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4 毫秒
1.
博喻是一种富有表现力的比喻《秦牧选集》有一篇题为《譬喻之花》的文章,把譬喻的作用描绘得淋漓尽致:“美妙的譬喻简直是一朵朵色彩瑰丽的花,照耀着文学。它又象是童话中的魔棒,碰到那儿,那儿就产生奇特的变化。它也象是一种什么化学药剂,把它投进浊水里面,顷刻之间,一切杂质都沉淀了,水也澄清了”。作者连用三个喻体来说明本体譬喻,像这样用两个以上喻体来说明本体的表现方法,就是博喻。我国早期修辞章句之一的《文则》  相似文献   

2.
比喻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修辞方式,它象一朵浓郁的香花在艺苑的沃土中争芳斗艳。在浩瀚的文学著作的海洋里,比喻手法,俯拾即是。比喻犹如一架变幻莫测的万花筒,不时地变幻出五彩缤纷的奇景,赋予人们一种美的享受。 比喻被人誉为“语言艺术中的艺术”,秦牧同志在《譬喻之花》一文中说“它(指比喻)象是童话中的魔棒,碰到那儿,那儿就产生奇特的变化。”这是就一般比喻而言。如果把我们的视野再扩展一下,比喻的种种变化,纷呈眼底,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给,心旷神怡。  相似文献   

3.
多用譬喻形成博喻,是《荀子》文章构成的一大特色。其博喻有描绘性与说理性两种类型。描绘性博喻指用多个喻体来凸显本体事物的某一特征,重在对本体的描述说明。说理性博喻是指博喻的各个喻体本身就是一种事理甚或是一个带有故事性的事态变化,本体是要证明的观点或者是由喻体推出的结论。因此,博喻在《荀子》中不只是修辞手段,而且具备说理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苏轼诗歌以长于比喻见称,其雄放豪纵又俊逸秀丽的诗风,往往因妙用博喻而倍增光彩。博喻最早见于《礼记》第十八《学记》:“不学博依,不能安诗”。“博依”也就是“博喻”,《学记》强调了它作为诗歌的一种艺术表现方法的重要。今人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苏轼诗前言》中生动地阐述博喻是:“一连串把五花八门的形象来  相似文献   

5.
比喻和比拟常常连用,通常是比喻在前,比拟在后,如:“我的意识忽然化作一缕轻云,飞出窗外;飘得老远老远……”(蒋子龙《收审记》,《花城》1986年5期)“意识化作轻云”是暗喻,而后面的“飞”“飘”则是把抽象的“意识”当作能飞能飘的具体事物来写,运用的是比拟中的拟物手法。例中比喻的管界只到“轻云”处为止,这一部分完全可以独立出来;自“飞出”以后当属比拟的范围,因此这类修辞现象是比喻和比拟两类辞格的连用。为了讨论的方便,下面我们将这类修辞现象简称为喻拟连用,并将其中比喻本体记为A,喻  相似文献   

6.
博喻,又叫铺陈式比喻,也就是用多种多样的事物来比喻一样事物的一个方面,使这方面的特点更加突出;或用多种比喻来比喻一个事物的各个方面的特点,以显示事物的丰富多采。运用博喻,可以使思想表达更透彻,感情表达更充分。从本质上说,是艺术的强调,是为了强化艺术形象。精妙的博喻,有一种奇特的效果,它可以使事物突然清晰,使形象放射出奇异的光辉,从而紧紧抓住读者的心灵,给人以美的享受。正因为这样,作品中无论是写景,抒情,状物,说理,都广泛地运用着博喻,真是珠玉璀灿,琳琅满目。  相似文献   

7.
刘勰《文心雕龙·诸子》中称"韩非著博喻之富",是针对韩非本人还是《韩非子》一书,并无争辩意义。观近代学者著作,注释多认为"博喻"乃是论韩非之寓言及比喻的运用。而将"博喻""内涵的重点着眼在"博",对认识和把握刘勰的本意则更贴切,更直观并易理解。  相似文献   

8.
时代在变革,语言也在变革,新词新语新用法不断出现,使得编城现代汉语新词典的工作应接不暇.值得注意的是,新造词语中发展最旺盛的一类是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段构造的,我们称这类词语为“比喻式词语”,它包括“比喻式会成同”和“比喻式短语”.一、对比喻式词语的研究现状及其意义比喻的修辞方法之受到重视,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吃巧而理至”.尤其对于为师者,善用比喻会使你的讲解更加生动具体、形象感人、透明清澈、通俗易懂。《学记》中作了这样的强调:“能博喻然后能为师.”可见古人对比喻的重视.然…  相似文献   

9.
在修辞的百花园中,各式各样的鲜花争妍斗艳,绚丽多姿。比喻这座小花台上也是万紫千红,鲜艳夺目。什么明喻、暗喻、借喻、引喻、对喻、博喻、妙喻、逆喻、曲喻、详喻、虚喻等等,数以十计。这些修辞方式,早已为人们所注意,并多有论述。但是“A象B,B象C”及“A象B,B象A”这种综合性的修辞方式,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注意。  相似文献   

