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九二○年到一九二四年,鲁迅以辛亥革命为背景,陆续发表了一些关于农民题材的小说,塑造了众多的、栩栩如生的农民形象。在他们身上,鲁迅既倾注了满腔的同情,又对他们“暂时做稳了奴隶”便心甘情愿地忍受压迫和役使的“奴性”表示了强烈的不满。同时,通过对这些众多的农民形象的刻划,真实地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社会生活和阶级关系,深刻地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这里,试就《风波》、《故乡》、《阿 Q 正传》、《祝福》四篇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来进行一些分析。鲁迅这四篇小说取材于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农村。即在人们天真地以为赶跑了皇帝,  相似文献   

2.
王金发是中国近代革命史上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一九○五年冬,他在东渡日本时与鲁迅初识;辛亥革命爆发后,他们在绍兴有过一段从亲密合作到意见相左的交往过程。鲁迅后来在文章中对王金发的错误有过中肯的批评,并从中深刻地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3.
王金发评议     
王金发是个褒贬不一的历史人物。这位在辛亥革命的大风浪中活动了十几年的革命者,生前没有著述宏文巨篇,身后也没有留下多少可供研究的遗墨文札,舞文弄墨显然不是他的擅长和喜好;但是,这位草莽英雄式的人物从参加光复会前被杀的十年里,却有过不少传奇般的业绩,既表现了革命浪漫主义的气概,也有不少失误和过错。王金发的经历及其最终的悲剧性结局,都为后人提供了许多值得研究借鉴的东西。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的著名小说《故乡》,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多年来研究分析者颇多。但是,由于作品含蕴丰富深刻,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其主题的认识迄今还很不一致。 部编中学语文课本注释说:“这篇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通过闰土二十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一九八○年,陈根生同志在《辽宁师院学报》二期发表《〈故乡〉主题商  相似文献   

5.
一、时代背景《祝福》是鲁迅著名小说之一。写于1924年2月,反映的是1911年辛亥革命到1924年间的社会现实所造成的人间悲剧。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但只是把一个皇帝赶跑而已,政权仍旧落在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手里,社会的主要矛盾依然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广大人民群众遭受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相似文献   

6.
孙中山是中国近现代伟大的革命家。李恭忠《孙中山:英雄形象的百年流变》一文,梳理了孙中山领袖形象的形成过程,阐释了它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具有的不同的内涵及其在近现代社会所具有的特定意义。辛亥革命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到底有多大?沈世培等《辛亥革命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意义》一文,通过对相关数据的解读,认为辛亥革命对民国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长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抗日战争爆发。会党是晚清时期的重要社会力量。梁家贵《会党与辛亥革命》一文,阐述了会党接受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原因和意义,分析了双方最终分道扬镳的缘由。辛亥革命促使中国慈善思想发生嬗变,传统慈善事业开始了新陈代谢过程。蔡勤禹《清末民初慈善思想的嬗变》一文,梳理了近代以来中国慈善思想的发展和转变,认为这种转变是中国从传统慈善事业走向以制度化和法制化为前提的社会保障事业的过渡,在中国慈善事业史上具有承前启后、不可或缺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最近由人民出版社再版的《官场现形记》(以下简称《现形记》),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四人谴责小说之一。它继承了《儒林外史》等讽刺小说的传统,直接对晚清(主要是庚子以后)的官场进行了广泛的揭露,向我们提供了封建社会濒临最后崩溃时官场的光怪陆离的画面,反映了畸形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重要侧面。因此今天对于我们仍然有着无可争议的认识价值。但是改良主义的思想,决定了作者的揭露与谴责,  相似文献   

8.
肖洛霍夫的获奖小说《静静的顿河》和陈忠实的获奖小说《白鹿原》,都是史诗性的长篇小说,虽然由于生活环境、文化传统、民族习俗、国家意识以及宗教传统的巨大差异,两部作品的主人公在性格、爱好、追求、命运等方面反差极大,但由于二人都是旧传统的自觉和不自觉的维护者,他们的命运仍然有许多令人深思的可比性.  相似文献   

9.
茅盾的《子夜》等社会剖析小说,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深广的社会生活的描写,清晰的时代风云的展示,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的概括和细腻入微的艺术刻画,史诗般地再现了中国从辛亥革命到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风云,对当时的中国社会生活进行了全景式的描绘,在中国新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
《阿Q正传》是鲁迅对中国社会,特别是对辛亥革命以后的社会现实,进行深入的观察、体验和研究之后,通过流浪雇农阿Q的悲惨生活及其要求革命而惨遭杀害的悲剧,艺术地再现了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真实面貌的伟大杰作。其中的第七章《革命》和第八章《不准革命》,写主人公阿Q受到辛  相似文献   

