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东东是与传统结合较为紧密的诗人之一,他以声音的诗学传统来完成诗歌轮回与上升的抒情功能。陈东东诗歌的声音指向音乐性的情感表达,在情绪与意义的追求中寻找其自觉的生命律动,从而为新时期以来声音诗学系统的建构提供了个案性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诗歌文本的声音结构与其所包含的意义不可分割,声音的音乐性是美国非裔诗歌的重要特征。美国非裔声音诗学来源于诗人自觉的艺术实践和社会文化实践。艾丽丝·沃克的诗歌中蕴含丰富的布鲁斯声音元素和布鲁斯音乐叙事特征,是其用来书写非裔经验、表达非裔诉求的重要方式。文章从声音诗学入手,解读了沃克诗集《马儿让风景更美》中的布鲁斯音乐叙事特征。首先,沃克诗歌中的词语、句子、段落的重复符合布鲁斯音乐特点。这既突出了诗歌文本的声音,又奠定了诗歌的感情基调,如布鲁斯音乐所表达的伤感、忧郁、愤怒等情感。其次,诗歌中的“呼唤—应答”与即兴表演使诗歌的声音意义大于其文字意义。声音作为诗歌的内部结构和主要构成部分,既显示了沃克诗歌的声音诗学,又与布鲁斯音乐叙事特征一致。最后,诗歌中的叫喊与黑人口语/方言相结合,同样体现了布鲁斯音乐叙事特征。沃克用独特的声音形态赋予诗歌声音的文本化意义,记录美国非裔诗人的独特文化经历,表达非裔美国人的心理情感。在当下跨媒介研究成为热点的背景下,从声音诗学的层面阐释沃克的诗歌给沃克研究乃至诗歌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3.
20世纪西方形式主义批评关注诗歌的语言结构形式,而语音形式也是诗歌语言形式审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在继承传统格律的基础上多有革新,体式丰富多样,通过节奏与韵律的变化、关键词的重叠及字音的选择等来加强诗歌含义的表达.这些声音的重复与变化构成了诗歌复杂精妙的音乐之美,也使语音与语义巧妙地结合,完美地暗示出诗歌含义之表达.浪漫主义诗人借助诗歌语言的各种语音效果,抒发了自己的自由个性和充沛情感,也提升了浪漫主义诗歌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4.
投射派诗歌的代表人物克里利认为,情感是诗歌举足轻重的元素。在英语诗歌史上,以华兹华斯为代表的浪漫派诗人,和以洛维尔为代表的自白派诗人,都强调情感之于诗歌的重要性。比较克里利与华兹华斯、洛维尔的情感表达方式可以发现,克里利不像华兹华斯那样在沉思中回忆后再主观地抒发情感,而是即兴自然地流露情感;克里利也不像洛维尔那样,用修辞语言粗放直白地表达情感,而是利用语言本身的节奏、声音、构词法等特质,准确而细腻地表达情感。克里利与华兹华斯、洛维尔的情感表达方式的差异,反映了投射派、浪漫派、自白派诗歌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5.
诗歌语言研究中普遍存在两个层次、四个要素之间的混淆问题,第一个层次是声与音、韵与律的混淆,第二个层次是声音与韵律的混淆。在符号学上,声与音原是两种不同的符号,诗歌语言的语音兼备表情功能而使两者混同;韵与律原是分属语言与音乐,诗与歌的原始结盟使语言在音乐的影响下形成纯形式的格律,韵与律自此难解难分,并演化为格律。在新、旧诗更替中,韵律或格律的去留问题成为焦点,诗歌整体声音问题被狭化为格律问题,而中外诗歌写作史上声音与格律一直是两个平行的话题。现代诗放逐格律,但没有放逐诗歌的声音,反而释放了诗歌声音的潜能,在声音语象的创造上与中外诗歌传统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6.
诗歌是擅长于抒发感情的艺术。可是,诗歌却并不纯粹是诗人的自我表现或个人感情的再现。诗歌内部的“说话者”可以是诗人自己的声音,也可以是诗人借托别人的声音自所以,诗歌的情感抒发实际上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情感的现实,二是情感的主体,包括情感的动机和方式。换言之,诗歌除了能以强烈的情感打动读者之外,还能让读者了解说话者的个性心理特征。恩格斯说:“人物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怎么做”。尽管诗歌的主  相似文献   

