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9 毫秒
1.
黔中布依族礼俗歌指使用布依语第二土语的布依族同胞在婚、丧、新居落成以及社交等仪式上演唱的歌曲和韵语。内容主要为客主之间的相互问候、相互赞美和祝福以及对涉及礼俗的一些事物的"追根溯源"。黔中布依族礼俗歌有吟唱的"歌"和念诵的韵语,分别有用本民族语言演唱(诵)和用汉语演唱(诵)。赋、比、兴和复沓是常用的表现手法,演唱过程中表演的特点很浓。黔中布依族礼俗歌对认识布依民族的文化性格,了解布依族文化的基本特征等,有着重要文化学价值,并且为研究汉文化在贵州少数民族中的传播以及黔中布依族文化变迁提供了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2.
布依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漫长的岁月里,它不仅创造了自己光辉的历史,同时,也创造了极其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而布依族的民间歌曲,便是这音乐园地中一簇绚丽多姿的山花。她世代伴随着勤劳、勇敢、热情、淳朴的布依族人民,萌芽、生长、开花、结果。布依族有自己独立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泰语支。其民歌,由于地理环境各异,地方土语区的差别,以及相邻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影响,体裁形式多样,风格色调纷繁。这里,仅就布依族第一土语区民歌的音乐特色,谈一点粗浅的看法。布依族第一土语区的民歌(这里主要是指黔西南州望谟、册亨、贞丰、安龙等县的传统民歌),大致可分为山歌、浪哨歌(情歌)、礼俗歌、儿歌等几大部份。  相似文献   

3.
布依族是一个喜歌的民族,口耳相传留下来的古老民歌对自己的历史文化进行了传唱,作为布依族重要特征的家庭手工纺织活动也在民歌中得以充分体现.布依族纺织民歌记载了哪些与纺织相关的内容,传达出布依族怎样的思想情感和价值理念,如何发挥布依族纺织民歌的当代价值,是本文想表达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桥头山歌是桥头民歌的一种,当地人也称“南歌”,是怀集县桥头镇独有的特色山歌,自明清朝代民歌就在民间流传,至今流行在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桥头镇一带,特别是李屋村、谭坑村、旧墟村、丰大村、金星村。由于是属于本地特色文化,由方言演唱,所以保持自身独立发展的态势。山歌是在农耕文化的背景下形成的,在农村经济改革并快速发展的今天,传统音乐文化赖以生存的环境正在发生变化,当地很多珍贵的传统音乐形式也在逐步消失。其中山歌也是濒危的对象。  相似文献   

5.
论土家族苗族情歌中的“撒野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歌,是土家、苗族文化宝藏中的一个最深厚的文化层。千百年来,它虽然在美的殿堂里摸索,但它不仅是美的灵光照耀下的情感实体,也是情感实体闪耀着的美的灵光。以爱情为母题的歌,在土家族、苗族民歌中占量最大,而且上品居多,有这样说法: 无山无林不成坡,无鱼无水不成河; 无爹无娘不成我,无郎无姐不成歌。而每首原汤原水的土家族苗族情歌,又总是充满了生机勃勃的撒野现象。  相似文献   

6.
川北民歌形式多样,语言独具风格,主要存留有小调、灯调、牛歌、情歌及锣鼓草歌等,其他还包括佛歌、神歌、堂匠歌、新民歌等。受地域文化影响,川北民歌话语质朴、简洁凝练、生动形象、音韵和谐,表现出鲜明的地方语言特质。  相似文献   

7.
生计模式是生成民族文化的根基。布依族铜鼓十二则民歌,不仅以唱颂铜鼓为主题,展现铜鼓在布依族社会中的重要文化意义和神圣礼仪,而且详细地叙述了布依族春耕、施肥、管理、秋收等稻作生产生活的文化特点。民歌内容本身既反映了布依族的生计模式,也传承了生产劳动知识及其相关的文化蕴涵。  相似文献   

8.
居住在贵州省天柱、锦屏、剑河、三穗等县毗邻地区的侗族,男女老少都喜爱唱歌。这里不仅有男女青年传达爱情信息的情歌,还有祝酒歌、婚嫁歌、哭丧歌等。但只有情歌流行面最广,也最为当地侗族所喜闻乐见。本文专论侗族北部情歌。  相似文献   

9.
畲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是属于“南蛮”各族中一支古老的民族。畲族的民族文学传统深厚。它是畲族的历史、政治、经济、生产、生活和乡土风情等等的形象记录和生动反映,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根据浙江省丽水、云和、泰顺、文成等地区的初步调查,在畲族文学中,民歌是它的主要组成部份,有长篇叙事歌《高皇歌》、《盘古歌》、《封金山》以及反映太平天国革命时期畲民斗争的《长毛歌》等等,其他民歌皆称“杂歌”。杂歌不仅数量多,并且富有艺术魅力,大部份是即兴创作,内容主要表现劳动、爱情和各种日常生活、礼仪等,文字有长有短,形式多样,如各种情歌、酒歌、山  相似文献   

