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在中央创设商部负责振兴工商实业经济。商部成立后,采取了一系列的发展近代工商业经济的措施,其中,大力倡办近代实业教育,培养实业人才是重要措施之一。商部主导倡办的近代实业教育影响深远,对中国传统经济向近代工商业经济转型意义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2.
围绕“建设新赣南”目标,蒋经国按照他的施政理念进行了6年的新政,主要体现在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革新与建设,他的赣南施政理念成为其后来在台湾施政的理念渊源。  相似文献   

3.
农业教育在清末兴起有着众多原因,它是在中国农业生产落后与清末政府推行变法、举办新政的历史背景下,由社会舆论推动、中央政府重视、地方官吏和一些官办实业机构的组织倡导,以及开明绅商的参与、支持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清末新政时期张之洞的教育改革及其历史评价伍春明以前人们对张之洞的研究大多局限于他在二十世纪之前的洋务活动.而对他进入二十世纪初年的研究相当薄弱。本文旨在对张之洞在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的举措、思想、特点进行研究剖析.并试图作出恰当的评价,以期得出有益...  相似文献   

5.
山东的留学教育始于清末新政时期。在清末留日热潮中,山东约有600名官费及自费留学生东渡日本,是清末北方的留日大省。山东留日生回国后,一方面积极宣传新思想、新观念,参与辛亥革命,促进山东社会风气和社会制度的变革,为现代教育在山东的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另一方面,他们积极引进和移植西方的教育理论、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方法,为山东现代教育的早期发展做出过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福建农工商官报》是福建推行新政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产物,作为清末新政的舆论阵地,它以报刊这种特殊形式,客观地反映和贯彻了清末新政时期福建的农工商政策,一度在福建农工商业发展中起到领航作用;见证了近代福建"以农为本,工尽其事,商尽其交通运输之业"的经济发展模式。它的产生、发展、报道内容、经营方式乃至最后凋零都与清末新政有着千丝万缕,戚息相关的关系。对此课题进行研究有助于再现福建农、工、商业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甲午战争之后,"实业救国"理念兴起,《南洋官报》等官方舆论将其作为新思想、新知识加以广泛传播,引起各界关注。官方宣传"实业救国"思想的背后,蕴含着抵制列强、挽回利权以及改良政体等诉求,与新政主张不谋而合。然而,"中学为体"的倾向——既要传播新知,亦要维护政权合法性,决定了实业救国宣传的最终命运,官报只能在特定范围内进行传播,仍被官僚思维限制。依托新式官报宣扬"实业救国"等新知识理念是清政府变革传播体系的创新,构成新政的重要组成,但此举依然深受既有制度思维的束缚。清末"新政"旗帜下的知识传播实践往往变成"新形式""新知识"与"旧制度"的混杂,既不能改变官员认知,也难以撼动民间态度。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在乡村社会的近代转型研究中,学术界向来认为城乡二元格局下乡村文化资源的流失难以避免.通过对毛泽东20世纪30年代在赣南农村调查等相关文献材料分析,发现在清末民初以来的赣南客家乡村,当地乡村文化人的居留去向未有明显趋城离乡之势,基层社区的文化人在量上不是减少,反而多有增加,其地位虽较传统社会时期有所下降,但拥有知识资源的文化精英仍是赣南客家地区社会精英的主体.近代乡村精英素质的“劣化”,与精英个体的文化程度和知识素养无关或者说没有直接的内在关系,这一群体的变化,主要是源于清末持续于民国的政治、文化上的制度性变迁.  相似文献   

