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3 毫秒
1.
英国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关注社会与灵魂的碰撞,从精神的高度重释生与死的主题。根据伍尔夫的生死观,生命只不过是存在的瞬间,死亡也已不再是单纯的个人悲剧,而是拥有了更为广泛的历史内涵和人性含义。作家想表现的是人的心灵史,其小说创作中对生死观的思考颇具特色、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先锋派家族历史小说,不同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依据历史文献资料对历史的宏大叙事,它不再重视家族历史的真实背景,而是借助于模糊而又生动的家族历史隐喻,自由发挥,任性创造,力图从虚构创造的历史讲述中,揭示历史的存在状态和人在历史空间中相互倾轧厮拼的生存状态。从叙事方式、主题意蕴等方面,探求家族历史小说的审美特征,可以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反映了现代社会在处理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在生态文明的视界中,如果听任生态环境的恶化,人类的生存将会面临严重的危机,因此对未来的密切关注,自然而然进入了生态文明的视野,它在与生态规律性认识相结合后,塑造了重视和强调生态可持续、面向未来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开辟了人与自然关系历史展开的未来向度,从而使人的存在性不再仅仅取决于由"过去"已经完成了的状态所决定这一预成论模式,而是取决于由"未来"的可能状态所引导来做出抉择这一生成论模式。  相似文献   

4.
文化哲学是一种全新的哲学形态,对人的生存方式的转变意义重大。文化哲学研究与人相关的一切活动和活动领域,并对人类已有的文化精神进行深刻反思,人不再是单向度的人,不再是固守个别特殊文化的存在,而是重回总体的人。文化哲学有别于以往只是从外在的必然性去理解历史的意识哲学,而是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历史理解方式,通过考察历史的显性和隐性文化内涵从历史本真出发来理解历史。  相似文献   

5.
主持人语:在全球化的今天,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她最独特之处在于我们的命运已与世界紧密相联,中国已不再是"中国之中国",也不再是"亚洲之中国",而是"世界之中国"。这意味着,我们必须与世界他国和谐共处,中国文明必须与其他文明进行对话。承载着国家与民族软实力的文明,深刻  相似文献   

6.
人的异化是西方现代派作家普遍揭示的主题之一。在《儿子与情人》中 ,劳伦斯以英国诺丁汉郡矿工的生活为背景 ,以保罗的成长过程为主线 ,以心理探索为主要途径 ,深入细致地描写了莫莱尔一家的感情纠葛与冲突 ,从而深刻展现了劳伦斯小说的普遍性主题西方工业文明对人所造成的异化。本文旨在分析人的异化在《儿子与情人中》中的具体体现。从而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西方工业文明给人们的身心带来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晚清中国人眼里,英国不再是夷模鬼样的异国形象,相反成了"乌托邦"理想国。文章通过比较早期驻英使臣郭嵩焘和薛福成在其出使日记中对英国形象的塑造及其对英国和本国关系的摆放,论述了晚清去"夷"化后的英国形象。郭嵩焘笔下的英国成了一个处处胜过本国的典型的"乌托邦"异国形象,而薛福成则把其亲见的英国塑造成一个能够与历史上的中国媲美的"乌托邦"形象,以此方式尽可能地保存和维护了关于本国的神话。  相似文献   

8.
异化在人类历史上的表现就是人与自然、历史与人伦、理性与感性、现实与理想的二元分裂。西方人从迈开历史文明的第一步开始就具有十分强烈的异化意识 ,所以 ,异化是西方文学中的一个永恒主题。 2 0世纪 ,由于历史现实及人类认识的诸多原因 ,异化这个永恒主题在现代主义文学中得到了全面的深化  相似文献   

