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文化史学与历史哲学张富祥一文化史学的传统,着宽泛一点说并不始于近现代。例如日本文化史学的代表学者西田直二郎便认为,在日本,这一传统就存在于《愚管抄》、《神皇正统记》及《读史余论》等古典史著形式中(《日本文化史序说》)。同样我们可以说,无论在中国、在西...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历史文化精神论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为红学研究的核心议题,关于《红楼梦》精神主题的争论,二百余年以来从未间断。在不断进步的时代光华映照之下,在全球视野下的中外文化的比较之中,《红楼梦》这部古典名著,将继续为红学研究提供诠释空间与意义场域。然而从根本上讲,这部"家传"、"国史"、"拟《春秋》"三位一体的"今古未有之奇书",乃是华夏民族历史文化之文本象征;以"三科九旨"为理论支柱的《春秋》大义,已然成为《红楼梦》全书之精神主旨。如果说文明与野蛮、繁华与衰落、入世与出世,是其三个相互关联的历史文化主题,向往天下化成,期望万世太平,关注现实人生,则是其贯穿始终的精神主线。  相似文献   

3.
1984年,由周谷城先生任主编的《中国文化史全书》编委会成立,随后陆续征集了若干书稿,交上海人民出版社印行。其中有刘旭先生《中国古代火炮史》一书,初讨论时,或以为书题与文化史距离较远。后经审读,始知此书翔实丰富,对研究我国科技发展很有贡献,同丛书预定“从各个层面、各个角度来探索中国文化的奥秘”宗旨相符。这部书在1989年出版后,果能受到读者的认可。刘旭先生是中国古代兵器研究的专家,执教于湘潭大学多年,除《中国古代火炮史政【,有《干戈春秋》、《中国古代兵器图册》、《中国古代火炮发明时间初探》、《明清时代火…  相似文献   

4.
《春秋》是孔子根据鲁国史记整理而成以寓历史褒贬,政治理想的著作。鲁国史记,是本国大事及诸侯赴告而书策的记事之作,留存后世则成历史记载,当时名称也叫《春秋》。但孔子根据鲁国《春秋》经过笔削润色以后,寄寓他对礼崩乐坏的的慨叹之情,乱臣贼子的诛讨之义与小康大同的政治理想。因此,孔子的《春秋》已从“史”上升为“经”,用我们现代新名词,可称之为“政治哲学著作”。关于孔子作《春秋》的记载,当首推《孟子》,这不仅最早,而且最可信、最可靠。(虽然历来有人疑议,但于其记载本身,始终推翻不了)《孟子·滕文公下》孟子…  相似文献   

5.
先秦时期,作为史书的春秋有泛称、专称之别,既可指各诸侯国史,又特指流传至今的鲁国史《春秋》,同时又存在其他形式的春秋类文著。这些现象表明当时春秋类文体的复杂性。《春秋》、《左氏春秋》、《晏子春秋》、《吕氏春秋》等相关文献文体初步勾勒出先秦时期春秋类文体演变之轨迹,即由单纯记录历史事件的结果发展到记载历史事件过程,重视历史因果关系的探寻;从记载诸国军政大事到专门记录个人言行事迹;由重视史实的载录发展到对形上理论的追求。  相似文献   

6.
这部《笔记》是新近问世的章太炎著作,从中可以领略章氏学术的特殊结构,也可以窥见近代学术史的嬗变之迹.梁启超曾说,章太炎的方法是清儒正统派的,从《笔记》看,梁氏只说对了一半.陈寅恪曾云,凡解释一字,即是做一部文化史,从《笔记》看,陈氏所云,正是章氏所创.胡适亦曰,章氏方才有贯通的诸子学,这部《笔记》则体现了别一种贯通.  相似文献   

7.
班固"旁贯五经"而著史,其浓重的宗经思想贯穿于《汉书》的宗旨、体例以及取材等各个方面:班固据五经经义而确立著史宗旨与各篇立意,按《春秋》"以传释经"之义例来规范纪传体体例,准经义而命名篇目并为之作序,以五经为准则去取史料、删改《史记》,仿"《春秋》书法"以记事,引经文与各家经说以入史,用五经经义而论赞人物。凡此诸义例不仅在著史宗旨、批判精神以及历史叙事等方面改变了汉代史学的精神,而且还促使班固史学之求善与求真既吻合又分离,与司马迁强调史学之求善与求真的吻合有所不同,汉代史学精神由此而转变。  相似文献   

8.
《春秋》在汉代公羊家的视阈中是一部蕴涵微言大义的经学宝典。公羊家通过《春秋》之辞、笔削和书法阐释的《春秋》之义具有表层与深层两层含义。其中蕴含的体现于春秋《公羊传》中的儒家民族伦理思想集中于夷、夏可以互变、两者同样可以进化的夷夏观,它反映了古代中华各民族之间不断交流、融合和统一的发展趋势.因而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历史前进的方向,成为儒家民族伦理学的精华。春秋《公羊传》的民族伦理思想来源于孔子,发端于《春秋》,由于其本质是一个民族文化认同、道德自觉问题,因而在实践中对中华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莺要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9.
由吴荣政、王锦贵二位先生主编的《简明中国文化史》,1991年6月已由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这部45万余言的新著概括了中国上下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读来令人欣喜。 第一,该书甚合广大读者的需要,这主要表现在内容涵盖面的宽广上。到目前为止,中国文化史著作,大概出版过30余种。最早的恐怕要算顾康伯编1924年版《中国文化史》,接下来是1928年版日本高桑驹吉编《中国文化史》,1931年版陈国强编《中国文化史》和柳诒征编《中国文化史》等。但是所有这些文化史著,包括1969年台湾杨幼炯编10册本《中国文化史》和近年大陆出版的几部文化史,所涉及的内容均不及《简明中国文化史》广泛。这部书既包括作为观念方面的文化,又包括作为制度、现象和事业等方面的文化。凡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0.
刘培先生是活跃于学界赋论方面,近期颇引瞩目的知名青年学者。《两宋辞赋史》即是刘先生沉潜宋赋研究多年的一部扛鼎之作。这部专著对于辞赋研究,特别是宋代辞赋研究是大有拓荒之功的。此外,这部专著的独特价值还体现在如下方面:宏观方法论层面,融通文史哲,将宋赋研究置于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具象研究方法层面,采用究际通变,洞源索流的方法以图宋代赋坛真貌;文化史层面,发掘了许多发人深省的文学史、文化史现象。同时又兼具实证之史实与滂沛之文采,堪称一部优秀的文学史著作。  相似文献   

