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彝族古代诗文论著作,已出版《彝族诗文论》、《论彝诗体例》和《论彝族诗歌》。《诗文论》收入五位文论家的论著,即举奢哲的《彝族诗文论》、阿买妮的《彝语诗律论》、布独布举的《纸笔与写作》、布塔厄等的《论诗的写作》和举娄布佗的《诗歌写作谈》。  相似文献   

2.
彝族同中国各民族一样,是诗的民族。她不但善于用诗的方式来进行思维,而且有着丰富的诗歌理论遗产。彝族古朴的诗学遗产充分体现了人和诗的本质,从而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博雅精深的思想文化成就。 《彝族诗文论》、《论彝诗体例》、《论彝族诗歌》这三本书,现系统地搜集了彝族古代十二位大布摩用彝文写就的民歌体十二部诗歌论述,这些彝族文化的珍贵遗产,对于研究彝族文化的民族特点,研究彝族诗歌的根本特质,研究彝族的思维方式等等,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的诗歌,犹如一座姹紫嫣红的百花园,千百年来,各民族人民用诗歌来吟唱生活,表达情怀,创造了多种多样的诗歌形式。“三段诗”,是彝族人民为民族诗歌园地增添的一朵奇葩。 彝族人民喜爱诗歌,彝族生活中离不了诗歌。举奢哲在《彝族诗文论》中说:“人间有诗歌,诗歌天下传。”“诗歌在人间,世人都喜欢,……诗的作用大,诗的骨力劲。它能使人们,人人都欢畅,人人都高兴。有时它又能,使人心悲伤,使人心惆怅。”实乍苦木说:诗歌是“人类的精神,青春的颂歌,诗歌是光明,皎皎如明月,在世永流传。”“诗歌是明月,诗歌是阳光”(《彝诗九体论》)。“彝族是一个用诗思维的民族”(刘锡诚《(论彝族诗歌)序》),  相似文献   

4.
我国儒家经典之一的《尚书》即《书经》里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这是最早讲到诗歌创作的主旨和社会功能,以及诗歌的声韵、格律的历史记载。彝族文学史上,现在发现的最早的文艺论著是用彝文撰写的《彝族诗文论》和《论彝诗体例》。这两部著作,从源远流长的彝族诗歌的丰富材料中,梳缕、  相似文献   

5.
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富有古老文化传统的民族。自古以来,凉山彝族一直生活在大渡河、金沙江流域的崇山峻岭中。特殊的地理环境,加之经济、政治、民族等多种历史原因的影响,凉山彝族长期处于相对孤立和封闭的生存状态,其文化传承因而更具独立性和完整性。在凉山彝区广泛流传的《姿子妮乍》是毕摩用于驱鬼祈福宗教仪式的驱鬼诗。受彝民族传统述源思维的制导,诗歌用一个富于神话色彩的爱情故事演绎鬼的起源,是一首文化意蕴极为丰富的彝族原生态诗歌。《姿子妮乍》把美女、君主、英雄、鬼神、爱情、宗教等母题交织在一起,兼具宗教仪式与艺术审美的双重功能,有着独特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6.
最近笔者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阅读了由王子尧、康健等同志翻译、整理出版的《诗音与诗魂》、《论彝族诗歌》与《谈诗说文》三个彝族古代诗文论集。收入集中的著作,最早的约写于南北朝时期,最晚的约写于明清两代。读毕掩卷之余,不能不由衷地叹佩彝族先贤们的睿智。他们根据彝族的民间诗歌和自己的创作实践所总结出来的诗学理论,不仅体系较为完整,而且在不少重要问题上所达到的认识高度,即使在今天看来,也仍然熠熠照人,不失  相似文献   

7.
《武定彝族婚姻礼俗诗》是第二十八卷彝族毕摩经典译注,其中收录了云南省武定县彝族人民口头创作的婚姻礼俗诗歌,记载了彝族纳苏人特有的婚姻礼俗传统。其中包含着古代彝族人民的生态思维和生态智慧。本文从中国生态批评理论及彝族传统生态哲学话语出发挖掘武定彝族婚姻礼俗中的生态文化信息,考察典籍中展露出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开掘古代彝族人民的生态思维和生态智慧,力图实现彝汉生态文明的沟通对话。  相似文献   

8.
马德清系当代彝族汉语文坛上一重要诗人。已出版《彝人的世界》、《飞跨世纪的彝人》、《我的爱恋》、《三色鹰魂》和《红色百褶裙》五部诗集。其诗歌创作,特别是情诗创作填补了当代彝族汉语文坛情诗创作的缺憾,为彝民族情爱历史的诗化接延、延伸与反思、超越作出了特殊的贡献。马德清以黑色意象为主体、以黑色为主调的富于文化家园感的文化诗也独具内蕴和张力。本文就以上论题及马德清迄今为止的诗歌艺术创作历程作了较全面述评。  相似文献   

9.
彝族古代文论是彝族古代文论家对彝族当时文学现象的总结,涉及当时文学创作中的各种文学体裁、作家应具备的修养、彝诗的格律等,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彝族特色的文论概念.在论及彝族诗歌格律中的"音律"时,指出这种音律为"押音".翻译整理者在注释中说原文为音而无韵字,所谓押音就是押韵.笔者本文认为这种观点是受汉语诗歌押韵的影响,不符合彝族诗歌音律的实际情况.从译文和注释看,彝族诗歌格律中的"音律",就是押包括声母、韵母、声调在内的"音节".  相似文献   

