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论南丰傩舞音乐形式的传承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南丰傩舞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作为傩文化载体之一的傩舞音乐,其音乐形态在传承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并且发展成具有鲜明地方风格和传统音乐的独特神韵。文章从传统南丰傩舞音乐形式、种类的研究入手,对傩舞音乐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挖掘,为研究、保护和弘扬傩文化艺术提供傩舞音乐学术参考。  相似文献   

2.
江西南丰傩舞渊源流长,历史悠久,遗存了大量的远古文化信息,是多元宗教、祭礼仪式、民俗、音乐、舞蹈及面具艺术的复合文化体。其傩舞表演既保留了古代傩舞的特征韵味,又融合了近代民舞的娱乐形式;其傩乐既传承了古傩礼俗精华,又随着时代变化有所创新和发展。在社会不断进步的今天,既要正确地认识它,更要积极地传承、保护它。  相似文献   

3.
傩舞作为我国民间舞蹈之一,起源于上古氏族的图腾信仰与外在展示,作为一种原始文化信仰的传承,广泛流传在我国的江西等地.傩舞在动作结构与音乐使用方面,与健美操等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因此,将傩舞改编成傩操形成区域性地方课程,对于传承傩舞文化、传承民族文化传统、促进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目标的达成等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非物质文化保护对于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它们是尊重历史的现代性表达,是产生历史共鸣的源头所在。通过阐述甘肃永昌节子舞的历史演变和存在现状,运用文化传承的视野对永昌县节子舞的发展对策进行研究,以促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傩舞具有娱乐性、游戏性、健身性、武文化特色以及典型动力特点等体育文化属性。南丰傩舞没有任何唱词,整个表演过程完全靠肢体语言表达寓意。傩舞和中华武术的拳术的特征和动作结构进行比较,它们有许多相同特性,因此将传统民间艺术傩舞改编成系列傩拳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傩舞具有游戏性、健身性、武文化特色以及典型动力特点等体育文化属性。南丰傩舞没有任何唱词,自始至终完全靠肢体语言表达寓意。就傩舞和健美操的特征和动作结构进行比较,不难发现,两者具有十分相近似的属性。把传统民间艺术傩舞改编成具有现代气息而又具有传统文化韵味的系列傩操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宁化夏坊"游傩"是古代傩文化的一种遗存,是珍贵的原生态文化,也是福建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夏坊"游傩"无论傩神、面具、法器、道具、仪式还是禳神,处处显示出它的古朴神奇,其文化内涵的魅力体现在傩神崇拜与祖先崇拜相结合,傩祭与庙会相结合,原始宗教与民俗节庆相结合,娱神与娱人相结合.作为一项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宁化夏坊"游傩"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延续和流传后世的关键,传承性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特征之一。重庆市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区是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渝东南地区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予以整体性保护的文化生态区。在建设渝东南文化生态区初期,重庆市政府实施了一系列保护措施,丰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模式,在传统传承模式“家族传承模式”和“师徒传承模式”下又衍生出“群体性传承”“教育性传承”“生产线传承”三种传承模式。本文通过调查渝东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的现状,对五种传承模式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性传承和在生产线模式传承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潜力做了深入分析,总结出在渝东南文化生态区建设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多采用混合、多元传承模式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恩施傩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土家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傩文化的深度分析与阐释,有利于深化对傩文件价值的认识,有利于加强对土家族文化心理的认识。面对傩文化日渐萎缩消亡的现象,必须加大保护与传承的力度。  相似文献   

10.
群众文化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逐渐完善,群众文化在公共服务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逐渐向群众文化需求靠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及利用需要以群众文化活动作为主要载体进行,由政府、社会组织、居民作为保护传承及利用主体而形成三维构架体系。本文对重庆市九龙坡区各乡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措施进行探讨,详细梳理了群众文化服务中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的方式,以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湘西傩堂戏源于中原汉族的傩堂戏,曾经历了傩祭傩仪傩舞傩戏的演变历程。流入湘西后,受到当地土家族、苗族民间习俗和民族艺术的熏陶及影响,在传承的过程中产生流变并打上“湘西”的烙印,其民俗性、宗教性独具特色,是湘西旅游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正被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12.
傩舞是传统的民间宗教祭祀舞,积沉着深邃的历史丈化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傩舞的宗教色彩不断淡化,由古代的专门祭祀逐渐演变成既娱神又娱人,有的地方还衍变成娱人为主、娱神为辅的民间艺术。傩舞中具有强烈的祭祀宗教成份,倘若抽去这些成份因子,展现出来的是完全具有娱乐游戏功能的傩舞。文章纵观游戏论的各种观点,阐述了游戏的本义与傩舞的精神实质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一致的,并通过对傩舞的特征、傩戏的演变以及傩戏时所营造的场面、气氛的分析,得出傩之游戏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翻山铰子"是继承了巴人音乐文化特色的民间乐舞,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文章结合笔者亲身情感体验,从文化渊源、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等方面对"翻山铰子"进行论述,并对"翻山铰子"的基本特点予以简要论述。为弘扬处于濒危局面的古老艺术略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4.
湖南地花鼓是湖南各个时期社会现实生活的形象再现,是湖南民间歌舞形式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不受地区语言的限制,通过表演可达到沟通情感,展示时代精神风貌,孕育新的创造精神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湘西地区苗族“跳香舞”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湘西地区苗族人的“跳香舞”是人们为了欢庆丰收、预祝来年风调雨顺的一种风俗性舞蹈,它在表演呈式、音乐、艺术特征等方面有着自己的固定模式,是在湘西独特的人文环境与朴素民风中熏陶而成的一种艺术形式。笔者试求对“跳香舞”的内容与形式、音乐与表演、产生与发展、艺术特征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风水理论在郑韩故城的军事防御中得到了充分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蕴含聚气与辟邪理论的城址设计;可以对敌人产生精神震慑的庙宇建筑;为了求得自然神和祖先神的庇佑而进行的社稷祭祀。这些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城内居民的安全感。  相似文献   

17.
彝族“打歌”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打歌”史称“踏歌”,是一种自娱性的民间歌舞。彝族“打歌”历史悠久、曲调优美、歌词内容丰富、舞姿活泼多变,并在国内外享有盛名,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在当前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进程中,通过各种途径积极保护彝族“打歌”这一传统文艺形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论长阳土家族跳丧舞的文化构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精神旨归和表演形式两个层面分析了土家族跳丧舞的文化构成。指出跳表舞的本质是一种巫术,其文化构成是一种流动的构成,是随着土家人的生命理想和文化价值观的演变而动态展开的。  相似文献   

19.
石崇拜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遍布于古蜀社会文化生活领域。以传世文献为基础,结合出土文献与民俗材料进行综合比较考察,发现这种泛崇拜现象的背后潜藏着深层的文化蕴涵,即蜀民思想中有着共同认知:石具有生殖繁衍、驱邪祈福等实际功能,于部族之生存发展有重要作用,更是亡魂必定的回归之所。因此,蜀民便对石进行虔诚膜拜,以期获得于已有利之效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