11.
在被视为"生命大书"的<无名书稿>中,无名氏企图于外来思想和中国传统思想外,为中国乃至整个地球的文化生命寻找一条拯救和改造之路.在创作方式上,无名氏凸显现代知识者的"情感"写实,称他的<无名书稿>要写一部"心灵的史诗"和"20世纪中国人心灵的革命史",即为人们展现和剖示以现代知识者印蒂的精神探索为旨归的心路历程.印蒂有着"见山甩山"的魔鬼般性格,为追求生命的"圆全",上下求索,历尽磨难,而最后终得正果,这显示出中国现代知识者精神探索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章培恒、骆玉明两位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新著(增订本)》汲取了近代人文思潮中的文学史观以及现代精神分析、文本批评和接受美学的成果,重视经典的解读,微观实证与宏观结论相结合,将文学史的审视与人性精神史的考察融汇一体,使文学史的写作既是对精神历史审美形态的严肃解读,又是对当下精神与审美话语的积极介入,体现了人文学者的求实学风与现实关怀精神,对于推进文学史学科建设的现代化、提升文学史研究的思想性都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李良玉史学文存》是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李良玉教授的又一新作,是作者所著论文的合集,收录了他在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当代史、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史等领域的40余篇学术论文、讲话以及关于博士生教育的文稿。这些文章涉猎面广,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从思想史的角度看待历史问题。  相似文献   

14.
五四前后“东方文化派”的文化关怀,应该被纳入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历史框架内进行理解。在面对20世纪初年民族和文化的双重危机时,“东方文化派”认为能够挽救民族国家命运的,最终只能是民族自身的传统价值。因此,他们提出以复兴中国文化来振兴中国民族。这一文化民族主义的运思,的确反映了国人克服民族自卑,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的精神现象,但同时也具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和落后性。  相似文献   

15.
《无名书》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部独特的文本,追寻意识贯穿作品始终。"追寻",作为作品主题和结构模式,将《无名书》置于超越时代氛围的更深广的领域中,彰显了看似疏离时代话语实则回应时代精神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6.
高校校史、校训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上海理工大学拥有丰富深厚的校史文化资源和深刻的校训精神资源。在本科生公共必修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结合百年高校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穿插讲授校史和校训,既能结合大学生的个人感受和体认,增强高校学生的爱校、荣校意识,形成富有特色的校本文化体系;也能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功能,深化本科生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认识,从而增强“纲要”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7.
对历史精神的把握和对人性本真的书写,是决定历史小说境界的关键所在。思古源于抚今,优秀的历史文学总是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参与当下文化重建。熊召政的小说《张居正》以具有典型文化意蕴的“铁三角”权力关系(权力的源泉及其公权代表与私权代表)为叙事框架,演绎了一场转型期变法的艰难历程及其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展现了中国文化烂熟期的复杂人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代中国人的焦虑。和谐而颇具张力的叙事风格、宏大而复杂的历史观照、严谨而不失灵动的文化立场以及典雅而充满诗性的叙事语言,使得该书在当下历史小说创作中显得成熟稳健而又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18.
胡风问题是中国新文学史上乃至中国现代史上的重大文化现象,是现代中国人文知识分子的历史悲剧。对胡风现象的历史反思仍徘徊不前。导致胡风悲剧命运的“主观战斗精神”是胡风的现代文化性格和现实主义理论的核心,包含世界观、人生态度、文学创作方法三个层次的意义,主要是当时历史背景下左翼内部文化思想斗争的产物。在新文学的历史任务、接受世界先进文化、知识分子思想改造、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等问题上,胡风文艺思想与左翼主导思想存在一系列分歧,自身也有明显的局限性。他的主要缺点和错误,不是右倾而是左倾。从传统文化心理的自我束缚中解放出来,疗救“精神奴役的创伤”,锻炼独立、健全和理想的人格,是胡风现象给后人的最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表明,方法论的自觉是文化自觉的前提和基础。通过经典诠释来构建民族精神的知识论思路存在方法论的局限。民族精神的实质是一种现代性的文化再生产。以马克思主义对现代性问题的批判与超越作为思想资源和方法论基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构建民族精神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中国现代随笔是现代知识者在历史转折时期的“炼狱”中的精神产物。回顾现代随笔所走过的历程,应该总结出具有规律性的消长兴衰的经验和教训。首先,现代随笔是知识者高扬现代理性批判精神,以广泛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为核心内容,进行社会启蒙、思想启蒙和国民性改造的重要言说工具;其次,现代知识者必须注意推动随笔创作的多元化发展;第三,文化专制、艺术民主与现代随笔的兴衰消长也息息相关、血肉相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