7.
内在诗情有一定的旋律 ,语言声音的特质足以造成一定的旋律 ,让内在旋律在音响上得到呼应 ,是诗歌创作的极高境界。诗歌语言的音调在传情方面有独特的意义。与声音相结合的语义指向性就是诗歌语言的语势 ,这是一种情感导向的趋势。表达的情感不同 ,语势的形态各异。  相似文献   

8.
在熟悉的语境中寻求陌生化的出路,造就了车前子诗歌的第一种声音,此声音与布勒东和李金发的主张和创作,可以说是暗渠相通.然而这条实验之路,在驱除字词附着的文化含义的同时,在90年代明显受到了情感的侵扰.之后,那些在80年代已初露端倪的情感、体验、经验,渐渐成为他创作中的第二种声音.两种声音各有优劣,但共存于一个诗人的创作,实属少见.  相似文献   

9.
中国新诗具有两种"传统":其一是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的关系,其二是新诗自身的传统。一方面,新诗从情感、趣味到语言形态等全方位地与古典诗歌建立着联系,另一方面,新诗从坚实凝固的"传统"中突围而出,建立起自己新的艺术形态。新诗在创作主体、文本、形式等方面均已获得自由、独立的形态。  相似文献   

10.
瓦尔特·惠特曼被公认为美国的“诗歌之父”。惠特曼时代,美国在文学、思想与意识形态上仍然依附于欧洲传统,深受维多利亚时代价值观的影响,但惠特曼却敢于向传统发出挑战,强调诗人要为自己的民族歌唱,他笔下的声音和景象都是美国的,他的表达这一切的语言也是美国的。惠特曼开创了新的诗风,他认为诗歌不在于形式化的格律,而是深层次的感情,强调情感的节奏,思想的韵律;他因此创造了一种具有惠特曼气质的诗歌形式。  相似文献   

11.
如果将20世纪90年代以来诗歌放在近百年诗歌发展史上看,并用词性的语言去表达,可以说,诗歌写作的传统永不复返了。社会的松弛性、模糊性、不确定性导致诗歌选择“叙事性”的表现形式来表达复杂的情感、丰富的大千世界。而这种对“叙事性”的选择,一方面使诗歌倾向自由化和散文化;另一方面又指向叙事的不可能性,使诗歌变得朦胧与晦涩,形成“明白的朦胧”或“朦胧的明白”的对抗现象。  相似文献   

12.
对当代诗歌语言转型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体的更迭变化,诗歌精神的转型,都伴随着诗歌语言的变革而发生.当代诗歌在不断探求将诗歌传统与现代观念、现代审美情感衔接的过程中,极力伸张诗歌语言的表达能力,并以此推动着新诗的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文化流散"是一种"跨文化"的生存状态,所有的流散者"没有别的选择,只能居住于一个多种文化之间的世界,于矛盾的和冲突的传统中创造自我的身份认同".当代少数民族先锋诗人大都属于文化流散者;在他们的"流散写作"(diaspric wrting)中,"家园情感"是与文化身份的模糊或丧失紧密相连的情感形式,并通过文本中的"非家幻觉"(unhomely)得到集中表现.文化流散既是一种精神与情感上的创伤,又是一种文化特权、一种不可多得的优势,它所带来的这种独特经历,有助于诗人们在诗歌中从"跨文化"的场域去书写个人的生命体验和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也有利于少数民族诗歌走出传统的樊篱,获得一种全球性的诗歌品质.  相似文献   