11.
万宁《麻将》演绎了一出现代版“农夫与蛇”的故事,反映出当下社会三重矛盾冲突,折射现代拜金主义社会普遍存在的仇富心理和替罪羊社会进展模式.其创作延续了自冰心、鲁迅以来的社会问题小说创作脉络,是社会现实的病理诊断;与此同时,《麻将》文本存在的一些裂隙和悖论,又让小说提出的话题和它的解决方案,显示出它的复杂性,对现代性代价的反省仍然是这个时代巨大的课题.  相似文献   

12.
蒋韵小说《心爱的树》在精心锻造大先生君子风采的同时,因为所采取的是传统性别视角,从而使文本中的两位女性成为"牺牲"。梅巧和大萍因为对待大先生——文本中的君子,也是传统社会核心价值的不同态度,而定格为决然对立的女性形象。由此可见,在意识形态中仍然存在着对女性的蔑视和贬低,传统文化的中心价值仍然浸淫着每个生活于其中的人。  相似文献   

13.
《文学评论丛刊》第六辑上发表了《关于〈药〉》一文,这是一篇以学术研究的态度探讨鲁迅小说《药》的主题的文章。它提出并阐述了《药》的主题是暴露封建社会吃人的新看法,指出和论述了《药》的主题不是批判辛亥革命脱离群众,其最主要的理由就是认为鲁迅当时的思想还没有达到批判辛亥革命脱离群众的高度。与此同时,它还认为《药》对革命者及群众的描写是不符合历史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这些意见很能发人深思,但也很值得展开  相似文献   

14.
冷佛原名王绮、王咏湘,出生于没落的满族贵族。清末民初著名的北京报刊小说作家,曾在多家报刊作过编辑,辛亥革命后流落东北,任《盛京时报》主笔。他被誉为是与穆儒丐齐名的东北现代文坛长篇小说创作能手。他的作品,不论是小说、戏剧、诗歌还是杂文、时评,都能够直面现实与人生、敢于直率和尖锐地揭示社会矛盾。可以说他在东北现代文学的开拓与发展中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毛泽东同志非常重视辛亥革命,他仔细研究了辛亥革命的全过程,充分肯定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并对辛亥革命给予极高的评价。在毛泽东著作中,多处论及辛亥革命的问题。毛泽东的许多著名著作,如《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论人民民主专政》、《矛盾论》等等,都提到了有关辛亥革命的问题。特别是1956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90周年,毛泽东发表了《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对孙中山先生及其领导的辛亥革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死水微澜》是连续性的三部历史小说的第一部,接上第二部《暴风雨前》和第三部《大波》,将中国社会由封建痼闭时代,进到民智渐开,维新运动勃兴,再到旧民主主义革命演至高潮——辛亥革命爆发的进程,形象地描绘了出来,构成一部“小说的近代史”。出现在三部小说中的典型人物,作者力求统一,使其贯穿于大时代的各个历史阶段。但是由于三部小说各自侧重反映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对于系列长篇的整体来说,都有其相对的独立性,所以贯穿系列小说中的人物,也因时代的演进,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人物自己在斗  相似文献   

17.
一、谴责小说:涵盖晚清小说之大宗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晚清小说是个重要的阶段。所谓晚清是指一八四○年鸦片战争到一九一一年伟大的辛亥革命前的六十多年。这一时期的小说丰富多采,繁盛可观。阿英在其《晚清小说史》中说:“晚清的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是一个最繁荣的时代。当时的小说,就著者所知,至少在一千五百种以上。”这是就晚清小说的数量而言。就其内容来看,有封建主义小说,如狭邪小说、公案侠义小说等;有改良主义小说,主要是谴责小说;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小说,如陈天华等人的小说。晚清小说的许多作品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社会现状、民众生活、民族斗争、维新立宪、华工生活、妇女解放、官场生活、以及各种社会思潮等等。小说与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政治斗争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儒林外史》和《围城》两部讽刺小说都自觉接续了小说喜剧性的传统,同时未忘对社会人生的严肃思考,形成了悲喜剧交融的审美品格。但在构成小说喜剧性元素的丰富性方面,《围城》显然远远超过了《儒林外史》,在讽刺之外,充分运用了滑稽、幽默、机智等多种喜剧元素,增强了作品的喜剧效果。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的小说《伤逝》把较早接受西方文明思想的知识分子放在那个仍然被封建传统文化冰封的社会环境中,对他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追求进行冷静的思考,并加以灵魂的拷问,从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因文化分裂而导致的审美和日常生活相悖谬的范例。  相似文献   

20.
《瓦解》这部小说,在现代小说叙事中融入了大量伊博族传统叙事艺术,传统叙事在小说中经历了一个显而易见的由盛转衰的变化,这种变化指向小说的主题,即从传统到现代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悲壮性历史进程,表达了作者对非洲传统社会扣现代文化的复杂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