10.
喻苑巨擘──浅论钱钟书在比喻理论上的杰出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七个方面论述了钱钟书先生在比喻理论上的杰出贡献:一、运用比喻的总原则;二、比喻的两大分野;三、比喻的逻辑基础;四、比喻结构中的“边”与“柄”;五、喻体取材的规律;六、比喻鉴赏的两种价值:七、博喻和曲喻。  相似文献   

11.
论荷马史诗比喻的艺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巧比妙喻,是荷马史诗语言风格的一大特点。比喻,即俗语所说的“打比方”,就是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点,以此物喻彼物或以彼物比此物。作为一种文学修辞手法,它在刻划人物、描绘事件、说明道理、渲染气氛等方面具有无可置疑的重要作用,是文学创作、特  相似文献   

12.
汉藏两种语言中的比喻是源远流长、运用广泛、形式多样的传统修辞手法之一。 汉语辞学界认为,比喻最早见于《论语》和《诗经》,且多半是用物比喻,主要用来描绘形象,或用具体的物来喻抽象的事理。如《论语·为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这里先指出了本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一做人的哲理,然后用客观存在的事物“大车无辊,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作比喻,来说明其中的道  相似文献   

13.
隐喻新论     
1 近年来,随着文学观念的变迁,隐喻这种古老的修辞手段,正从受人冷落的境遇里挣脱出来,重新显示出生命的威力。汉语修辞学界通常将隐喻归为比喻的一小类。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以下称《发凡》)中.依据构成方式把比喻分成“正文”(本体),“譬喻语词”(喻词)和“譬喻”(喻体)三个部分,由三者的隐现变化,归纳为明喻,隐喻,借喻三种类型。然而,这种从构成方式着眼的划分,在比喻的内部以及与外部的相互关系上.往往容易自乱其例。如《发凡》把“人多主意好,柴多火焰高”“兵无党势,水无常形”归为明喻,把“旧恨春江流不  相似文献   

14.
苏轼是一代文宗,才华横溢,对各种文学技巧运用纯熟.比喻是苏轼作品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本文认为,苏轼作品中的比喻手法有三大特点:擅长以人喻物;善用博喻;比喻中蕴含哲理.  相似文献   

15.
一 比喻这一修辞手法,古往今来,人们在说话、创作、写文章时经常运用。然而,什么叫比喻,至今还不能说已有一致的看法。 陈望道先生所著的《修辞学发凡》中说,“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说话和写文章时就用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的,名叫譬喻。现在一般称为比喻。”《辞海》(修订稿)沿用了陈的定义。 我认为,鉴于“比拟”一词已专用作另一辞格的名称,如再用来解释比喻,不免混淆不清。可能正由于此,现在很多论著已不再用。 建国以来不少论著则因袭张瑰一先生在《修辞概要》中的提法,认为比喻就是打比方。倪宝元先生在《修辞》中还补充说是  相似文献   

16.
“恶之花”本系法国早期著名浪漫主义诗人波德奈尔(1821--1867)诗集的题名,它是一部描写资本主义社会丑恶罪行和世纪病态的作品,“花”的含义不用说,是指艺术的花朵而言,这里用“恶之花”只是借来比喻人物形象的美与恶的。“花”,同“华”,可喻女子之美丽,人中之豪杰,把王熙凤、吕蓓卡比作花,并不过  相似文献   

17.
《比喻及其分类问题研究》一文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回顾古代比喻研究所涉及的领域;二是对现代关于比喻分类研究问题的主要成果进行介绍,简评;三是就比喻分类研究问题展开讨论,其中提出了比喻的单位问题、分类的标准问题。在讨论中,引入了“群喻”的概念,并对比喻的下位类进行了四次划分,从而将32个比喻下位类简化为16个。  相似文献   

18.
<正> 《百喻经》是一部佛学著作,全称《百句譬喻经》,古印度僧伽斯那从《修多罗藏》十二部经中摘录譬喻事类辑集而成.南朝萧齐永明年间,由懂得汉文的印度法师求那毗地译成汉文,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八十余年.《百喻经》用寓言故事来宣扬佛法教义,寓意深刻,趣味隽永,语言通俗而生动,不但具有丰富的文学价值,同时,对我们研究南北朝时期的汉语,也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历来为语言学界所重视.  相似文献   

19.
比喻摭谈     
比喻中的本体和喻体是两个不同类的事物,它们能够连在一起构成比喻,根本原因在于两者之间具有"一点相似",这个相似之点包括"形似"和"神似"两方面。比喻除了常见的明喻、暗喻和借喻外,还有"博喻"、"互喻"、"喻之多边"等多种形式。  相似文献   

20.
再论钱钟书比喻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再论钱钟书比喻的特点田建民一西方人崇奉《荷马史诗》和莎士比亚作品中的用喻,所以修辞学中专门认有“荷马史诗式的比喻”、“莎士比亚式的比喻”的提法。钱钟书先生的比喻比之二者毫不逊色,所以我们中国修辞界应该骄傲地明确提出“钱钟书式的比喻”这一概念。钱钟书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