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核心是提高学生的校园文化自觉性程度.以学生主体校园文化自觉为研究对象,从理论上构建校园文化自觉的循环模型;从校园文化定位、校园文化传播、校园文化知觉、校园文化自省四阶段,对安徽农业大学学生的校园文化自觉程度进行问卷调查;探究学生在校园文化自觉方面的问题、培养和提升校园文化自觉方面的不足之处;从建立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加强校园文化的传播、培养学校归属感和主人公意识、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呼吁教师群体的积极参与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高校校园文化品位,不单纯指它的高雅品质,更是一种包含思想在内的文化形式和价值取向.校园文化品位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优劣.从如何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度,论述了高校校园文化品位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把握好校园文化的定位、努力继承和弘扬高雅文化、注重培养学生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发挥好校园文化的功能等四个方面,论述了提升高校校园文化战斗力的努力方向、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3.
以文化自觉为内核的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素质教育发展关系密切。文化自觉在确立与明确办学理念、优化与完善校园制度、培育与弘扬大学精神等方面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且对于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及学生素质教育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广东高校校园文化在坚守文化自觉的前提下,理性对待海外文化、重新发现岭南文化,更好地促进了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以文化自觉为基础,肇庆学院书院制探索出了一条融合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素质教育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4.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强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深化教育改革、提升高校综合实力与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师生爱校情怀的重要途径。以上海理工大学校园文创设计为例,在对校园文化符号进行收集与提取的基础上,重点探索校园文化符号的可视化设计方法以及应用传播手段,总结归纳包括特征重构法、特征描绘法、形象塑造法、图形创造法在内的多种设计实践方法进行校园文化符号的可视化设计与传播。  相似文献   

5.
文化自觉是文化建设的一种理性选择,是一种价值观自觉。在多元文化时代背景下,在合并高校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实践过程中,文化自觉更多的体现为一种路向选择,同时又具有方法论的意义。改造进而塑造一种新的校园文化比单纯塑造一种全新的校园文化更难。合并高校,因其"合并",建设和谐校园文化需要更多的文化自觉。在具体的实践中,文化自觉的程度决定着合并高校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宽度和厚度;凸显大学文化以人为本的育人功能,主张积极建构一种先进文化,在继承中创新,建设自己的个性文化都是文化自觉在合并高校建设和谐校园文化过程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6.
文化自觉本质上是对文化价值的觉悟觉醒,提升和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的能力对加强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通过分析多元文化冲突下大学生文化自觉缺失的若干现象,阐述了文化自觉对大学生文化吸取的功能作用,从唤起大学生文化自觉的主体意识、提倡"兼和"哲学及"综合创新"文化观、传承民族文化等3个方面探析大学生文化自觉养成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高校是向青年学生传播文化知识的场所 ,它肩负着为国家培养掌握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建设性人才和具有高度思想觉悟和政治素质的管理型和领导型人才的任务。本文认为 :高校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 ,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是社会主义人才建设的需要 ;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要使高校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 ,就要用先进的政治理论武装学生 ;用先进的思想道德教育学生 ;用先进的科学知识教育学生 ;用良好的校园文化熏陶学生  相似文献   

