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科纵横》2017,(3):30-33
海西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不足,对于海峡西岸的经济社会发展已经产生了阻碍。在国家的经济体系中,现代服务业关系到国计民生。现代服务业可以容纳和稳定就业。同时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也可以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水平。如今又迎来生态建设的战略发展机遇,在这个大战略背景下,继续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特别是加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将会更有利于海峡西岸经济的提速发展。因此文章分析了目前海峡西岸现代服务业存在问题和比较优势,从生态建设的视角下提出了一些如何发展海峡西岸现代服务业的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2.
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其发展趋势成为令人关注的重大问题,作为愿景的海峡经济区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如何看待海峡西岸经济区与海峡经济区的关系,作为海峡经济区发展阶段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是否要提速,海峡经济区从概念转交为现实的条件是否成熟,都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陈英 《社科纵横》2010,25(12):61-63
在中国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背景下,重庆市的"森林重庆"和渝北区的"生态渝北"建设正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举措之一。大力发展林业碳汇,使之成为发展低碳经济、减缓气候变暖最有效的途径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需要采取一系列新措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充分认识渝北区发展林业碳汇的优势条件和制约因素,从而提出大力发展林业碳汇,助推渝北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低碳经济的建议。一是加强低碳及碳汇的相关宣传力度,二是合理布局,三是探索建立与实施碳汇项目的区域布局相配套的管理政策,四是搭建渝北区林业碳汇交易平台,通过林业碳汇勾勒出渝北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及"生态渝北"的低碳经济路径,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升重庆对外开放第一门户形象。  相似文献   

4.
《社会福利》2009,(9):62-63
8月6日福建省委、省政府联合出台《关于深化“平安福建”建设工作的意见》(闽委[2009]32号),决定从2009年至2013年在全省开展深化“平安福建”建设活动,旨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福建省社会和谐稳定,服务保障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快发展。  相似文献   

5.
福州是福建省省会,目前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需要有一个和谐稳定的环境。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拓宽福建省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加快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必须从福州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阐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性,剖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探索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措施与对策。  相似文献   

6.
覃昊  王天维  冼衡森 《创新》2009,3(1):47-49
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发的现状来看,要打造成为区域经济增长新的一极,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而这些优势的发挥需要政策作为中介来实现。政策创新作为有效把区域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政策手段,能破解北部湾经济区发展中的难题。提升区域竞争力需要开发政策创新资源,建立政策创新机制,把握好政策创新的自由度,利用多种创新力量推动开发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侯西安  孙伟 《唐都学刊》2008,24(3):37-42
福建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省份,在进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过程中吸纳了大量外来农民工群体.这些农民工群体为福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福建沿海地区农民工问题也相对比较多,而其中农民工价值观市民化问题尤为突出.因此,分析、解剖和解决福建沿海地区农民工文化价值观市民化问题,对于构建海西都市和谐文化,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杭建伟 《社科纵横》2011,26(6):45-47
低碳城市建设是人类由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文章在分析江阴能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江阴"加快发展低碳经济,争做全国低碳城市领跑者"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国际竞争力理论具有很强的区域分析能力,从研究对象、区域空间的初始状态、市场结构、国际贸易自由度角度来看,均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国际竞争力理论是分析临空经济形成机理的基础,以此剖析临空经济的内涵,并提出打造临空经济区核心竞争力的途径,可以为中国临空经济区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0.
对黑龙江省经济区域划分及产业空间布局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构建新的竞争优势出发 ,对省内进行了经济区域的划分 ,将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牡丹江和绥化划为南部经济区 ,将佳木斯、鸡西、鹤岗、双鸭山和七台河划为东部经济区 ,将伊春、黑河和大兴安岭划为北部经济区 ,并对其产业空间布局提出了相关思路。  相似文献   