10.
汉族民歌资源丰富,其中情歌占了很大一部分,为人类学研究提供了大量丰富可靠的原始资料。历史悠久的汉族情歌,可分为雅、俗两种,而在这两种对立的汉族情歌发展史中,蕴藏着的是其遮掩下的民族性张力,为数居多的汉族情歌则成为了缓解这种民族性张力的途径,使得这种民族性张力得以平衡、持久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黔西县五里布依族苗族乡布依族民歌是布依族西部民歌的一个亮点。本文在对五里布依族苗族乡布依族西部民歌文化生态研究基地建设和首届布依族民歌文化生态节追踪调查的基础上,对布依族民歌传承发展的前景及走向进行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布依戏是布依族民族民间的特色戏剧,其存在不仅与布依族的民歌、舞蹈、民间文学及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而且也与布依族的民族民间信仰密切联系,因此可以说布依戏是多元文化的结晶。本文以“过渡仪式理论”分析布依戏神圣空间的构建,以及神圣空间与世俗空间的转换、沟通,从而实现布依戏的神性和世俗性的意义。在这样的过程中,布依戏不仅仅是戏剧艺术,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布依族精神文化的载体,并且在布依戏中通过一系列的仪式构建的神圣空间来传递布依族文化的精神内涵。所以布依戏是一个娱人娱神的戏剧,这也是它有别于传统中国戏剧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13.
介绍安顺地戏的历史源流及生存现状,进而从地域分布、艺术形态、审美观方面分析汉族地戏对布依族地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传播学的理论知识,着眼于地戏的传播主体,从传播主体的存介形式、文化身份、动机与活动方式等方面探究汉族地戏在布依族地区成功影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布依族地戏大部分明显受汉族屯堡地戏的影响,表演的剧目与屯堡人的剧目相同;但一些戏班也传演与屯堡汉族地戏班不同的剧目.来源于汉族屯堡人的地戏及其剧目,已融入了布依族的民俗生活,并成为布依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流传于贵阳市白云区牛场乡蓬莱村的布依族地戏,其表现形态与安顺屯堡地戏有很大差异:主要表演祭祀性歌舞.总之,布依族对地戏的发展和保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布依族地戏的独特价值,逐步获得了政府和社会的认同.  相似文献   

15.
《康定情歌》是具有多重意蕴的主旋律爱情题材作品,在宏阔的视域中展现了厚重的历史,在诗意化的表达中聚焦了纯美的爱情,在审美化的呈现中重构了文艺的创作与民歌的传播.作品在情节建构、情感流露与内涵挖掘等方面,均体现出非凡的艺术品格.作品是对民歌《康定情歌》文化母题的基本意旨的生动诠释和独特韵味的拓展强化,极富感染力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相对独特的梅山社会环境孕育出来的梅山情歌是包括梅山文化的湖湘文化的一朵瑰丽的奇葩。按照表达感情的方法,梅山情歌可分为思春歌、挑逗歌、赞慕歌、相思歌、赠物歌、相爱歌、思别歌、反情歌、规劝和讽刺偷情歌及怨媒歌等十种。其积极的道德内涵可概括为择偶重视真心相爱、与封建婚姻制度抗争,追求婚姻自由和男女平等、追求专一的牢固的爱情、鼓励艰苦奋斗与勤劳致富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研究三峡民歌中的女性情结,特别是情歌的“姐儿中心”现象可以发现,不是三峡民歌占据女性情结,而是女性情结占据三峡民歌。“姐儿”阿妮玛是原始意象,她象征着女神崇拜。与“姐儿”相关的是“幺姑”阿妮玛和“郎”———阿妮姆斯,也都被女性情结所规定。本文对哭嫁歌也进行了独特的心理阐释,认为哭嫁是哭出一个母亲来,象征女性的节日,而哭嫁歌就成了女性———母亲的绝唱。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介绍四川藏区“鲁”体民歌演唱风格的基础上,对“鲁”体民歌的结构、内容和艺术特点作了一些探讨。其结构多为多段体,每段又多为四句或三句,每句有六、七、八个音节不等。内容除情歌外,都可以演唱,有诉苦歌、思念歌、赞美歌等。尤以赞美歌最为丰富。由于红军长征曾路过四川藏区,赞美歌中有不少歌颂红军的歌,是一大特色。艺术特点有直陈、比喻、对比、夸张、排比等,均具有藏民族特有的个性和风格。  相似文献   

19.
科尔沁民歌与科尔沁博神歌的互动形态有:直移型互动,演变型互动。科尔沁民歌人物中有科尔沁博、幻顿、渥都干。科尔沁博文化的观念意识,在科尔沁民歌中亦有体现。科尔沁民歌与科尔沁博神歌,同是草原母亲用乳汁养育的本土文化。  相似文献   

20.
布依语里常见四音格动词重叠形式,布依族说汉语时直接用汉语的语言材料逐一翻译这种四音格词语,不仅把四音格词语的意义,而且还把其构造方式引入了汉语。而这些四音格词语在与布依族杂居的汉族中又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运用。这就是汉语对布依语语法的借用现象。在借用过程中,双语阶段是必不可少的阶段,而布依族中掌握布依语、汉语的双语人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