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崭新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马克思主义从人类改造世界的实际活动出发,认为文明是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是人类改造世界的成果。毛泽东指出:“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社会。人类改造自然界、改造社会和改造主观世界的成果就是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探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律,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没的指导方针,开展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  相似文献   

2.
政治文明作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重要标志。社会进步总体表现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个方面的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基本的内容就是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民主政治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一是权力制约,二是还政于民。民主政治发展的关键在于制度建设,而制度建设的关键在于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3.
文明是个历史范畴,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文明的理解不尽相同。概括说来,文明是人类社会的进步程度和发展状态,是人类在劳动实践中所创造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中改造客观世界的成果是物质文明,改造主观世界的成果就是精神文明。今天,我们要建设的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它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广大劳动人民享用的新型的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表现。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坚定不移地加强社会主  相似文献   

4.
社会文明既包括物质文明也包括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两种相互联系的伟大成果 ,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两个密切的组成部分。缺少任何一个方面 ,社会就是畸形的 ,不可能健康地向前发展。这是一般而论。特殊地说 ,我们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相辅相成的事业。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的 :“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 ,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 ,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5.
文明,从广义讲,包括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的各种成果和财富的总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从总体上讲,是经济、政治、文化形态的有机结合、互相作用的统一体.与之相适应,人类文明也是一个有机系统,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个方面.在政治领域中创造的财富,主要表现为社会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进步即政治文明.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这是党的代表大会的报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任务.这与党的基本路线中规定的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致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创新.  相似文献   

6.
制度文明不仅可以作为独立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第三种文明形态而存在,而且应该作为一种亟待建设的文明形态大力提倡.本文对社会主义制度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价值取向、主要特点和关键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思考和阐述,以期引起领导者和全社会的重视,从而达到强化制度文明建设之目的,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7.
精神文明建设,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为此,必须处理好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辩证关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是两个文明之间辩证关系的集中表现;要处理好精神文明建设中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的辩证关系.逐步建立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  相似文献   

8.
《决议》指出:“社会主义必须有高度的精神文明。” 文明原来是与野蛮相对而言的,系指人类社会的一种进步状态,包括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其中,物质文明是基础,精神文明是这种基础的反映并为其服务。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作为资本主义腐朽精神文明的对立物产出来的。空想社会主义可以说是它的萌芽。总的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无产阶级争  相似文献   

9.
制度文明论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社会文明的基本结构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三者的有机统一。制度文明是人们处理社会关系实践的积极成果的总和 ,它具有不同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基本特征和功能。确立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三位一体的文明结构理论 ,加强制度文明建设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程度的标志,也是贯穿于人类社会始终的普遍现象,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因此,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条件下,更要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这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大事。本文着重从哲学角度论述两个文明建设的实践基础及其辩证统一关系,从而阐明加强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及其艰巨复杂性。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制度进步性和优越性的重要表现。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条件,精神文明则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关系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大事,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12.
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同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规律;社会主义存在的价值不但在于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而且在于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宪政文明,是建设政治文明的必由路径。  相似文献   

13.
构成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面建设纲领的,就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统一,也就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政治、思想、文化建设的统一。虽然,社会的发展和更新,最终都将表现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进化和改造,但是,除了以共产主义作为社会前景的社会主义社会,任何其它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并不是都  相似文献   

14.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要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密切结合起来。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 ,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制度保障、精神动力和环境条件 ,人的全面发展也有利于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和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思想,是对邓小平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强调政治文明是社会的三大文明之一,而社会发展进步又必须通过政治、经济、精神文明的协同推动;明确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三大支柱;揭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应遵循的积极稳妥、逐步推进,既立足国情,又积极参考借鉴国外政治文明建设经验的原则,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与程序化。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社会发展是社会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三大层面的协调发展,三大层面的建设有不同特点,对社会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精神文明是制度建设的文化含量,精神文明是人的发展的本质内容。因此,精神文明建设在社会发展中处于重要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互为条件 ,相辅相成。社会进步的标志是社会文明的发展 ,社会文明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大部分 ,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得到了高度发展的社会形态中 ,作为创造“两个文明”的主体的“人”才能得到彻底解放和全面发展。中共三代领导集体为这一崇高理想的实现 ,进行了艰苦卓绝的理论与实践的创新  相似文献   

18.
人类社会的进步,既是从初级文明走向高级文明的过程,又是从片面发展走向全面发展的过程。作为人类创造的一切进步成果,文明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重要体现,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光辉结晶。文明同任何事物一样,都具有自己的特征。文明的特征表现在许多方面,其中主要有文明内容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文明类型的多样性与互补性、文明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文明价值的平等性与共享性、文明关系的开放性与包容性等特征。为了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全面进步,认清文明的本质及其基本特征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理想目标 ,也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 ,包括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高度发达的政治文明 ,归根到底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就是要建设“三大文明” ,推进社会全面进步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本文论证了人的全面发展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联系 ,并就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政治文明的基本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的根本政治制度的进步状态,二是根本制度所要求的政治活动或行为的程序化、科学化与高效率;政治文明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中表现,也是精神文明的物化状态。政治文明的作用虽然十分强烈和明显,但从整个社会发展的长期过程来看,在三个文明中它的位次属于第三位。政治文明的主要特点是阶级性、规则性和强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