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中国现代”现实主义的特点众所周知,中国现代文学主潮是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我们说,鲁迅、巴金、老舍、曹禹的创作是现实主义的,茅盾、丁玲、叶紫、萧军、夏衍、张天翼、赵树理、周立波的创作是现实主义的,沈从文、钱钟书、张爱玲的创新也是现实主义的;二十年代文学研究会作家的创作是现实主义的,四十年代七月派作家的创作同样是现实主义的,就理论而言,如果说茅盾二十年代文学“为人生”的主张是现实主义的一种,那么,稍后的“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的倡导和周扬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张扬同样是现实主义理论在中…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现实主义的历史感召力并非建立在理论的元话语意义上,而是取决于中国社会的内在渴望和必然需求。对于三十年代左翼理论界而言,“现实主义”从来就是理论上的预设。左翼文学的几次理论调整,从新写实主义到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再到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都未能解决作为现实主义理论核心的真实性与主体性问题,从而使现实主义偏离求真之路,成为延伸至当代的文化遗传。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支克坚教授的《冯雪峰论》《胡风论》《周扬论》三部学术专著的独特价值和学术贡献做了较系统的评论。指出,“三论”以历史“中间物”的宏阔视野和学术理念,对冯雪峰、胡风、周扬及其文艺理论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上的独特地位、对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不同理解及其影响、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过程中的得失等进行了科学的富有创见性的深入研究,得出了许多新颖深刻的结论,并自然构成了有内在联系的整体。“三论”是重新认识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解读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三个独特文本,是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想研究方面取得的重要突破和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之进入“现代”层次,不能不说是传统文学中的“基因”与西方现实主义创作、理论撞击、交融的结果,而代表着我国文学强烈的汇入二十世纪世界文学大潮的自觉意向,出色地完成了现实主义的引进、融汇、倡导、创新的历史责任的,又当首推鲁迅和茅盾。如果说鲁迅的奠基在前,那么茅盾在这方面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5.
冯雪峰作为20世纪中国现实主义的重要阐释者,有着自己的理论特质和鲜明的倾向。从其真实观、典型观等分析可以见其现实主义理论:既有对文艺特性的尊重,又有为政治而过于理性化的侧重,理论呈现出矛盾和游移状态,是具有一定的艺术倾向的政治化了的现实主义。但它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深远的,它能让我们更好地反思这段文学史,以期对新时期的文学创作和文艺批评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6.
蔡朝辉 《天府新论》2007,(5):136-139
普列汉诺夫是俄国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其文艺批评思想,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影响了中国一代最早的无产阶级文艺家,是当时中国革命文艺理论建设的重要理论资源。他的某些理论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冯雪峰,不仅提高了冯雪峰的马克思文艺理论水平,也为他提供了现实主义理论建设上的思路和方法,这在冯雪峰的文艺革命功利观和现实主义批评中得以鲜明体现。同时冯雪峰对普列汉诺夫的理论接受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冯雪峰对普列汉诺夫的理论理解与运用上呈现出实用主义的特点,由于盲目跟随时代潮流,对普列汉诺夫做出了不恰当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中国新文学发展中的现实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本来有能力在巴别城下建造一座通天的塔,结果是上帝变乱了他们的口音,语义的分歧终于使人一事无成。本文所要讨论的现实主义这个术语,在中国似乎也陷入了巴别城似的困境。为了避免这一点,我们姑且把它的意义限制在创作方法这一层上。它既被规定为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反映生活的艺术观点,又包含着有一定限制的纪实风格。从世界文学的影响看,它指的是从十九世纪西欧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到本世纪以来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思潮对中国新文学的影响;从新文学本体发展看,它指的是中国现代作家在上述的外国文学思潮影响下对“现实主义”所作的理论阐释与创作实践。这种限定并非无视这个术语在理论界通常还有更为宽泛的理解——譬如从反映论的角度对文学与生活关系的解释。它强调文学对现实生活的依存,尽管文学是人们通过审美把握来表现对客观世界的各种认识,它离不开创作者的主体意识,但归根结底,客观世界总是作为人的认识对象,或成为文学现象的生存依据,文学是现实的精神投射。从这个意义上说,自有文学以来,凡优秀的作品都离不开现实,或现实主义。把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反映论来理解,不会引起人们的误解和争议。只有当人们把作为反映论的现实主义和作为创作论的现实主义混淆起来的时候,才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意见,为了不重蹈覆辙,我不得不作这样的声明,本文所谈及的这个术语,一律作创作方法解。同样毋需否认的是,作为创作方法的现实主义引进中国,是与十九世纪从库尔贝、夏夫列里开始倡导的,以后又一度成为西欧文学主潮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有密切的关系。中国作家对现实主义这个术语的接受,还同时伴随着一大串名单的接踵而来:诸如福楼拜、狄更斯、龚古尔兄弟、左拉、莫泊桑、托尔斯泰、契诃夫、易卜生……(恕我不提巴尔扎克,因为在当时中国人的心目中,他还是一个“浪漫派的殿军”)因此,我们所要讨论的全部话题,只有从这里开始引出:西方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理论在中国是怎样传播的?  相似文献   

