、利率双管制的宏观经济环境下,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结论对中国经济政策选择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扩大内需中的货币政策效应--1996-2003年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是有效的,但效果有限;近期内,依然存在利用货币政策影响实际经济的可能性.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取决于执行货币政策的方式以及扩张(或紧缩)的力度.在通货收缩时期,如果只有货币数量扩张,而没有鼓励公共或私人投资的配套政策,或者数量扩张的力度不够,经济增长率就可能下滑.货币供应量的变化难以解释价格水平的变动,价格水平的波动除受总需求变化的影响外,还受总供给变化的影响.我国正经历从总供给能力不足向总供给能力相对过剩的经济转型,来自总供给方面的影响就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7.
借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 ,业已成为我国利用外资的重要形式。财政部门能否有效参与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全过程管理 ,将关系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本文从财政部门参与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管理的实情出发 ,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外汇储备在国际收支双顺差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推动下超常增长,并成为制约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从理论上阐明了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外汇储备的来源结构、合理规模及外汇储备变动对我国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逐步走向开放经济,经济体制转轨的背景下,现行的盯住汇率制度降低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制约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减弱了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了外汇储备的内生性和汇率风险.我国现实经济条件决定了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方向是建立汇率目标区制度.汇率目标区制度的设计符合中国金融市场渐进式的开放路径,选择汇率目标区可以避免人民币汇率单向运动带来的负面影响,增强汇率政策的有效性和灵活性.因此,需要构建合理的人民币汇率目标区体系,并进行相应配套政策措施的改革.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加入WTO五周年之际,结合我国房地产业现状,从房地产企业、金融体制,消化空置房以及发展中介市场等方面分别阐述了入世过渡期后我国房地产业的对策,希望提高我国房地产企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