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心是一颗晶莹剔透的心。《菜根谭》有云,心虚则性现。心静下来,就如同一面镜子,万物都可以朗照,万物即纳胸怀。平是平静如砥的平。风来不起波澜,云去不剥不拣。八风吹不动,我自岿然如钟。心灵安宁如禅定,声色犬马全不听。气是气定神闲的气。不疾不徐,不张不弛,恰到好处,呼吸之间皆是梵唱,吐纳之间皆为菩提。和是温暖谦和的和。如春风拂面,如夕阳斜照,如温泉濯足,如稻香扑面。一抬头、一俯首都礼节清明,儒雅有道。平和的心灵仿佛给人生穿针引线,串接起生命的温情段落,补足灵魂的精气神。和平是心灵不争不逐,不纷不扰,不卑不亢,不惊不惧。一派和暖的气息,一种沉稳的格调,一腔如水的旷达,一份如山的巍峨。  相似文献   

2.
岁月感怀     
阿辉 《山西老年》2013,(5):47-47
岁月,一个充满辛酸和幸福的词汇。世事沧桑,人情冷暖,或深或浅,或浓或淡,慢慢地将我心灵的空间布满。岁月,一种情怀,一种感念。生命的脚步,从最初的啼哭开始。沿着理想的航线,一步一步地向前。坚强过,懦弱过;幸运过,不幸过;成功过,失败过。一路走过的风景,有精彩,也有平庸。少年的壮志,青年的  相似文献   

3.
谁是谁的谁这个世界上,谁也不是谁的谁,同样,谁都可能是谁的谁。一直不喜欢肥肥。但,她突然就死了,然后娱乐频道里满天飞着她的生平过往。你不想关心她都不行。娱乐圈的人,连死,都具有娱乐性。实在可悲。她的情史被重提。揪出一负心汉:郑秋官。肥肥与秋官,当初也算是两情相悦,厮混了十年,后来分开了,男的一去不回头,女的恋恋不舍,说的想的恨的骂的全是他。对于这个肥女人,说什么好呢,一声叹息吧。她与秋官离婚,二十年后,重逢,当着几千几万人的面,她问他:  相似文献   

4.
人生新感悟     
正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样的前人,是有远见的前人,也是高尚的前人。乘凉的后人,如果只知乘凉,那就枉费了前人的一片苦心。乘凉的后人,在乘凉的时候,不仅要对栽树的前人感恩,还要为自己的后人栽树。只乘凉不感恩的后人,是不肖的后人;只乘凉不栽树的后人,是自私的后人。人在屋檐下,哪能不低头。的确,你无法改变屋檐的高度,但你可以改变自己的姿态。硬是要昂首挺胸与既成事实的屋檐硬碰硬,碰得头破血流就在所难免。而且,这不能叫做骨气,只能算  相似文献   

5.
爱在教师节     
《源流》2011,(17):88-91
有一种付出,叫耕耘。播种的是知识,收获的是成长。有一种职业,叫园丁。挥洒的是辛勤汗水,换来的是桃李芬芳。有一种比喻,叫红烛。照亮的是别人,燃烧的是自己。有一种恩情,叫培养。送走的是千万学子,留下的是岁月悠长。对每个人来说,在我们从顽皮稚童到  相似文献   

6.
庄稼     
高鹏 《山西老年》2011,(6):46-46
庄稼是土地的霓裳,土地是庄稼的摇篮。土地生长庄稼,就生长了诗意。被庄稼人收割的庄稼,年复一年地从土地上站起来,吸纳天地精华,演绎着生命的精彩轮回。庄稼不是花朵,没有高贵的身份,没有好听的名字,也没有娇艳的容颜,但它却以自己的生命,滋养着众多的生命。不论土地肥瘦,庄稼都能安身立命。它们不卑不傲,迎来太阳,送走月亮,只在拥有饱满的时候,才垂下头颅,向土地表示深深的谢意。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养一方庄稼。各处的庄稼有着不同的身姿,不同的禀性。北方的庄稼大都骨节粗壮,坚实豪放;南方的则大多清秀纤巧。它们怀着相同的心事,和着四季的节拍,把大地织成一幅壮阔的锦绣。画面不断变换着青绿橙黄的色调,间或洇进几缕饮烟,掺入两声牛哞,画面便灵动起来。这无边的画图,无价的锦绣,  相似文献   

7.
一年一年又一年。这不,又是一个中秋节。一个在中国极其重要的节日。家家都在吃着团圆饭,都在享受团聚的喜悦。当然,我家也不例外。按照每年的惯例,聚在一起的一家人,在一起吃顿饭,饭后聊聊家常,赏赏月。  相似文献   