14.
声音与节奏是诗歌的命脉。诗歌声音上的直觉感知与物理感性形式及音素的组合结构相关。这些组合结构就是批评试图发现的声音配置,诸如韵律、音组、语调、和声等模式。现代诗的音韵效果并不一定在一行诗的末尾,更重要的是在诗句内部,以及诗句与诗句之间的绵延起伏,与音素相关的句内韵在这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张枣对诗歌语言的语音配置非常敏感,他是当代诗人中对闻一多、卞之琳等现代诗人倡导过的音步理论或顿感说在诗歌践行中最积极也最富成果的一位,他也有意识地注重“行间半谐音”(句内韵),在汉语声音诗学上创造了典范文本。  相似文献   

15.
艾略特不仅与但丁和莎士比亚所代表的欧洲主流文学传统有着血脉相承的关系,而且对19世纪以来在英国形成的女性文学传统也有所继承。这种继承主要表现在他在诗歌中对女性正面形象的构建、对女性声音的强调以及不时渗透出的阴柔气质。艾略特笔下的女性不仅可爱,而且具有神性;她不仅是一位引领者,也是一位倾听者。艾略特对女性文学传统的继承反映了他内心深处对女性的尊重,也展示了他诗风的多样性和他丰富情感的另一面。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诗歌中常常不以主观的情绪或知性的逻辑介入自然,力求以自然自身呈现的方式呈现自然,使之与人的情感平等交融;而西方传统诗歌则将人的感受放在主位,以人的情感而不以自然的存在为依归,使自然处于从属依附的地位.中国诗歌的这种现象可从老庄的道家思想中追溯哲学本源,而西方诗歌的此种倾向亦可从其文化中天人相分的传统哲学内涵中寻求根源.  相似文献   

17.
由于社会制度、文化环境的差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两岸的"当代诗歌",选择了不同的"起点"。大陆诗歌继承并强化了现代革命(左翼)诗歌传统,确立了"介入"的、直接参与到现实事变中去的诗歌语言策略,催生了成为诗歌体式的"政治抒情诗"。与靠拢、进入"中心话语"的大陆诗歌取向不同,台湾这个时期的"诗歌政治",选择了"去政治"的、疏离"中心"的"边缘化"道路,并以西方"现代派"作为诗歌精神和诗歌艺术的主要资源。两岸诗歌的这种状况,分别提出了有关诗歌功能,诗人身份,诗歌与现实,西化与传统,诗歌"经典"遴选标准与方式等诸多存在争议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听觉系统是城市形象识别系统的要素之一。听觉具有信息识别、心理体验、情感表现等功能,声音的悦耳与否,关系着人们对城市的评价与认可;城市中自然界的声音、人工的声音、人文的声音等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些声音随时随地地影响着城市的人们,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城市特色音符,构筑城市听觉载体,营造城市听觉环境,是创新城市听觉系统,提升城市形象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9.
中国诗歌的叙事传统源起于《诗经》,到了汉魏六朝得到了长足的进展.《孔雀东南飞》是此时期最重要的叙事作品,其中的叙事形式与笔法深远地影响了唐朝以及之后,尤其是清朝的叙事诗传统.《孔雀东南飞》除了在诗歌主题、抒情传统以及社会文化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之外,在叙事形式,尤其是在叙事声音与观点、聚焦书写形式、系列与情节结构、人物描写上,更是展现出当时诗歇最高的叙事成就,并深远影响着后代诗歌的叙事书写传统.藉由当代西方的叙事理论,就其中的叙事声音、观点以及聚焦形式,来分析这篇作品如何在浓厚的抒情氛围之下述说故事,又如何在叙事之中传递浓郁的抒情气氛,以此来重新探索这篇叙事杰作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古诗与琵琶     
刘阳 《南都学坛》2009,29(3):69-70
古代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琵琶则是中华民族最富艺术表现力的弹拨乐器之一。历史上曾因琵琶产生过很多诗歌佳作,而诗歌对琵琶艺术在情感抒发、意境创造等方面有很大的影响,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具有共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