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金斯柏格独特而全新的诗歌艺术是继承和发扬诗歌传统 ,借鉴和改造其他门类艺术成就的结果。其中法国印象派绘画大师塞尚的创作风格曾极大地影响并启发过金斯柏格的创作。经过数年的研究 ,金斯柏格终于成功地运用词语并列、意象的跳跃、荒诞的修饰等手法将塞尚的创作艺术移植到自己的诗歌创作中  相似文献   

2.
以李金发为代表的初期象征派诗人,是戴望舒时代的先行者,他们的象征主义诗艺引入和诗学探索,丰富了新诗的艺术表现和艺术品格,推进了现代新诗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现代诗学中的艺术化倾向,主要是指对新诗形式美的关注和强调。早期新诗人把“自然”作为最高诗艺准则并一味强调情感的自由自发抒写,由此造成的诗艺自由主义流弊严重影响新诗的发展。作为对自由主义诗学倾向的反拨和修正,要求新诗注重艺术特性的呼声从新诗创作初期就已存在。五四之后几年间,白话—自由诗的弊端越来越严重,这种呼声也就越来越强烈,终于酿成1926年的新格律诗运动。新格律化主张的形式标志着新诗艺术化观念的成熟。由于学术界对现代诗学中的“艺术化”倾向的历史背景及演进脉络缺乏深入的探讨,本文尝试对此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初步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新世纪十余年来,新诗遭遇了网络的狂欢,使得本已错综复杂的华文新诗的文体边界问题更加朴素迷离。尤其是微博、手机媒体等与新诗的融合,更显出了新诗文体建设的急迫性。但不管如何,艺术发展总是有一定的规律制约着,新诗诗体建设也一样不是一蹴而就的。本文认为,要解决好华文新诗的文体问题,应从诗艺和诗意两方面入手,在把握诗歌本质的同时,倡导诗体规范与实验创新相结合,创造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华文新诗诗体。  相似文献   

5.
现代格律诗与自由诗共同创造了百年现代汉诗的辉煌.现代格律诗诞生于草创期白话新诗过于散漫随意、放纵情感泛滥而彰显诗艺粗疏的20年代初期,它是自觉从诗的本体出发重新面对诗歌的形式和语言要求的现代性追求和诗艺提升的探索.其产生发展演变的漫长历程,伴随着几代诗人和诗论家的艰辛跋涉和拓殖,他们肩负着新诗艺术建设的责任,提出独到诗观并以卓有成效的艺术实践,使现代格律诗在今天获得广泛认同并在新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早期新诗观念中注重诗艺的表现和经验的表达,分别体现在闻一多、梁实秋和俞平伯、康白情身上,他们之间的分歧源于不同的诗歌观念系统,从诗艺和经验两个层面对他们展开探讨有益于理解早期新诗观念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7.
新诗大众化运动是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的重要流脉,历史上存在的对其全盘肯定或简单否定都带有情绪化色彩。冷静反思首先要区分“新诗大众化追求”和“新诗大众化运动”两个概念,五四平民文学理论与新诗大众化理论是完全不同的。新诗大众化运动酝酿于1920年代中期,经历了左联时期、抗战时期和解放区时期,三阶段呈现不同特点,存在着差异性,可找出其清晰的发展轨迹。三阶段又是前后相继联系的,存在着三条不断深化的线索和贯穿始终的精神品质。新诗大众化运动对于新诗发展有积极贡献,也有负面影响。虽然大众诗歌中多数诗歌存在着轻视艺术价值的弊病,但确实也有些作品富有特色。新诗大众化运动形成了面向现实的历史传统,开拓了自身发展的全新路向,纯诗运动和新诗大众化运动,分别承担了提高诗艺和社会历史的使命,各自发展途中形成了自身的诗学传统,并形成综合发展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8.
在早期新诗观念中,注重诗艺的表现和经验的表达分别体现在闻一多、梁实秋和俞平伯、康白情身上,他们之间的分歧源自于不同的诗歌观念系统,从诗艺和经验两个层面对他们展开探讨有益于理解早期新诗观念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中国新诗特征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世纪中国新诗的发展走过了一段艰难而曲折的路程."五四"白话新诗运动,力举用白话写新诗,改革诗歌体载,从"摹写自然"到"表现自我",中国诗歌开始走向现代化.20~30年代成功地对古今中外诗歌艺术进行整合,将中国传统诗歌的抒情艺术与西方象征主义的表现艺术相结合;之后又融艺术创新精神与历史使命于一炉,形成独具开放性品格的现实主义诗歌的格局;40年代又追求情性诗化和智性诗化,在现代化探索中实现新的超越.50~70年代,由于特定的历史背景,诗艺单调,诗歌的现代化进程停滞不前.80年代后进入大调整,大变革时期,复人性和自我,实现观念的一次更新,诗歌发展又重回正道,诗又回到诗本身.中国新诗的发展与时俱进,有待于我们去不断的开拓.  相似文献   