8.
关于文学乃至整个艺术的创作方法问题,现在,有种说法颇有影响:“社会主义文学就其实质而育,已经不再是以一种创作方法为标志的文学体系了,而是以多样的创作方法统一于现实主义精神的崭新体系”。我们认为,这个论断的前半部分讲得有道理,社会主义艺术(包括文学)已经不再是以一种创作方法为标志的艺术体系了。但是,我们又认为,这个论断的后半部分欠妥当。不能以“现实主义精神”这个概念来对社会主义文学艺术“进行总体意义上的把握”,也不能认为社会主义艺术就是一个以“现实主义精神”为标志的体系。我们的理由是:社  相似文献   

9.
李钧 《齐鲁学刊》2001,1(2):97-100
1958年《人民文学》的叙事策略围绕着“破”与“立”做了许多重要改革。这主要表现在:破“文学即人学”的文学观,立“两结合”创作方法;破个体创作主体论,立集体创作主体论;破“批判现实主义”,立“革命的浪漫主义”。以《人民文学》叙事策略的这种转向为标志,50年代末文学创作在总体上开始向“工具论”和“武器论”转型。  相似文献   

10.
去年以来,文艺界对社会主义文艺的创作方法问题展开了讨论,特别是对于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以下简称“两结合”创作方法)争论比较热烈。我认为,深入探讨这个问题,以期求得明确的解决,不但关系到文艺理论的建树,而且关系到文艺创作实践的方向,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毛泽东同志说:“讨论问题,应当从实际出发,不是从定义出发。”“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长期以来,我们在对待创作方法问题上,并没有认真领会毛泽东同志的这个科学的观点。创作方法是一种属于主观范畴的东西,它的正确性和真理性究竟如何,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  相似文献   

11.
<正> 近几年,我国报刊发表了一批有关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之间的关系的学术论文,并且展开了一定程度的讨论。这对于澄清多年的混乱,推进唯物辩证法的理论研究,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但有些论文引证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有关唯物辩证法“实质”和“核心”的论述,作为某一种观点的论据,例如作为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或者作为否定之否定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的论据,却没有具体分析这些论述的背景和内容,没有具体分析这些论述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成为某一观点的论据,或者能否成  相似文献   

12.
冯雪峰文艺理论的背景和内在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上、下两篇。上篇论述冯雪峰文艺理论的背景 :上一世纪 30到 4 0年代 ,中国现代革命文艺思潮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生了深刻变化。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标志着革命文艺思潮从知识分子的思潮变为政治家的思潮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也变成了一种建设政治性文艺的理论。但鲁迅文艺思想继续产生影响 ,表现着它特有的生命力。革命文学内部因此发生了一场持久的论战。下篇论述冯雪峰文艺理论的内在矛盾 :作为中国现代一个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 ,冯雪峰的理论深刻地、独特地反映着这场论战。它强调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质 ,并因此认为文学应该把生活政治化 ,即在实际上主张一种政治化的现实主义 ,政治化的文学 ;但又认为在实践的政治面前 ,现实主义应该有自己独立的品格 ,文学应该有自己独立的品格。正是这构成了它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13.
冯雪峰是“修正主义文艺”批判运动第一阶段( 1956~ 1962)主要的批判对象.作 为唯一的参加过长征的左翼文艺理论家,冯雪峰于1957年遭遇清算,除了他那不合时宜的革命 现实主义理论的启蒙倾向,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19世纪30年代已然形成、长期以来没 能解决的宗派主义从中作祟.  相似文献   

