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再讨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三农”问题的核心 ,能否解决好其再就业问题成为中国农村改革成败的关键。本文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城市化对解决剩余劳动力的效果、承包制和户籍制度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政府基层组织对解决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以及国际劳务输出等方面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韩景愈 《西北人口》2007,28(6):38-43
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已成为我国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尤其像甘肃省武山县这样人多地少,农业绝对剩余劳动力过多的农业欠发达地区的劳动力转移问题,更是值得探讨和关注。这一问题的解决将直接关系到我国农村的兴衰,乃至我国社会整体的健康发展。本文在对甘肃省武山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式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其现存劳动力转移方式的几点建议,即通过农业深层次开发,当地优势资源的规划利用等方式,增强农业、农村对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从而实现农业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新型化就地转移。对这一新的转移模式的探析,对我国其它农业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式也将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转轨时期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90年代以来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在新的经济环境下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本文试图分析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特征及其原因 ,并在此基础上 ,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出一些有益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约在14 亿左右,据估计到2000 年将超过2 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已经成为关系到改革开放和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本文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人口特征及模式, 进一步探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利与弊, 在此基础上, 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作了一定的政策分析。  相似文献   

5.
高双  高月  陈立行 《人口学刊》2017,(6):103-112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已经从"无限供给"转为"有限剩余",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进入新的阶段。而东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较强的区域特征,虽然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和比重都已经进入稳定的下降期,但东北地区的变化趋势却与全国总体趋势有明显差异。东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空间狭小,导致新阶段东北地区仍然面临较大转移压力。现阶段东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依然停留在较低层次的从农民向农民工转变的就业转移阶段。转移的方式仍以异地转移为主,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对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都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本研究通过对东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动力的分析得出虽然存在转移动力,但动力不足。在新转移阶段,东北地区现有转移模式不仅面临转移空间扩大和转移层次提高的新机遇,也面临东西部劳动力流动双向依赖关系瓦解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受到威胁的新挑战。因此,东北地区应促进转移方式的改变,扩大中年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减少制度障碍,降低转移成本,同时推进农业变革和技术进步等转移政策的调整。  相似文献   

6.
80年代出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保证社会稳定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同时,这种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加速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具有积极的意义。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大体包括三种形式:①“离土不离乡”,即农业剩余劳动力就在其本乡本地转向第二、三产业;②“离乡不离土”,即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开本乡去他乡仍从事农业生产;③“离乡又离土”,即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开农村走向城镇就业。本文所要谈论的正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流动这一转移方式。一、当前农村剩…  相似文献   

7.
现阶段我国农业主产区的剩余劳动力转移特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主产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在农业主产区尤其突出,探讨我国农业主产区的剩余劳动力转移特征,意义重大.本文从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数量、转移的地域特征、产业特征及特移的效益特征等方面出发,探讨了现阶段我国农业主产区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特征.  相似文献   

8.
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针对目前我国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提出在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中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有效解决的根本途径,而在"三化"协调发展中逐步推出和完善城镇化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则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的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9.
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因素的实证分析——以江苏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取得了可喜成绩,这为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经济及社会事业快速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有下降的趋势。本文以江苏为例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探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并得出结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我国目前尚有1.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村人口城市化一直是我国社会学界、人口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两种途径,即就地转移和迁移转移,分别对应于两种城市化模式,即就地城市化(又称农村城镇化)和迁移城市化。但在现实中两者并没有严格的区分。例如,在大城市的郊区、小城镇或农村地区,可能同时是人口迁入地又是农村城镇化地区,同时存在迁移转移和就地转移两种情况,只是可能有主次之分。在这一问题上,我们不应忽视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首先是一个经济过程,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转移…  相似文献   

1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协调发展实证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引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协调度概念,建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综合水平与城市化综合水平协调度测度模型,以吉林省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近10年来吉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水平与城市化从不协调转变为协调,协调度界于Ⅰ类~Ⅵ类之间,说明两者之间协调度存在着波动性。1997~2002年,吉林省在特殊历史背景和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国有企业无法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使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拉力减弱,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错位,为不协调时期;2003年以后,政府的一系列惠农政策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协调关系的加强,使得协调度从2002年的Ⅵ类失调型转变为Ⅰ类协调型。  相似文献   

12.
甘肃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志龙 《西北人口》2009,30(4):112-116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也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途径。甘肃省由于经济发展落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更为突出。如何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进一步合理、有序地转移农村刺余劳动力,直接关系到甘肃省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的成败。本文试图通过对甘肃省农村刺余劳动力现状的分析,研究甘肃省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促进农村刺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3.
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是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方式。现阶段,我国农业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且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空间也在不断扩大。但是,从2004年开始我国却出现了"民工荒"现象,且愈演愈烈。这不仅阻碍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给城市劳动密集型产业带来巨大的冲击。通过对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动力进行测算和分析,得出现阶段我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动力不足,是造成"民工荒"现象日益突出的根本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动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浅层次转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前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困境是 :1 .供给量过大 ;2 .城市就业压力增大 ;3.乡镇企业吸收能力减弱 ;4 .农民自身素质低下。在这种背景下 ,引导农业剩余劳动力实现就近就地的浅层次转移就变得非常必要和实际。要实现浅层次转移就应注意发展高质量农业 ,大力发展农村工业和第三产业 ,完善劳动力的流迁机制  相似文献   

15.
The non-agriculturalization of rural labors,which has caught much research attention,is an ecessary phenomenon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However, conflicts exsitson some basic issues due to the disagreement on the concept and data of the rural non-agricultural labor force,and there is alack of systemic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on the potentials of rural labor’s non-agricultural transfer in the future. By predicting the changing trend of future rural labor force, the demand for agricultural labors, and the trend of rural labor’s non-agricultural transfer, this paper estimated the potentials of Chinese rural labor’s non-agricultural transfer in the next 20 years. It found that the surplus labors in the countryside will decrease annually, and its total number will range between 100 million and 250 million by 2030. Although there is still some increase potential of the stock of rural labor’s non-agricultural transfer in the near future, its increase will approach to zero in 10 years, and rural transferrable surplus labor will also approach to zero in about 5 to 10 years.  相似文献   

16.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严重制约因素,而制约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在于农村教育的滞后导致劳动力的素质低下。本文针对目前我国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从三个角度提出改进措施: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和合理使用;农村教育改革和当今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人力资本投资的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17.
吉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省内转移空间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2000年以来其农村劳动力数量一直居高不下,且呈不断上升趋势,可见,吉林省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而现阶段,吉林省内部转移空间狭小,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内部对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都比较弱,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无法与东部较发达地区相比。为此,我们有必要采取一定措施来拓展吉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省内转移空间。  相似文献   

18.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是影响农村劳动力就业、收入与转移的重要原因。新疆农村劳动力结构中少数民族居多且聚居。主要从事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规模巨大。新疆农村劳动力收入水平普遍偏低,仅能维持基本生存,基本无法保障其发展权实现。新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2007年基尼系数则达到0.4604,突破了公认的警戒线。由于少数民族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低。其转移仍较为困难。本文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教育投入不足等角度分析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对农村劳动力就业、收入与转移的制约。并提出了改善上述状况的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19.
郗红梅 《西北人口》2005,(2):64-64,F003
本文立足于目前甘肃省职业教育的现状,探讨了改革职业教育体系,发展职业教育的必要性,进一步加强技术能力培训,缓解就业压力,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