10.
李宪乔是高密诗派代表人物,选辑清初诗坛四大家诗辑成《偶论四名家诗》,以辨明诗道。李宪乔强调诗歌以独造为本,以真挚见情,情兴自然,精神感通。反对媚俗,强调风雅、气骨。认为朱彝尊以经史为诗,追求温柔敦厚的诗风,长于学识,短于独造和真情,指出其僵化、程式和流俗之处。  相似文献   

11.
本文总论《沧浪诗话》的诗学体系。文章从清理《诗辨》中的有关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入手 ,初步揭示了《诗辨》中的诗歌创作主体论、诗歌文本构成论、诗歌风格论、诗歌本体论四个方面的有机理论构架 ,并指出“诗道”是严羽诗学体系中的核心概念 ,“兴趣”、“妙悟”均是“诗道”概念的理论展开  相似文献   

12.
“根”原指树之根,多喻指根基、根本之意。 “根”是古代彝族诗学理论中的重要意象。 自魏晋南北朝开始,彝族诗论家 们多运用“根”意象表述诗学思想。 阿买妮是彝族古代魏晋时期的大毕摩,女诗人,更是彝族古代诗学的奠基者之一。 她的诗 论著作«彝语诗律论»中多处使用“根”意象构建审美系统,表述诗论主张。 通过意象批评方法,对彝族古代文论家阿买妮«彝 语诗律论»中“根”意象进行考察,深入探寻“根”意象的功能及意义。  相似文献   

13.
吴琪拉达论     
诗歌评论家杨匡汉先生说:“以历史和现实而论或从逻辑发展而言,在一个民族的新的黎明时期,诗有着广阔的天地,诗是光彩夺目的”(《缪斯的空间》)。吴琪拉达正是诞生于彝族新的黎明时期的诗人,他的诗是光彩夺目的。虽然年轻的新一代诗人已经出现,并且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如吉狄马加、伍耀辉,他们已经开始了新的里程,把彝族诗歌创作推向一个新的阶段,但是吴琪拉达作为解放后党所培养的第一个彝族诗人自有其在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研究吴琪拉达的诗歌创作的发展道路应该说也是有意义的和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4.
悼亡诗是一类用以寄托对亡者思念的特殊诗歌形式,在我国古代诗歌中占有重要地位。西晋潘岳的《悼亡诗》(三首)开悼亡诗先河,对后世悼亡诗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笔者通过对潘岳的《悼亡诗》(三首)赏析,分析其悼亡诗在意象选择、取材的角度、艺术手法和诗歌的形式等方面的写作特点,进而探讨《悼亡诗》对后世悼亡诗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朱彝尊的学术最典型地代表了清初学术带有总结意义的学术史趋向,其诗学也具有浓厚的学术史特征。近年的朱彝尊诗学研究多集中于他对唐宋诗的态度,本文试图在浙江诗学的史学传统中把握其明诗研究的特点,并在与钱谦益《列朝诗集》的对比中分析朱彝尊《明诗综》的文献价值和批评特色,认为朱彝尊的明诗批评扭转了明代以来以选诗树立门户、标榜趣味的习气,将诗歌总集的编纂建立在学术研究的基础上,成为清代诗学走向学术化的标志。  相似文献   

16.
《终南丛志》的诗论包括"凡诗得于天机,自运造化"的诗歌本质论,"辞理俱到"、"用破一生心"的诗歌创作论,"知诗者,以诗取人"的诗歌批评论等经验性的诗歌理论,这对当时与后代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7.
关于《郑风·有女同车》一诗之本义,自古以来诸家观点各异,究其本质而言,无外乎解诗之法不同,由此亦可观汉学宋学之别。从诗歌文本出发,以同时期史料为可靠凭借,对全诗进行解读,考辨各家说法,才能得出诗歌本义。故以《郑风·有女同车》一诗为例,用此种办法进行考辨、解读,得出全诗并无本事,乃为描写婚嫁之赞歌的结论,进而求得解读《诗经》的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18.
近读贵州民间文学工作者发现并汉译出版的《彝族诗文论》一书,不由使人感到这又是一本杰出的少数民族理论著作,它对今人深入理解研究古代彝族的社会历史有重要的价值。《彝族诗文论》约撰写于一千多年前的古代,此诗论首先是关于诗歌的文艺理论著作,涉及到诗歌创作的原理、方法、音韵、格律等问题,同时此诗论又是包含着古代彝族的哲学、历史、道德等社会文化思想的重要理论著述,本文拟就这一方面作一初步评析,以期引起理论界的重视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爱伦·坡是美国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杰出诗人。爱伦.坡用4年的时间写就了《乌鸦》这一经典诗篇,《乌鸦》是他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作。爱伦.坡精湛的象征主义写作手法和对诗歌娴熟的驾驭能力在《乌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在该诗中,诗人运用诸多表现孤独、寂寞、阴森、恐怖、死亡、智慧等意象,如乌鸦、雕像、门等,渲染了整首诗的氛围,使读者对诗中主人公痛苦、纠结的情感和心境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诗中的象征主义表现手法增强了该诗的感染力和可读性,在读者心中产生了共鸣,从而达到了感同身受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鲁迅在谈木刻时提出“采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木刻纪程>小引》),又在谈文学创作时提出“总须时时自出新裁”(《看镜有感》)。我觉得在诗歌创作方面也是这样。借鉴以往诗人的作品,自出新裁,可以取得成就。我们可以借用前人诗的内容或词语,加上自己的创造,写出好诗来。我在读中国和英美名家的诗篇时,常常发现借鉴前人而取得很好效果的现象。现在引用一些中西诗为例,来说明借鉴与新裁的功效。本文供诗歌创作者参考,也可对诗歌鉴赏者有所帮助。先举中国诗为例。大家都知道《千家诗》的第一首,程颢的《春日偶成》:(云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