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的康妮是资本主义文明束缚下追求真正爱情的英国贵族少妇,《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是封建伦理道德桎梏下有着变态情欲的中国下层社会妇女,她们是个性迥异的两位女性形象。不同的社会地位、生活环境与时代背景造就不同的性格,她们同是在痛苦的婚姻下苦苦挣扎,在欲望的压抑中饱受煎熬,虽然都在绝望中反抗,却谁也逃不出悲剧的结局。两位作家通过他们塑造的两位女性形象凸显了女性悲剧命运的深层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根据米歇尔·福柯的权利理论,本文围绕华裔女作家水仙花的《春香夫人》中的女性主体化过程,探讨在福柯的全景敞式理论视域下的华裔女性的身份建构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区分、规训、主体化。通过从《春香夫人》中选取三个极具代表性的女性人物宝琳、宝珠和春香夫人进行解构,可以得出结论,在美的女性华裔由于身份的特殊性,都摆脱不了被规训与反规训的命运,最后在妥协中主体化。  相似文献   

3.
作为斯陀夫人《汤姆叔叔的小屋》这部小说中的两个重要的女性形象,伊丽莎和凯西在小说中的悲剧命运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同时,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反抗精神以及她们最终的大团圆结局也是对于受压迫的奴隶们的一种很好的鼓励。本文分别从伊丽莎和凯西的悲剧命运着手,分析了她们对此做出的反抗。事实证明,她们最后的团聚是她们反抗精神的最好的回报。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张爱玲的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王娇蕊与《红楼梦》中尤三姐情感历程的比较分析,试图探讨张爱玲和曹雪芹对女性命运描述的异同。作品中,他们都揭示了女性在生存问题上对男性的依附性,都表现了女性对爱情的大胆追求。不同的是张爱玲从对女性主体的关照出发,着眼于女性自身的性格悲剧和命运悲剧,面对情感的坎坷,悲伤过后她们仍能坦然处之;而曹雪芹把造成女性命运的悲剧归因于封建制度,她们一旦失身,留给她们的只能是人格被彻底毁灭的绝望。  相似文献   

5.
亨利·詹姆斯早期短篇小说《德莫福夫人》反映了作者对女性的关注,表现了对意识中心叙事手法的实验性运用,该作品中女主人公的故事是在他人的“凝视”下展开的。运用米歇尔·福柯的凝视理论,从空间结构、全景敞视和医学凝视等角度解读《德莫福夫人》中女性作为附属品被父权社会物化的地位。詹姆斯在该小说中描写了不甘于被男性操控、争取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德莫福夫人的女性形象,体现了詹姆斯对女性地位的人文关怀以及对父权社会的批判。  相似文献   

6.
两个在梦中跋涉的不幸女人──浅论爱玛和潘金莲的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爱玛是《包法利夫人》中的女主人公,潘金莲是《水浒》中的一个女性,两者所处时代、国度、以及身份、地位皆不同,但他们有着共同的理想和对爱的挚着追求,但她们的愿望却变成了可卑的梦幻。  相似文献   

7.
铁凝的作品《玫瑰门》和张宇的作品《疼痛与抚摸》都是研究女性悲剧命运的优秀作品,《白鹿原》中的人物形象也一直受到高度评价。文章试图通过三部作品的女主人翁司绮纹、水秀和田小娥的形象全面揭示女性命运中的文化悲剧。  相似文献   

8.
作为文学大师,鲁迅与福克纳以犀利的批判性眼光,对故乡大地一贯被视作弱势群体的女性形象,进行了饱满而鲜活的塑造与再现.他们的作品不但丰富了文学人物画廊中的女性形象,而且引发出关于社会与人关系的思考与探讨.主要就他们创作的短篇小说《祝福》与《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的女性形象--祥林嫂与爱米丽,从文学审美角度比较两位女性悲剧性命运,探讨她们存在的文学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9.
刘高兴与赫斯特伍德分别代表了《高兴》与《嘉莉妹妹》两部中外作品中的“失败者”艺术形象.尽管他们在社会地位、文化教养等方面几乎没有任何表征上的类似,然而,他们的悲剧性命运模式却有着类似的诱因与发展逻辑,显示了性格与智慧对人物命运轨迹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美国小说《时时刻刻》与英国小说《达洛维夫人》)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除了《时时刻刻》所描写的三位女主人公是《达洛维夫人》的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以外,还有一条主线把两本书连在一起——书中主要人物都与‘轻生’有缘。这部作品表现出来的看似轻而易举的"轻生"现象呈献出许许多多不同的方面。他们轻生并非他们不热爱生活,而有诸多社会环境原因,女性处境问题以及生存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1.
《达洛维夫人》是弗吉尼亚.伍尔夫实验各种独特的写作技巧的首次成功尝试。尽管小说人物貌似不相干,结构松散,但是克拉丽莎与塞普蒂莫斯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的语言,他们各自的内心独白如同相互在镜中的影像。通过反衬与对照,他们对于生死的律动的意识之流穿越了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使得他们从某些方面相互牵连,无法分割,从而证明他们事实上是一体的。  相似文献   