10.
试论贺拉斯《诗艺》的理论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拉斯上承希腊化时代的新诗学,适应了时代的需要,对罗马文艺进行了反思与总结,所著<诗艺>言简意丰,含义深邃,颇有哲理,在西方美学史上第一次建构起一个比较完整的诗学理论体系.其内容主要包括诗人修养论、创作原则论、创作过程论、艺术价值论和艺术批评论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正> 中国现代新诗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进行历史综合的过程。综合,这是构建中国新诗的唯一途径。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为中国新诗从其诞生之时起就面对和承受了众多的新东西和旧遗产,处于各种力量的碰撞冲击之中;西方文化与民族文化、现代意识与传统精神、诗的个性化特征与诗的普遍性规范、诗美诗艺的追求与诗的社会责任的承担……这就决定了中国新诗不可能把对任何单一的思想或艺术要素的孤立追求作为构建中国新诗的途径,而必须进行综合。这种综合,不是简单的新旧折中或中酉调和,而是在中外古今诗、歌的交汇相通点上,熔铸进时代精神、民族风韵与个性特征,以创造中国式的现代新诗。在中国新诗三十年发展中,思潮流派的每次更迭都具有综合的意义,同时又是为更高的综合进行积累和准备。九叶诗派崛  相似文献   

12.
徐玉诺是“五四”白话诗运动中的一位勇于探索的青年诗人,他以独特的音韵、神奇的想象、 直质的语言建构了白话新诗的另一道风景。将诗艺分析与当时的文学环境相结合,以有机探索徐玉诺诗歌艺术的主要特色。  相似文献   

13.
论中国现代格律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格律诗与自由诗共同创造了百年现代汉诗的辉煌。现代格律诗诞生于草创期白话新诗过于散漫随意、放纵情感泛滥而彰显诗艺粗疏的 2 0年代初期 ,它是自觉从诗的本体出发重新面对诗歌的形式和语言要求的现代性追求和诗艺提升的探索。其产生发展演变的漫长历程 ,伴随着几代诗人和诗论家的艰辛跋涉和拓殖 ,他们肩负着新诗艺术建设的责任 ,提出独到诗观并以卓有成效的艺术实践 ,使现代格律诗在今天获得广泛认同 ,并在新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九叶诗人"在前辈现代主义诗人的影响之下,展开了自己的诗艺探索,从三个方面论述其诗艺:诗意与现实的综合,对经验的强调即思想的知觉化,新诗的戏剧化.  相似文献   

15.
诗人毛泽东及其诗词是一个巨大的艺术宝库,对中国当代新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在新诗与传统的关系上,毛泽东及其诗词,为连接新、旧诗体"断层"架起了巨大桥梁;在新诗与群众的关系上,毛诗为新诗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树立了光辉榜样;在新诗创作艺术规律上,毛诗为新诗的繁荣发展提供了丰富、鲜活的艺术经验;在新诗的发展道路上,毛诗为新诗的民族化、大众化做出了可贵的实验.  相似文献   

16.
李金发诗歌“凄迷奇幻”的抒情品格,是新诗史上独特的一品。其“凄迷”主要表现为诗的情绪或诗人的主体情感倾向,“奇幻”主要表现为情绪抒写的艺术倾向,二者是互容而且互为因果的。李金发的诗艺探索留给后来者很多的思考和镜鉴。  相似文献   

17.
从1918年《新青年》4卷1号发表到胡适的《鸽子》、《一念》等白话诗九首至今,新诗已经走过了八十多年的历程。新诗在西方诗歌影响下诞生,在中西诗艺融汇中发展。我国诗歌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唐代曾达到它的艺术高峰。但是,沉滞、漫长的封建社会,过于严谨的艺术规范,使旧社会诗歌发展到清代中渐趋哀落,只在形式技巧或风格流派上彼此模拟,始终找不到出路。19世纪末60年代到世纪末的清同治、光绪年间,更趋于僵化。19世纪末,夏曾佑、谭嗣同、黄遵宪和梁启超等人倡导诗界革命。但由于他们主张“以旧风格含新意境”、“熔铸新理想以入旧…  相似文献   

18.
通过<新诗艺术论>流派视角的新艺术解读,提出新诗本体的核心诗学命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中外诗歌传统整合的意象艺术美选择;新诗传统整合的听觉艺术诗美本体价值取向;纯诗是新诗审美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9.
通过<新诗艺术论>流派视角的新艺术解读,提出新诗本体的核心诗学命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中外诗歌传统整合的意象艺术美选择;新诗传统整合的听觉艺术诗美本体价值取向;纯诗是新诗审美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20.
发轫于新文学运动的中国现代新诗,仅在短短的三十年历史进程中,便取得了巨大成绩.流派叠起,作品浩繁,使新诗年轻的生命充满了青春的活力,产生过一大批艺术影响较大的诗人.他们彼此殊异的艺术成就和表现方式,为新诗建立了既有别于传统的古诗和外国诗歌的表现手段,亦有别于其它姊妹艺术表现形式的独特、成熟、全新的审美表现体系.本文所探讨的现代诗人何其芳,亦以其独特的成就载入新诗不朽的史册,成为垦拓和开发新诗园艺的佼佼者之一. 以本世纪二十年代末期为创作的嚆矢,直至一九四九年十月站在人民共和国诞生的国庆观礼台上唱出蜚声诗坛的雄壮序曲——《我们最伟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