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8 毫秒
1.
李达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先驱者之一,并终身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宣传工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一贡献,集中表现为:在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参与和领导党的早期宣传教育工作,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后来身处党外,仍然译撰并出版了大量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系统研究和介绍马克思主义;新中国成立后,创造性地解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推动毛泽东思想大众化,等等。考察不同时期李达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面的主要贡献及其特点,可以从中得出若干启示,对于我们今天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贡献具有典型性。民主革命时期,在创立和宣传毛泽东思想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改革开放新时期,在继承捍卫毛泽东思想、创立邓小平理论和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邓小平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贡献,对于全面把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可分为两个历史时期:从新中国成立至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和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现在。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表明: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当代化与民族化的有机统一;必须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力量。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使中国找到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也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提供了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中国共产党建党丸十多年以来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史进程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建国前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建国初期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改革开放以来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过对这三个时期马克恩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考察,得出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五个基本经验,即:观照中国国情、推进理论创新、关注百姓民生、彰显中国特色、注重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5.
探讨在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过程中,毛泽东、邓小平的语言艺术的共性:使马克思主义变得通俗易懂;言简意赅、具有战斗性;毛泽东、江泽民的语言艺术共性:运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三代领导人语言艺术的共性:运用人民群众的语言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讨论三代领导人语言艺术共性给我们的思考:加强学风建设和文风建设。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崭新命题,十七届四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性任务。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贫困地区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薄弱环节。本文以贫困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三个基本问题:即贫困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现实困境及其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7.
在中共领导人中,毛泽东堪称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第一人。其具体路径为:一是十分注重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找到了一条通向胜利的“中国道路”;二是强调批判地继承中国优秀文化遗产,努力谋求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这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一环;三是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相统一的高度,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具体化为一系列工作方法、领导方法和思想方法,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作出的创造性贡献。这些对新形势下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8.
辛岩 《中华魂》2008,(12):31-32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近三十年间.即从1949年到1976年时期,毛泽东始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人。他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着推进这个宏伟的事业,坚持不懈地进行了长期的、艰苦的奋斗。胡锦涛同志在2006年6月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领导中国人民干了三件大事,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中提出了新的问题,其中有三个问题是关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方向和方法的原则性问题:一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性问题;二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问题;三是中国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贡献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与历史研究》一书以这三个问题为基点,从理论、历史和现实的有机结合点上做出了自己的解答,全面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整体风貌,真实切中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问题本身。  相似文献   

10.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主要表现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国化的探索紧密结合;对大众分层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保证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性;坚持走群众路线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贯彻始终的原则;关心大众利益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赢得了最广泛的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成立80多年、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惟一正确的指导思想。认真回顾中国是如何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指导下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进程,深入总结其中的理论和经验,对于我国今后继续稳妥、正确地处理并解决民族问题无疑有着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六中全会,以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完成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而载入中国共产党的史册。会议科学认识和总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32年的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科学评价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理论的发展准备了条件。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内容和起草过程中所体现的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发展生产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面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我们不断深化认识党的历史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实践初心具有内在逻辑。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孕育、提出的阶段,她以挽救民族危亡为逻辑起点,以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为根本动力,以解放劳苦大众为价值取向。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建立新中国,是中国共产党人保持初心的阶段,她以初心指引国家前途思考,以初心指引民主制度设计,以初心指引建国框架构想。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八大,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的阶段,她直面与初心相背离的现实问题,探寻与初心相符合的发展路径,确立与初心相一致的价值取向。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开启实现初心的新征程,她为初心注入新的时代内涵,为实现初心作出战略安排,在推进“四个伟大”实践中实现初心。  相似文献   

14.
政党价值观是该政党施政原则和理念的核心。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的是“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建国以来,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发扬“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但是由于缺少生产力和制度方面的支持,动机合理性难以得到贯彻。邓小平则在工具合法性的层面上使之得以落实。以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则明确提出“以人为本”,并在各领域加以贯彻。这些都不断体现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15.
从新中国成立到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中共的三代领导集体立足于国情,调查研究,结合实际,总结经验,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一脉相承的科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前进。  相似文献   

16.
在20世纪中国戏剧史上,党领导下兴起的"红色戏剧"是一个重要的戏剧现象.它经历了苏区红色戏剧、抗日战争时期红色戏剧和新中国红色戏剧三个阶段,对我国戏剧艺术发展、对革命斗争乃至对党内政治斗争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建国初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面临着内外部条件不足及高校师生认识不足等的困难形势。党中央和政府紧密结合社会对人才政治素质的要求变化进行课程建设,针对学生年级、层次和专业特点开展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其演进变化的建设过程对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过程,就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毛泽东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他倡导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并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指导思想、目的意义和方法途径等问题进行探索,以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实践。  相似文献   

19.
建国初期(1949. 10—1956. 12),是中国共产党技术观确立与发展的时期。在对技术的社会功能和作用的认识上、技术与人才的关系上、技术与政治的关系上、技术与科学的关系上、对新兴技术的认识和理解上,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论断和观点,并形成了若干历史特征。这些特征是社会主义类型的技术观、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集体智慧的产物、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色彩、成为国家技术观的主导。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主题之一,中国共产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并以此为指导思想解决中国民生问题。民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关键,民生问题的解决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理论与中国社会实践相结合,明确了民生问题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价值目标,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对建设和指导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