12.
《达洛维夫人》是弗吉尼亚·伍尔夫最有影响力的一部小说。文章开头第三段的两个感叹句"What a lark!What a plunge!"表达了作者和主人公对生命和现实的深入思考。lark象征着幸福和达洛维夫人的内心世界,plunge则象征着现实的生活和她平淡婚姻的痛苦。  相似文献   

13.
克拉丽莎.达洛卫是现代主义文学大师弗吉尼亚.伍尔夫代表作《达洛卫夫人》中的女主人公。虽为上流社会一名普通的中年妇女,却体现了伍尔夫关于人的现代主义创作理念。小说中她为生活而生活,和现实认同,小心地平衡着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在本我、自我和超我人格上的冲突,从而极大地丰富了作者所提出的"双性同体"诗学内涵。  相似文献   

14.
<达洛维夫人>是20世纪欧美意识流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详尽地记叙了女主人公克拉莉莎·迭洛雏生活中典型的一天,从早上穿行于伦敦街道去为晚上将要举行的晚会买花开始一直到晚会接近尾声为止.在这一行程中达洛维夫人遇到了休·惠特布雷德,两人进行了交谈.这一段看似简单、随意的对话却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政治权力内涵,即在一战后英国父权制社会体制下男性权威对女性的压迫及女性的反抗.本文将对两人之间对话的文体学特征进行分析,揭示文本的叙述形式中隐藏的意识形态内涵.  相似文献   

15.
立足于福柯的权力学说与话语理论,探索《达洛维夫人》中纵横交错的规训权力体系。通过研究帝国权力对公民的规训、父权话语对女性的规训以及社会“理性”对“疯癫”的规训,剖析个体在无处不在的规训权力下所采取的防御策略及其可行性,旨在揭示社会主体在现代权力网的监视下进退维谷的精神困境。  相似文献   

16.
困惑着人类的生死之谜是文学中的永恒主题之一。关注死亡就是为了更好地关注生存。《达洛维夫人》中通过人物对“生”与“死”瞬间的顿悟,诠释了生命的意义。作者对人类生存与死亡的关注、思考和剖析独具特色、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17.
《达洛维太太》是一部充满实验精神的小说,充分展示了伍尔夫新颖独特的现代主义技巧。在创作中,伍尔夫大量借鉴了文学以外的艺术技巧,创造性地运用了音乐、电影、绘画等艺术表现手法构建小说结构、展现人物真实的心灵世界、揭示时代的本质特征,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小说审美表现的艺术空间。  相似文献   

18.
弗吉尼亚·伍尔夫勇于创新,但是如果脱离女性文学传统的框架,她的实验性写作技巧就容易被误解甚至曲解。《达洛卫夫人》用时间与地点编织出一个双层的叙事结构之网,在此网络中的女主人公性格多变,情绪各异,看似简单的一天内发生的故事从而变得错综复杂。双层叙事结构使叙事从可感知的时间与空间延伸到难以捉摸的女性内心世界,挖掘出隐藏的女性身份。它是对传统的线性叙事的颠覆。  相似文献   

19.
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在她的小说《达洛卫夫人》中以意识流的形式和非理性主义思想观点深刻批判了统治社会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揭露了理性下的残酷现实。面对扭曲的灵魂,为了创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温情的精神境界,她表现出强烈的抗争。文章将从伍尔芙的创作背景和动机入手,分析她是如何通过小说人物进行“非理性”精神抗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