9.
直隶农务总会是清末新政时期成立最早的农会,有着自身的特点.直隶各级农会成立以后积极活动,对促进各地农业改良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职业教育并不是一开始便是现代意义的,它经历了一个从名称到意义的转换和扩展的实现过程。中国古代无职业教育的称谓,晚清将该种类型的教育名之曰实业教育。近代西方船坚炮利的威胁与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使洋务派认识到军事技术和机器制造的重要性,有了学习西方技术的要求和动力,出现了学“西艺”的热潮,促成实业教育思潮的产生。经由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维新运动中的维新派和清末“新政”时期新教育运动演绎、发展,实业教育思潮达到高潮,并对晚清相应历史阶段的实业教育实践和实业教育制度建立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为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制定了宏伟规划,如何巩固和发展集体经济,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这是改革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这方面,抗日战争时期赣南的工业生产合作社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在抗战胜利四十周年的今天,愿就这些经验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清末新政时期,政府大力进行各项改革,这一时期也是民变风起云涌、此起彼伏的时期.在此期间爆发的莱阳民变震惊朝野.追溯历史,每一历史事件的背后都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莱阳民变爆发绝非偶然,有其形成的根本原因.在新政改革中莱阳财政状况极度窘迫,聚财无门而又点金乏术,只好把苛征暴敛、强制增捐加税等手段作为聚敛新政经费的手段,使乡民深陷困苦的深渊,再加上天灾人祸,民变便一发而不可收拾.若能深入历史时境,探寻清末新政时期莱阳民变的历史真实,意义非同小可,可以给我们现代人以深刻的启迪.  相似文献   

13.
清末新政时期直隶农田水利事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新政时期,直隶的农田水利事业较受重视。通过修建众多渠井工程,扩大了农田灌溉面积,农田水利事业有所发展。这必将对直隶地区农业生产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4.
试图运用历史学与社会学相结合的理论 ,将辛亥革命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置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动态历史过程中加以剖析。我们认为清末新政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 ,革命党人的革命活动 ,对新政的实施起了促进作用。辛亥革命中断了清末新政 ,却并未中断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 ,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习俗等层面的转型都前进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15.
略论清末新政失败的原因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20世纪初期,清王朝为了维持自己岌岌可危的统治,进行了一次改革,史称清末新政。从1901年慈禧颁布上谕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新政共维系了十年。但由于它的先天不足以及后天操作上的失误,最后以失败而告终。清末新政虽是一次失败的改革,但它对中国近代化进程却有着积极地意义。本文从清末新政失败的原因中,探寻了新政留给后人的经验与教训,并希望由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战略改革提供些许启示。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戊戌维新运动和清末新政运动兴起的原因、改革的首要问题、以及两次立宪的考察,认为两次改革的内容基本是相同的,但其成效,后者却大大超过了前者,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活跃、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然而,有的论者却认为戊戌维新运动是进步的,清末新政是反动的。文章认为,必须克服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和方法,才能对历史事件的研究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强国保种是清末新政时期蒙学与女学得以发展的缘由之一,晚清士大夫对女学的期待包括“母强则国强”“保种救国”。这种源自西式进化论理论模式的“强国保种”话语,在与清末蒙学建设所秉承的“中体为本”原则相结合后,使得以儒家思维为主导的新政改革者能将蒙养院师资上溯与三代女学相承接,并将蒙养教育机构蒙养院的建设与传统育婴堂相整合,最终出台《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此后陆续出台的女学章程,也让女学在国家保障下获得了发展。清末儿童启蒙教育与女学存相互作用、共生发展,其中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有效转化是稳健改革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8.
山东的植树造林在清末新政时期备受重视,各级官吏和新式社会团体农会大力倡导,林业公司、林业会、树艺局、林业试验场、农林学堂纷纷设立,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植树造林活动搞得有声有色。清末政府的农林政策,山东地方当局对发展林业的重视,德国在青岛造林的刺激以及经济效益的驱动,为当时山东植树造林获得成效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相似文献   

19.
《老友》2012,(8):27-27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紧紧抓住重大历史机遇,加快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实现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的宏伟目标,省委、省政府日前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强调,加快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实践,是中央赋予江西的历史使命,事关我省小康社会目标的全面实现,事关我省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事关原中央苏区人民群众的福祉。  相似文献   

20.
清末山东农会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山东的大部分农会,是清政府推行新政时期,由山东地方官约集绅民组织成立,在组织制度及其与官方的关系上多相异于他省农会,具有独具的某些特点。山东农会成立后积极开展活动,对推动清末山东传统农业的改良,促进农林蚕桑各业的发展,开启民智,保护农民利益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