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民族化:民族审美实践的过程杨立元一关于民族化的概念,有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解释。一种认为:民族化,“就是把他民族的艺术成果,作为丰富以至改造本民族艺术的外在条件加以利用,并成为本民族的艺术手段,其目的在于壮大和发展本民族的艺术”,①即“化他为我”。另一解...  相似文献   

2.
文、质的概念在先秦时期已被孔子提出,并作为个人修养的原则与“然后君子”的中庸之道。文与质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单纯的对立统一,在这种关系之中存在着一种张力,它使得“君子”——人既有对本质同一的认同,又有对个性多样的追求。本文作者把这两个概念进行延伸并以中国建筑设计构件中的斗拱的演变为例从一个侧面来说明设计民族化创新的实质内涵,并试图浅显阐明未来中国设计民族化创新的起始基点——宋代的设计之“文”。  相似文献   

3.
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走自己的道路,创立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基本经 验,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发展的的必由之路。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哲学的应用,着眼对实际问 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切入点、结合 点和生长点。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民族精神、优良的传统哲学、 通俗的群众语言融合起来,使之科学化、民族化、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逻辑 要求。  相似文献   

4.
如果把黎英海的钢琴改编曲《夕阳箫鼓》,置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视野,分析其民族化技法,体味其所秉承的中国山水文化的审美意趣和“天人合一”的关学思想,可在演奏中达到“意韵萧然,得于声外”的意境,并能为推动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的民族化进程,提供有效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文艺的民族化问题,在毛泽东文艺思想中占有重要位置。早在本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我国文学界就有关于文艺之众化和“旧瓶装新酒”的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毛泽东的论断和见解使得这一论争获得第一次的解决。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文艺的民族化提出了新的观点,即“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对深化民族化的认识至关重要,使中国文学界关于民族化的讨论获得又一次的解决。毛泽东关于文艺民族化的论断和见解,已成为党和国家文艺方针的重要内容之一,仍然是我们处理古今中外文艺关系的指导思想。毛泽东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写下了许多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民族特性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理论著作和文艺作品。他在民族化上为我们树立丁楷模。  相似文献   

6.
浙江水彩画“笔墨”民族化是弘扬民族文化和水彩自身发展的需要,它通过借鉴中国画的笔墨形式,较好的融入东方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浙江的水彩画家群体通过长期的探索,形成了刚健雄浑、柔和优雅与奔放潇洒等多种笔墨风格。浙江水彩画“笔墨”民族化的进一步发展,除了继续向传统和自然学习外还要适当融入当代文化。  相似文献   

7.
声乐艺术的科学性与民族化问题──“土”与“洋”再观刘琼声乐艺术作为表情达意的一种艺术形式,不但具有艺术性、思想性,同时也具有科学性。提倡声乐民族化,是声乐界为之奋斗的目标。应该在科学性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民族的声乐艺术水平,使民族化和科学性、艺术性统一...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文坛新人”、“师承鲁迅”、“现代化与民族化”等几个互相交叉的方面,论述了张天翼短篇小说所显示的基本特色、形成原因以及在文学史上的意义。文章指出:张天翼是在新文学热切呼唤写真作品和作家之时应运而生的;其新,突出表现在他从实践上、理论上深化了左翼的文学目标,表现在他的平民意识和讽刺才能的融合上;师承鲁迅是张天翼获得既有成就的重要原因;而张天翼追求的现代化是现代中国化,他追求的民族化是使文学既具有中国特色同时也具有现代特色,故他在致力于现代化目标的同时,也达到了民族化目标。张天翼是一位独具品格的现实主义作家。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学“乡土化、民族化、现代化”之我见金汉毫无疑问,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战略性口号,“三化”的主张是正确的。但我以为更为关键、更为重要的似乎并不在口号本身,而在于对这口号的理解、阐释和于创作实践中的运用。虽然,乡土化、民族化、现代化对...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哲学观念,对中国小说的美学构架有深刻的影响。小说世界是融人物、自然、社会众象为一体,包容主观与客观、情感与理智、形象与神韵、生活与想象的宇宙化艺术整体。它既强调情景交融,形象与情境相通,又强调情理相谐,表现情感与理智、形象与神韵的协同;更以和谐为美,把多种艺术要素组合为涵盖万有的有机艺术整体,使之能以有限见无限,从细微处见大千。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将德国近代著 名哲学家黑格尔的变化观 与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的变化观加以比较,从而透视出二者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都注重变 化,皆主张物之无固定之实在、正反相生、无往不复;同时也阐述了二者的不同之点:“有 ”、“无”之间转化的顺序不同;在“有”“无”之间何者为主之不同;“有”“无”变化 之归宿不同;对“绝对”的认识与对“道”的认识方法不同;二者的变化观之归宿不同。  相似文献   