9.
"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的卓越黑人女作家——佐拉.尼尔.赫斯顿的小说《他们眼望上苍》是一部书写美国黑人女性的不朽之作。书中不再反映种族歧视和压迫的主题,而是通过主人公珍妮最初对于新形象的认识到之后的追寻新形象,以至最终实现了新的自我而塑造了一个全新的黑人女性形象,为黑人女性寻找到了一个新的出路;黑人不再为种族歧视而抗争,而是以"人"的身份过着自由的生活,这对今后的黑人女性文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英国在现代西方社会中,曾率先创造了第一次工业文明,然而,它又是一个保留着较多传统文化的国家。英国在称雄于世一百多年后,二十世纪以来,不仅丧失了工业垄断地位,并且步入了漫长的衰落过程。历史在嘲弄着“日不落国”转变为“夕阳国”的同时,也向人们提出了一个进行辩论和探讨的重大课题。随着对英国问题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感觉到,在英国历史发展的长期过程中,所形成的自身文化模式,潜在而又深刻地制约着英国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托马斯.哈代在英国文学史上具有较高的地位,很大程度归因于他在小说中通过对人物命运的分析反射出的哲学思想。本文以托马斯.哈代的小说为基础来分析其小说中深厚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英国农村发生了剧烈变化。社会变革不可避免地给哈代的诗歌带来悲伤忧郁色彩。然而,在悲观的表面,他的内心及一些诗作却洋溢着乐观向上的情绪。哈代不是一个绝对的悲观主义者,哈代的悲观主义具有双重性:哈代悲观主义的实质是其现实主义风格的再现;忠于现实,反应社会;从他的诗歌中可以体验到一种强烈而厚重的历史感。  相似文献   

13.
生活史研究已日渐运用于当代教育研究中。英国教育社会学家艾沃·古德森不仅较早地将其用于课程研究,还更多地用于教师研究。文章考察了古德森不同阶段的教师研究,分析了生活史研究在教师研究中所扮演的角色:为教师生活研究提供研究方法;为在"中间地带"建构理论提供资源;为促成教师"叙事学习"和"叙事教学"场域奠定基础。指出运用生活史研究是古德森教师研究生涯中一以贯之的思想,背后有其对教师深刻的社会关怀。这一思想在其教师研究中扮演着多重角色,对我国教师和教师教育研究者及实践者而言,有诸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结合英国学院派画家透纳的作品,分析他对瞬息变幻的光与色的捕捉,通过在绘画实践中感性经验和理性经验的累积来对透纳的实现绘画艺术目标进行了研究,阐述透纳的作品和透纳作为一个艺术家的自我价值实现过程,以及他的绘画艺术实践在艺术史中的影响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康德哲学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他以其理性批判划分了科学与形而上学的不同领域,更以其先验哲学深刻影响了西方现代英美分析哲学与欧陆人本哲学的理论思路、基本走向。正是从诠释康德哲学的现代回响中,人们对康德的理论生命力有了更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刘祚昌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和学贯中西的学者。他为新中国世界史专业的奠基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也是美国史和英国史研究的奠基人之一。改革开放后,在教学改革、教材建设和世界历史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美国史研究和杰斐逊研究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刘祚昌先生半个多世纪的学术人生曲折而辉煌,是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7.
在西方政治思想史研究领域内,以英国历史学家昆廷·斯金纳为代表的"剑桥学派"居主流地位。他在《现代政治思想的基础》一书中将近代"国家"观念的形成和不断完善视为西方现代政治思想的基础。这种概念史的研究方法,大大向前推进了"历史语境主义"的内涵和外延。斯金纳将历史语境主义、概念史、修辞学三者通恰相融,不仅推进了"剑桥学派"的政治思想史研究,而且最终由此成为一位学术大师。  相似文献   

18.
劳伦斯是20世纪英国文坛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生态思想作为一种生存智慧渗透到生活各个方面,以劳伦斯的处女作《白孔雀》为研究对象,以文本细读的方式,以作品的自然景物描写、人物形象塑造为切入点,深入细致地阐释作品所呈现的生态观念,并进一步探寻劳伦斯生态观念形成的原因,归纳提升劳伦斯生态思想的旨归。  相似文献   

19.
民国初年,以十三世达赖喇嘛为首的西藏地方政府在英人支持下,趁民国初建、政局动荡之际,驱逐驻藏川军。时任四川都督的尹昌衡,于1912年6月挂帅西征,但由于英帝国主义的横加干涉,西征最终功败垂成,未能达到预期目的,但尹昌衡西征的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20.
论劳伦斯对现代英国社会的道德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H·劳伦斯是20世纪初英国重要的作家,他的小说以呼唤自然人性为主题.在作品中,他通过对人性受压抑、被异化现象的描写,批判和揭露了英国现代社会的弊端,并从工业文明、教育体制、传统宗教等方面,对英国社会世俗的道德传统提出了质疑.他竭力呼唤的是一种真实的、尊重人的、以人为本的理想道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