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女性文学是在女性被"误读"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即女人是男人的附庸、女人是"原罪"、女人是社会的"失语者"。女性作家通过对自我精神需求的挖掘,用感同身受的体验,创作出了女性文学,其价值最突出地体现在:还原了女性本真面目,赋予女性话语权力,使女性的生命价值和生存意义获得了社会肯定,为广大读者提供了女性阅读视角。  相似文献   

2.
崔涛 《宿州学院学报》2004,19(2):65-66,96
凌叔华从女性生存方式和女性生命角度出发来审视女性情爱意识的觉醒,带着名门闺秀独到的审美趣味,成功地借助"花"、"鸟"、"花瓶"、"镜子"这样一些与女性密切相关的物体意象,抒写着处于传统和现代夹缝之中的女性的情爱困惑,诉说着女性忧郁而枯寂的人生命运.  相似文献   

3.
社会发展的民生转向,必然使女性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状态.女性在民生社会怎样发展、如何发展,不仅是女性发展的根本问题,也直接关系到社会发展的走向和人发展的前景.女性的本质在于女性的特殊身体,着力关怀身体,就成为民生时代女性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关怀身体,女性就要从"政治身体"、"道德身体"、"金钱身体"、"他者身体"中解放出来.同时,民生时代女性要善待自己,树立主体意识,追求幸福生活,坚持全面发展,培养和谐品质.  相似文献   

4.
庄子认为,女性伦理美应该体现"道"的自然无为的本性,表现为一种返朴归真的自然美.对于女性的外表,庄子主张"大朴不雕";对于女性的心灵和人格,庄子主张去"迹"返"真". 虽然庄子以"全德全形"为女性伦理美的最高境界,但在女性的外在美和内在美不可兼得的情况下,庄子认为女性的内在美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潮籍革命女作家冯铿的创作始终贯穿着一条关注女性命运、寻求女性解放道路的主线。冯铿的作品序列展示了她寻求女性解放道路的心路历程,从早期强烈呼吁社会为正在遭受苦难的女性"快谋救护的法子",到批判像"一团肉"似的所谓的"时代女性",指明女性"最后的出路"是参加革命,认为真正的新女性是"把自己是女人这一回事忘掉干净"的革命女性。  相似文献   

6.
女性运动以来,女性的"自我实现"一直是女性主义者们所关注的焦点。作为二次女性运动的领军人物,弗吉尼亚·伍尔夫通过其"雌雄同体"式的女性观为广大女性构想了一条自我实现之路。然而,身为二次女性运动的"女儿",加拿大作家艾利丝·门罗通过对"雌雄同体"式女性人物的戏仿,拒绝并解构了这条女性自我实现之路。同时,在还原女性最真实的生存空间及内心感受后,门罗也提供了女性自我实现的现实途径,即在现实空间与理想空间间双重栖居,去发现最真实的自我。  相似文献   

7.
从女权主义的角度看,"文革文学"中的"样板戏"无疑是人类文明史上两性话语权力交锋中不可多得的另类版本。"样板戏"大多以女性作为剧中的主人公或主要英雄人物,但她们身上却缺少真实女性应有的性别色彩。这一女性革命神话虽然表面上改变了女性的从属地位,但却并没有改变女性作为"他者"的历史命运。"革命"只是在形式上解放了女性,然后又通过"去性"及"花木兰化"的方式把女性重新约束在以"革命"来命名的男权话语之中。这一"样板戏"叙事模式,在看似抬高女性的革命言说中其实不自觉地潜隐着男性话语霸权。  相似文献   

8.
"十七年"女性文学的伦理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试图从女性社会角色、家庭角色、两性关系、"母爱"情结四个方面探讨"十七年"女性文学伦理道德观念对传统伦理道德的解构,旨在从伦理道德表象入手,挖掘"十七年"女性文学有别于五四时期和新时期女性文学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9.
女性叙事一度被称之为"新体验小说",有些评论家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审度女性叙事,认为这是一种"躯体写作"。文章通过对几位女作家的作品作了比较研究,以为女作家极力彰显的是自我意义的叙事话语,试图表现否定"父权"和女性传统文化后的女性个体的生存状态。但这一时期女性叙事在突现女性自我的缺失时却又不同程度地陷入自我的迷失中。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市场化,伴随了一个明显的女性化转型,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女性成为媒体的宠儿,二是将女性的"时尚化"视作"现代化"的必然条件,三是将女性的"时尚化"视作女人本身价值的一部分.本文通过对大众传媒女性时尚化类型的描述和概括,认为:大众传媒所建构的"时尚女性",反映了大众传媒对女性的角色期待与女性现代化角色变迁的交叉运作与紧张冲突.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新文学作家中,周作人的女性思想是自成体系并溢出了主流意识形态框架的.这主要表现在其女性思想以"男女两本位的平等"为人本框架,特别强调"女性本位"的两性关系法则,在此基础上进而提出了女性"生活之艺术"的审美追求.周作人的这种"自下而上"的女性解放思想是颇具有前瞻性和现代意识的.  相似文献   