12.
达·芬奇坚信艺术的源泉在于现实生活。他强调经验,称其为“科学与艺术之母的女儿”,乃“真正的教师”;由是认为,灵感决非凭空而来,是从自然和对自然规律的掌握中来,所以应尊自然为师,应摸清它的脾气即通晓自然科学。此外,艺术要理想化与典型化,“画家与自然争胜并胜过自然”。而作为艺术大师,芬奇对绘画情有独钟,把它提到自由艺术的高度,断言其高于任何其它艺术。  相似文献   

13.
民族化与现代化,作为一对理论口号在文学界提出并被接受,这还是近几年的事情。但作为实际的艺术运动方向,却是在近现代中国社会及艺术系统处开放的情况下,必然发生的历史现象。中国的现当代文学、艺术只有坚持民族化、现代化方向,才能既与世界文艺声息相通,又与传统文化血脉相连,才能真正获得勃勃生机,自立于当代世界艺术之林。关于这一点,笔者已有文章论述,学术界也有不少精辟之见,似乎可成定论。因此,在这里我不想再局限于抽象必要性的理论思辩,而是求诸“实证”,让“历史”来参与讨论。这就是从“两化”的视点去考察现代文学、艺术发展史,论证民族化现代化相提并举的现实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世界化、民族化、本土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活的灵魂——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生动体现,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实现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正确处理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具体运用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要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的关系,以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对此,  相似文献   

15.
抗战初期茅盾的政治观、美学观发生了许多重要变化。这从他对抗战形势、进程与前景的思考,对文艺取向的指引,对作家的世界观与创作倾向,文学的普及与提高,文学的中国化、民族化、大众化,文学的继承借鉴与创新,“五四”以来到抗战初中期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规律、经验教训的总结等重大问题的论述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来。本文对此作了概括与论述;并阐明了其历史的现实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6.
自上世纪之交开始的中国文化大转型,导致了中国文学在20世纪发生迅速而复杂的变迁。百年之中,中国文学始终与中国文化现代性方向一致,在西方化与“化西方”的左冲右突中向前发展。面对新世纪,顺应文化转型的趋势,积极参与全球对话,消除西方化与民族化的对立,乃是中国文学的出路所在。  相似文献   

17.
本文考察和分析了顾炎武的性情论,指出它把“性无不善”和“有私常情”内在地统一起来,其实质在于论证“私心(情)”为善。继而,作者又结合顾氏的义利观进一步考察了其公私观,认为顾氏的公私观可被概括为“公寓于私”;顾炎武对于“先公后私”与“先私后公”之相互关...  相似文献   

18.
对族氏符号和短铭的理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不同意把青铜器铭文看成全是祭祀祷告文,不同意把“族徽”看作是祭名。作者认为族氏符号的性质内涵是比较复杂的:有氏族图腾意义;有象形化美术化的表族氏的文字;有通用文宇;还有一些是抽象的氏族或家族的标记,它不属于文字。针对一些学者把牛头形、老虎形图案当作象形文字的现象,作者从理论上论证了文字符号与标记符号的区别,并以在客家民俗和家庭用具中看到的标记,论证了对族氏符号性质的判断。文章最后对商、周青铜器中不同类型的短铭,提出自己的看法,包括不同意把△(图二)当作文字释为“举”。  相似文献   

19.
在李觏的完整思想体系中,包括丰富而深刻的德治内容。一是强调安民“必先于教化”;二是重视德教的物质基础;三是突出“礼”的核心地位。据此可知,他所说的“礼”,具有德治与法治双重功能,其本旨在于借古喻今,寻求革除弊政之道,这不仅在当时难能可贵,而且对于我们今天贯彻把德治与法治结合起来的治国方略,有不可忽略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寻根文学的民族化追求是新时期文学民族化意识高涨的结果和表现。内容、形式上多方面的民族化努力体现了民族化追求的成就,但其意义上的虚空和内容上的故事化、传奇化的走向,使寻根文学民族化追求走向了片面和形式。寻根文学对民族文化的“根”的夸张、放大式的集中写照,在充分展示民族化的同时,也导致了“后殖民主义文化景观”的出现,最终使得80年代中期中国作家的民族化追求走向了瓦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