14.
最近,吕兆康同志在《“两结合”是一种独立的创作方法吗?》(《文艺理论研究》1980年创刊号)一文中,提出“两结合”不是一种独立的创作方法,因为它缺乏文艺实践的基础和理论上的充分根据。也有同志认为,“两结合”创作方法是1958年“左”倾思潮在文艺理论上的表现,对社会主义文艺的健康成长和繁荣没有起到积极作用。对这两种看法,笔者不敢苟同。社会生活纷繁复杂,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的文艺的创作方法,也应多种多样。它可以是现实主义的,浪漫主义的,两者结合在一起的,还可以是其他创作方法。作为社会主义文艺,我们可以提倡比较好的创作方法,但不必强求一律,应当鼓励创作方法的多样化。关于“两结合”创作方法,我认为应该实事求是地看待。下面谈一点个人的看法,以就教于持不同意见的同志和其他同志。  相似文献   

15.
苏联《文学报》组织的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讨论,无疑会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文艺界产生重大的影响。坦率地说,这一术语的提出,只是苏共中央在不得不把公开排斥异已的“拉普”解散之后,为了控制文艺界而采取的一种更为“理论化”的手段。正如在这次讨论中苏联萨拉托夫大学教授普罗佐罗夫  相似文献   

16.
在一定程度上,冯雪峰的文学主张并不相悖于毛泽东制定的文艺新方向,但是他在一些重大的或根本的问题上又进行着自己的思考,从而保持了一种与当时普遍见解稍有二致却自成系统的见解,不过它仍然是在把握毛泽东文艺思想特质的基础上的创新。对现实主义旗帜的高扬,可以说是二者之间难分轩轻的重要原因。冯雪峰是一个真诚地相信马克思主义理论并愿意投身中国政治革命实践的人,尤其是作为党的文艺理论家,他的文学感受和人生体悟自然也和党的文艺政策、路线的脉博共振荡,因而其文艺思想也坚持着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  相似文献   

17.
辩证唯物论的现实主义不仅是瞿秋白文学思想的核心议题之一,而且是中苏文艺理论生动互动的产物。通过中文与俄文的文本对勘并结合对当时中国"文化革命"实践的考察,其问题意识和建构过程得以呈现:瞿秋白在学习"拉普"的过程中,进一步放大了后者对"现实主义"阶级性的强调,出现了"左"的错误倾向,但激烈的革命斗争现实和精深的文学理论修养又使其超越了"拉普"的教条主义,为"现实主义"的发展开拓了宝贵的理论空间。  相似文献   

18.
有人认为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以下简称“两结合”)创作方法的提法,没有根据、不科学,“两结合”的作品根本不存在,应该否定。对此,笔者不能苟同,发表管窥之见,供同志们讨论。 (一) “两结合”创作方法的提出,有渊源、有根据,是一个创见。为什么这样说呢? 其一,中外文学史上许多优秀的、著名的作家作品中,出现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不同程  相似文献   

19.
在激烈的中西文化碰撞中架构起来的20世纪中国新文学传统,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许多因素多元互补,很难用一两句话作完整的概括,它贯穿着敢于冲破一切旧的传统束缚与外来文化融合的现代意识和高昂的爱国主义精神,具有属于这个时代又属于自己民族的特征。从文学思潮的影响来说,现实主义是新文学传统的一个重要形态;就文学的功能来说,着重教育和认识作用是它另一个重要的形态;以文学的表现形式来说,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并存又是它一个重要的形态。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源远流长。但“五四”时期出现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现代主…  相似文献   

20.
郝燕 《江西社会科学》2006,(12):139-141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无论是在前苏联,还是在中国的学者研究中,只注重“苏联文学”,而忽视“20世纪的俄罗斯文学”。这是因为很久以来我们缺乏对20世纪俄罗斯文学的全面、客观的了解。苏联解体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已不再被视为唯一的文学流派和创作方法,昔日受到批判和否定的文学流派和创作方法开始再现,所以有必要全面认识、梳理、归纳20世纪的俄罗斯文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