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汉英两种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单位名词和无界限名词,所以“数”的变化和使用就成了经常出现的语法现象。这里说的“数”,仅指“单数”(不超过一的整数)和“复数”(一个以上的整数)。作为一种有性、数、格的语言,英语在这方面比分析型的汉语要复杂得多,因此值得学习和研究。本文从两种语言单复数功能及应用语境进行对比分析,以便使语言学习者能够对其正确对译。  相似文献   

2.
英汉被动语态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习外语会受到本族语言的干扰和影响 ,但是如果能以科学的方法对两种语言的特征进行比较研究 ,分析其异同 ,说明其译法 ,就会将母语的干扰变成促进语言学习的有利因素 ,从而提高语言学习的能力。用对比语法学的研究方法 ,对英语和汉语的被动语态进行了概括地对比分析研究 ,使学生对英、汉语法的结构、用法及特征的异同有所了解 ,从而找到英语学习的有利途径 ,提高英语和汉语学习水平  相似文献   

3.
在汉语和日语中存在很多意思相近、用法相同的同形词,给语言相互的交流、学习提供了方便。但不留意的话就会掉入同形词的陷阱,使人们在交流中产生各种误解,严重的甚至引起摩擦。因此,中日同形词的对照研究对排除文化障碍也有意义。以中日同形词“先生”为例,对其在两种语言中的词义、用法、色彩等进行了对照分析,得出的结论是:1)汉语的“先生”具有不稳定性,词义一再萎缩;2)历史地看在感情色彩方面汉语的“先生”含褒义、贬义、中性,日语的「先生」基本上为褒义;3)语体色彩方面汉语和日语的“先生”相同,都可用于口语和书面;4)汉语的“先生”只是一个称呼词,而日语的「先生」既是称谓又是职业;5)日语“先生”一词增加了“对他人亲密的或带有玩笑的称呼”这一义项。  相似文献   

4.
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和认知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英、汉语中都存在着大量与食物有关的隐喻性语言.以隐喻理论为基础,结合实例对比分析英汉食物隐喻异同,有助于深化对隐喻的认识、了解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化内涵以及更好地促进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特殊的语用策略,语码转换是指交际者在一次会话中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语码的现象。采用话语分析的实证研究方法,在分析大量汉语网络聊天语料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网络聊天中语码转换的执行策略,并考察了其语用功能和使用原因。研究表明,在网络聊天中,各种交际策略使用的次数有着很大的差别,所取得的语用功能和使用背后的原因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6.
浅议英语中汉语文化词翻译的异化和归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词汇作为语言最敏感、最活跃的因素担负着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被英语吸收的汉语词汇有文化词(cultural words)和文化含义词(culturally loaded words)之分。本文通过一些具体的实例分析汉语文化词的分类以及翻译方式,并对翻译的异化和归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7.
中国德语学习者在学习德语的过程中不仅受到汉语,也受到来自英语的促进和干扰作用,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对德英汉三种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使德语学习者从一开始就明了英汉对德语学习的正负影响,变枯燥的语言学习为快乐的对比分析,减少英汉语对德语学习的干扰,从而促进德语学习.  相似文献   

8.
以在线聊天和异步讨论这两种即时和延时交流工具为例,在回顾两者优缺点的基础上,通过对美国中西部一所大学的网络课程注册学生和授课教师的调查,探讨了网络教学中这两种交流工具的使用现状,提出了使其最大化地服务于网络教学的思想,即为了更好地促进学习者的互动交流和学习,应将同步聊天和异步讨论两种学习方式结合起来。通过本次调查,希望能对即时和延时两种交流工具有进一步的了解,以期对我国的网络教学方法有一定的启迪。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老挝华裔新生代汉语语言态度与中华文化认同调查,本研究发现:(1)大多数老挝华裔新生代对汉语语言学习持有积极态度;大多数老挝华裔新生代对中华文化持有正面评价和较深的认同。(2)对汉语言学习有更积极动机的老挝华裔新生代往往表现出更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对中华文化有更深的认同。同时,持有积极的学习态度的老挝华裔新生代更可能对中华文化持有更深层次的认同。(3)汉语语言水平在汉语语言学习态度和中华文化认同之间扮演中介角色。  相似文献   