12.
王桂青 《东方论坛》2007,3(6):66-70
在<生死场>中,萧红的可贵之处在于她的"叛逆",她以"越轨的笔致"触及了女性独有的"女性经验"、"作母亲的经历"、"性别奴役"以及由疾病、自尽、意外伤亡等所导致的生命体验和身体经验.透过这些浸透了女性之血的生命体验,诉说了女性"成长的故事",将女性残酷的受压迫的地位和身体被男权社会所操控的生存真相昭示于天下.同时通过王婆形象的塑造,肯定其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和为寻求女性解放所作的努力.  相似文献   

13.
女性要求解放的声音历来置于民族国家构建的语境之中,这是中国女性解放运动的一大特征,辛亥革命时期大量涌现的女性报刊记载了这一特征。潜藏在这一特征背后的,则是按照男性的观点来塑造新女性。在男权社会,女性声音是无法逃脱男性的影响的,而辛亥革命时期的男权社会,通过缔造"母性"和"救亡"两个神话来形塑当时的知识女性,亦影响着其时的女性解放思想以及女性报刊的集体发声。女性的声音自然地融入民族国家构建的话语之中,也带来了一个巨大意义,那就是为中国女性奠定了其作为"社会人"的意义。但女性报刊终究未能创立自己的公共话语空间,这也说明了女性解放道路的艰难。女性报刊要成为真正的"女性声音",知识女性就应该站在女性主义的立场,用自己的话语模式发声。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末,中国女性文学出现了缤纷多彩的言说或者关注人的世俗生存,细说种种"烦恼人生";或者审视商品经济时代的现实,执著追问"情为何物?";或者对"家务事"、"儿女情"说长道短,毫不掩饰作个"小女人"的惬意;或者走进"一间自己的屋子",无所顾忌地敞亮女性的秘密,诉说女性经验等等.这些引人注目的女性言说,构成了世纪末中国女性文学的热点和亮点.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以来,女性文学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发展轨迹,以对女性生存状况和生命经验的书写,赢得了文坛的"半壁江山",成为无法忽略的"亮点"和"热点".诸多文本在对女性意识探寻、表达的过程中,释放着女性解放的能量.不容忽视的是,这种释放的表达,也存在着一定的瑕疵与缺憾.追问女性意识表达的趋势,探究女性文学的得失,对女性文学创作乃至女性真正的解放,有着本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明代以来,女性写作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成果。思考女性写作的历史、构建女性写作传统成为清前期闺秀面临的最重要的文化课题。女性"婉媚"之特征使得清人首先从女性与词的关系上认识女性文学,试图攀附"花间"传统来奖掖女性写作,但这条道路却因过于强调歌舞侑觞,而将女性写作置于严肃的文学史传统之外。在康熙朝中期之后,随着重视外在伦理对私人情感的平衡成为了女性写作的新要求,越来越多的女作家渐渐脱离对《花间》的攀附,转从儒家"诗教"传统中寻找女性写作的源头。盛清女性写作向"诗教"的归返,并非倒退,而是女性写作新质素的增加,新意识的构建。清代女性也正由此渐渐开辟出一条更富于现实性与审美性,也更富于瞻望与创造的文学道路。  相似文献   

17.
女性的身体主体意识,是指女性对自己身体的基本权力意识,也即女性对自我身体的欣赏、支配、享受的自由意志.中国当代的都市女性写作正是侧重从"赞美身体"、"支配身体"、"享受身体"等几个层面,对当代女性的自我意识及身体主体意识进行前所未有的审美表现和文化透视.作为一种性别意识鲜明的"性别写作"亦或"身体写作",都市女作家对女性身体主体意识的审美表现和张扬,必将极大促动女性久被遮蔽、禁锢且多灾多难的身体走向解放和自由,并最终整体地促进和提升女性的性别觉醒和精神成长.  相似文献   

18.
丁玲的<母亲>以一个弱女子成长为自主、独立、主体的女性过程,揭示了女性在生存的关键时刻,扼住命运的咽喉,挖掘生命的潜力,从而超越生命;启示女性只有以主体的姿态,自我把握,敢于承当,才能实现人生命运的转换."母亲"具有的"男女平等"的性别信念及其具体作为不仅让我们看到了觉醒了的中国现代女性卓越的性别自觉,更为新时期女性走向自我的全面解放提供了行为借鉴和全新的精神力量."母亲"对"女儿"成长的巨大影响启示女性尤其是母亲应以自己自强独立开放的人格素质影响下一代,同时丁玲母女之间的这种"朋友"与"知己"关系更是新时期"母女"关系的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9.
"五四"时期社会解放话语中的"婚恋自由",自然是具有中国现代思想启蒙的重大意义。那么这种由男性启蒙者所定义的"婚恋自由",究竟是男性社会在自我主张其"欲望"之"恋"呢,还是他们自以为是地去替女性言说"性苦闷"?通观"五四"时期男性作家笔下的情爱文学,毫无疑问都是以"解放"女性为己任,肆无忌惮地去宣泄着他们自己的性欲冲动,却又让女性群体去为其喝彩并自觉地认同——男性"欲望"的空前"解放",是女性"悲剧"的最大根源;因为女性追求"爱情"的美好理想,早已被男性无节制的"欲望"所吞噬了!  相似文献   

20.
"女性主义"与"女性艺术"在中西两种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中的差异性,决定了"女性主义"与"女性艺术"于中国文化语境中的特殊性界定.引论"女性主义"与"艺术"在中国实现的可能性空间,有助于中国当代女性艺术摆脱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走出女性主义的悖逆之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