8.
校园文化品牌竞争力提升对策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如何提高校园文化品牌的竞争力,目前已成为校园文化实践与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提升校园文化品牌竞争力,就是提升校园文化品牌的吸引力和教育力,以更好地实现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文章认为,要从内外整合、加强管理、注重传播策略等方面,促进校园文化品牌的创新与发展,提升校园文化品牌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高等院校应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提升校园文化软实力,以"全球化与民族化"为核心,从国际视野培养的角度培育与建设校园文化,认真做好文化导向、文化环境、文化载体和文化服务工作,让学生通过校园文化的教育与熏陶,既树立国际视野,又具有民族认同,并具备良好的跨文化理解、沟通、选择、创新能力,成为具有全球意识和多元文化背景的国际化通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0.
论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区域文化系统,是学校围绕教育教学活动所建立的由一系列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制度体系、建筑风格等因素构成的一种文化系统。校园文化建设是全面提升大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在其建设中应凸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引导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造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从制度层面入手,建立完善的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制定相应的管理机构、活动细则和奖励制度,包括精神支持和物质奖励。在管理上,教师和管理人员要做到控而不管,突出学生主动性,改善管理模式,以多种形式丰富校园文化,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高等学校必须抓住时机,抢占网络阵地,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重视学生会、学生社团的载体作用,因此,凸现大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性地位,利用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来锻炼大学大学生的能力,全面提升他们的素质,同时还要发挥教师主体、党政管理主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只有三者的有机结合,相互作用才能共同建设一个健康、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11.
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建设重要的价值导向和强大的精神力量。和谐文化是一种道德文化,一种价值文化,一种幸福文化和一种生态文化,这是和谐文化的伦理学内涵。对和谐文化进行伦理学解读,既可以对和谐文化进行原创性和开拓性研究,也有利于指导人们全面深入理解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2.
鲁迅与孔子     
从推动中国文化走出传统、走向现代的历史需要出发,鲁迅对孔子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但这只是鲁迅和孔子的关系的一个方面.鲁迅和孔子的关系还有另一个方面,即他并不完全否定孔子.在鲁迅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个民族文化伟人.在文化品格和文化心理方面,鲁迅和孔子都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3.
自五四以来,文化一词在当代中国一直极富魅力,文化问题一直是吸引当代中国学术界关注的前沿性话题。本文分析与评论了现当代中国的文化进化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文化激进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文化全球主义与文化民族主义。本文认为,加强对这些文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的研究,对于建设既继承优良传统又富有时代精神,既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为了实现文化翻译的适应性、科学性和审美原则,从语言、语境、人文三个层次阐述了翻译中的文化元素:语言层面上,翻译的本质在于语义信息和文化信息的传递;语境层面上,通过从文本到语境的追溯、探求和从语境到文本的构建、表述过程,使翻译成为多元文化的产物;人文层面上,翻译要求译者具有知识水平、审美情趣、人文品格等综合的文化气质。  相似文献   

15.
文化差异·文化冲突·文化调适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从一定意义上讲,文化的存在和发展是一种差异性存在和多样性发展。文化差异既是导致文化冲突的内在根据,又内涵着文化调适的内在依据。  相似文献   

16.
高校图书馆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传播场所 ,具有传播形式复杂 ,传播内容多向选择 ,传播受众多层次的特点。从而产生高校文化相互勾通 ,促使高校文化社会化并不断进化的综合功能。正因为如此 ,深化全体员工的传播意识 ;建立多层次文化机制 ;开展全方位的文化服务是当前高校图书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7.
我国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若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需要跨越式发展。跨越式发展的实现,需要制定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改善 投融资环境;进行大规模的文化普查;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文化产业运作方法;大力培养熟悉市场运作的文化产 业人才;促进科学技术与文化产业的结合。  相似文献   

18.
传统经济学将经济与其他社会范畴割裂开来,是纯粹的、技术性的经济学,文化现象并不在经济学的研究范畴之内。随着文化经济的蓬勃发展,文化因素在经济领域的重要性已得到充分认识,关于文化的基本经济理论的研究也理应为实践活动提供指导。论题从经济学的角度提出对文化产品及文化资源的理解,就文化产品的生产、销售与使用以及文化资源的储备问题进行了论述,并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文学文章的翻译过程中文化寓意的传递对翻译者来讲,是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愈来愈严重的文化走失问题逐渐显现出来,成为当前文化研究领域的重点课题。译者在对原文的意思进行本土语言的复现时,必须将原文中该句所表达的一切情感用丰富的词汇表达出来。翻译关键的重点是对原文精神的传递,并不是对原文的评价性翻译。通过分析文学翻译的文化走失现象,试图找出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源。  相似文献   

20.
文化转型是一个客观的社会实际,也是文化发展演进的历史性标志。在宁波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两次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转型期,其中,第一次转型发生在我国古代,南宋初年为关键的定型阶段,此次转型的结果是使宁波地区的文化形态由“未开化”走向“精致化”;第二次转型发生在我国近现代,民国年间为关键的定型阶段,此次转型的结果则使宁波地区的文化形态由“精致化”走向“世俗化”。种种迹象表明,当前正处于新一轮文化转型的关口,由“世俗化”迈进“现代化”应成为现实文化建设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