10.
广西壮语民间倒话(vahbyonj)是一种利用改变词语的语音结构来进行交流的语言现象。其结构形式与反切式的汉语反语有所不同,与汉语反切秘密语的"倒说"以及广西藤县倒话也存在相异的结构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11.
维吾尔语与汉语跨文化传播有混合、借用、双语和转用几个较为显著的特征。两种语言在长期的接触过程中,相互影响,互为借鉴。在新疆推动维吾尔语与汉语间的相互学习,有利于提高维吾尔语与汉语两种语言的跨文化传播交流能力,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促进民族间的和睦相处与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2.
英语与汉语的交流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英汉两种语言交流的历史长河中,英语凭借其强大的吸纳能力与包容性从汉语中借用了大量词汇,促进了自身的繁荣。英语对汉语词语的借用,既与西方读者汉语水平的提高分不开,也与英语自身发展的需要和中西文化交流的需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英语与汉语的交流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英汉两种语言交流的历史长河中,英语凭借其强大的吸纳能力与包容性从汉语中借用了大量词汇,促进了自身的繁荣.英语对汉语词语的借用,既与西方读者汉语水平的提高分不开,也与英语自身发展的需要和中西文化交流的需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既然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就具有一切社会现象的共同点——为社会服务。 语言是作为人们交际的工具为社会服务的。人们凭借语言相互交流、相互了解并调整相互间的关系、统一相互间的行动。然而,语言不是个人的,它是全民的集体财产;它是约定俗成并成为全民共同理解的交际工具。因此语言是由若干相互关联又相互制约的要素组成的统一体。要使用语言,先要了解、学习语言,掌握其产生的规律、特点等。唯有如此,才能使语言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汉语,是汉民族的语言。在我们国家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使用汉语。在世界上,汉语产生最早,历史悠久。汉语也是世界上最丰富、最发达的语言之一,所以在国际上使用汉语的人也很多。特别是近些年,在国际交往中,汉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学习、研究汉语的人也越来越多,汉语已经成为当前国际通用语言之一,联合国也把  相似文献   

15.
中国网上英语聊天室中的英语与英语国家聊天室中的英语相比较 ,在某些方面 ,如缩写的使用、句首字母少用大写、句尾少标点等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但由于受本族语的影响 ,中国人网上聊天的语言有其独到之处。中国人用英语聊天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练习语言 ,使英语语言的交际功能减弱。受语言水平所限 ,中国聊天者的会话语言更接近书面语体 ,聊天的内容狭窄且缺乏连续性。网上聊天 ,作为一种新的语言交际方式 ,为英语学习者们提供了另一种学习途径 ,在练习快速英语思维及表达方面有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汉语文化负载词负载着丰富的中华民族文化信息,其英译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输和中西文化的相互交流。全球化语境下,英语世界化和全球文化"美国化"趋势明显,英语文化负载词在汉语语境中的传输远多于汉语文化负载词在英语语境的传输,中西文化交流极不平衡。生态翻译学是一种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研究。按照生态翻译学观点,改善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生态环境和优化其翻译策略可促进汉语文化负载词所负载的文化内涵在英语语境的传输,并维护汉语及其所负载的文化在全球语言文化生态系统中的民族身份和全球语言文化生态系统的平衡。  相似文献   

17.
幼儿园和学前教育中的英语教学的目标是为小学打基础,如果我们期望孩子们在掌握初步的英语使用能力的同时,又能启迪他们的智力,激发他们对整体语言(包括汉语)的兴趣,不妨改变那种以教单词为主、仅仅配上实物和教具的传统教学模式,尝试在幼儿活动中创造两种语言(汉语)交替使用的环境,进行“双语教学”,把语言学习当成一种真正的游戏。  相似文献   

18.
外来词是一种语言与异域文化交往时不可避免的普遍现象.一种语言吸收外来词时主要采取音译、意译、音意译结合、原词移植等方法.外来词在其译介和使用过程中,将受到传统的民族文化心理的制约.从当代汉语吸收英语外来词的方法、领域,分析其所蕴含的深层民族文化心理,对我们了解域外文化,促进中西交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3~6岁说汉语儿童颜色命名能力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1种常见标准颜色片为本实验用色样,对湖南娄底某幼儿园151名说汉语儿童进行了颜色命名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3-6岁说汉语儿童颜色命名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提高。(2)3-6岁说汉语儿童对11种颜色的平均正确命名率从高到低依次为:黑、红、白、绿、黄、蓝、紫、粉红、橙、灰、棕。对儿童给予早期颜色命名教育,改善语言输入的方式和条件,可以提高和促进其颜色命名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合作学习是一种创新的教学策略,在教学上运用小组或团队活动,使学生为了完成共同任务而合作并以最大程度地促进学习,其所倡导的相互作用观正是一种将交流作为语言学习手段的多边活动。将“合作学习”理论和英语口语实际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对提高英语口语教学质量作用积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