11.
孙克勇 《社科纵横》2010,25(4):53-54
"兰白都市经济圈"作为一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就甘肃而言,由于经济的落后,实施这一战略必然困难重重。虽然目前国家区域经济战略规划中有"关中-天水经济区",但若使"兰白经济圈"上升为国家级区域经济战略,不仅对甘肃,而且对整个西北的发展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国际经验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借鉴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爱兰 《创新》2010,4(4):15-18,33
2003年英国首先提出"低碳经济"概念后,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响应,一些发达国家采取积极的战略策略和政策措施推进低碳经济发展。这些国家在制定发展战略规划、优化能源结构、加强能源技术创新、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实施碳排放交易制度、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倡导公众广泛参与以及完善法规政策体系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梁中效 《唐都学刊》2011,27(3):9-16
大唐长安西市是晚唐以前最为繁华的都市经济区,是朝廷政治生活与市民日常生活开放的公共空间;是长安城内外上自皇帝下至黎庶不可缺少的都市经济区,是中古封闭的城市主动打开的一扇窗户;是中外商贾云集、中外百货杂陈的东西方商品展销基地,是展示繁荣鼎盛的大唐物质文明和畅通发达的"丝绸之路"文明的窗口,是当时世界上货币流通量最大、商品销售量最多的都市经济区,是誉满寰宇的"金市"。在大唐长安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低碳经济及碳排放评价方法探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低碳经济理论研究及实践进展、碳排放定量分析评价两方面进行系统回顾与逻辑梳理,低碳经济是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等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气候变暖形势下具体化、形象化的体现;在保证经济高速发展、整合区域发展特色、链接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层面的低碳城市规划将成为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技术手段.在碳排放定量分析评价中,能源强度、能源结构以及经济增长是影响二氧化碳排放的显著因素;碳排放情景分析结果各异,但对制定碳减排目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叉;当前基于能源消费水平的碳排放评价仍有待深入讨论;亟须探索适合城市层面系统的碳排放评价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省发展低碳经济具有农林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能源结构多样化的优势,同时也存在着重工业化格局及处于高寒地带导致能源消耗大等不利因素.黑龙江省发展低碳经济的策略是:科学谋划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构建低碳经济产业格局,发展清洁能源,促进新技术开发,实施经济调控和倡导低碳生活.  相似文献   

16.
邹家明  刘彦  于涛 《学术交流》2007,(5):118-121
东北经济区的县域经济发展应紧紧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机遇,从深层次上寻找加快调整改造的内在动力和潜能,全面培育和提升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通过培育和提升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进行资源要素整合,以市场机制为主导,优化投资环境,科学有效配置自然资源、整体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技术资源等生产要素资源,增强相互之间的关联程度,从而达到优化配置状态,产生整体能动效应,从县域层面上缩小差距,振兴东北经济区。  相似文献   

17.
周英虎 《创新》2011,5(2):16-20
成渝经济区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虽然同属于西部地区,并且都是国家整体规划的组成部分,但是就具体情况看两经济区还是存在着许多的不同之处。结合两经济区四个基本方面情况的概述、不同优势和不足的简述以及不同方面的比较给出了四点启示。  相似文献   

18.
涂晓玲 《社会工作》2014,(6):104-107
在国务院《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中,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的地理牵引性、水资源保护成效、经济发展模式等在中部地区乃至全国的低碳型示范区都是至关重要的。鄱阳湖生态经济示范区的发展、创新,以及超越传统模式的主要矛盾首先凸显在软力量的提升上,而且硬建设的突破依赖甚至取决于软力量的提升与突破。  相似文献   

19.
张建中  朱晓影 《创新》2009,3(6):29-32
由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地理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重化产业已成为该区发展的支柱力量。但是重化产业通常都伴随着高污染、高能耗,因此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重化产业一定要合理布局,充分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也是实现低碳减排的主要战场。建立低碳制造评价指标体系,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可对我国制造业的低碳发展进行定量的研究评价,并从制造业低碳经济、低碳技术和低碳环境三方面分析对碳排放的影响。我国的低碳制造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未来,我国的制造业既要保持高速发展,同时也要向低碳经济转型,发展低碳技术,调整能源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