8.
女儿的同学都管她叫"23号"。她的班里总共有50个人,每每考试,女儿都排名23。久而久之,便有了这个雅号,她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中等生。我们觉得这外号刺耳,女儿却欣然接受。老公发愁地说,一碰到公司活动或者老同学聚会,别人都对自家的"小超人"赞不绝口,他却只能扮深沉。人家的孩子,不仅成绩出类拔萃,而且特长多多。唯有我们家的"23号",没有一样值得炫耀的地方。因此,他一看到那些才艺非凡的孩子,就羡慕得两眼放光。中秋节,亲友相聚,坐满了一个宽大的包间。众人的话题,也渐渐转向各家的小儿女。趁着酒兴,大人们要孩子们说说将来要做什么。钢琴家、明星、政界要人,孩子们毫不怯场,连那个四岁半的女孩,也会说将来要做央视的主持人,她的回答赢得一阵赞叹。12岁的女儿,正为身边的小弟弟小妹妹剔蟹剥虾,盛汤揩嘴,忙得不亦乐乎。人们忽然想起,只剩她没说了。在众人的催促下,她认真地回答:"长大了,我的第一志愿是当幼儿园老师,领着孩子们唱歌跳舞,做游戏。”众人礼貌地表示赞许,紧接着追问她的第二志愿。她大大方方地说:“我想做妈妈,穿着印有叮嗤猫的围裙,在厨房里做晚餐,然后给我的孩子讲故事,领着他在阳台上看星星。”亲友愕然,面面相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老公的神情,极为尴尬。  相似文献   

9.
私人的享受,我们能从很多途径获得,比如,你可以独自坐在家里读一本书,独自去享用一壶好茶,独自去做个新发型,或者独自去旅行。这个时候的感觉,大概只有你自己最清楚。它所带来的享受,更是难于表达。有时候,甚至无需表达,别人就能从你安稳平和的神态中,看出端倪。这都是私享带来的。私享,是属于一个人的盛宴。本文的两位主人,就是懂得享受的人们,让我们一起听听他们的私享故事。  相似文献   

10.
树,喜欢冬天     
树,喜欢冬天。尽管冬天没有缤纷绚丽的色彩,没有蓬勃生长的植物,但树,仍喜欢冬天。树,喜欢冬天,冬天充满乐趣。一行行、一列列的树,采摘纷飞飘舞的雪花,做自己的装饰品。洁白的雪花穿成了项链,连成了发夹……最后,装饰品为了长期保存,都变成了亮晶晶的树挂。树,喜欢冬天,冬天是树的好朋友。树在一年中沾满飘浮的灰尘,需要洗澡了。冬天是它  相似文献   

11.
元代江西泰和词人曾允元一直是文学研究史上缺乏关注的对象,千百年来,除了史籍偶尔见栽一下,基本无人问津,以至于事迹湮灭,生平难考,有关“曾允元”的名字和个别词作在历史的流传变迁中较为不一,有必要对其做一些梳理和辨析,以补文人生平研究之空白。文章认为,曾允元与曾舜卿并非一人,而怀可才是曾允元之字,新元之际曾以儒学教授为职。  相似文献   

12.
曾巩是著名的"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除其有突出的文学成就外,他的经济思想也很丰富,涉及到节用、通商、社会救济、重农等诸多层面.曾巩的经济思想与中国传统的儒家经济思想有相同的一面,但也有显著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3.
曾国藩以善于为湘系集团培植人才而著称。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曾国藩充分认识到了人才的重要作用,并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对部属进行培养,在培植良好的育人环境、对部属不断地进行训导、激励和考察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最终造就了一大批各类人才。这些人不光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充当了曾国藩的助手,也对近代各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南丰曾氏到了第五代已经全面衰落,文学创作与文化传承成为维持家族声名的最重要的方式。曾悖现存诗词均为绍兴中知黄州与台州所作,着意书写个人游赏清兴以表达“方外之乐”,他继承曾氏家族第四代传统,与江西诗派变调诗人韩驹、徐俯、吕本中、曾几等人往来唱和甚密,诗歌受其影响;词以小令为主,能将洒脱与温婉结合。曾协仕途与声名不及曾悖,但现存诗词最多,其诗学苏轼、陈与义而有所变化,词有陈与义的疏爽洒脱。曾悖与曾协代表曾氏家族诗词的两种不太相同的风格取向,曾晦之、曾思的诗作接近曾悼。接近江西诗派仍是曾氏家族第五代的诗歌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15.
特殊的社会环境、复杂的人生经历造就了曾国藩多重矛盾的道德人格:即崇尚道德,却更注重经济;恪守传统,更主张变革;主张暴力,又追求仁爱。  相似文献   

16.
曾公亮作为北宋政坛上的三朝元老,影响力极大。早年即有变革之心的他,在王安石变法中不但大力举荐王安石主持变法大局,而且在变法过程中还给予王安石相当程度地支持,这对变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变法的深入,他与王安石在变法认识上的分歧日渐严重,加之其它方面的原因,最终他不得不从正面退出变法舞台,没能成为所谓坚定的变法派。  相似文献   

17.
曾国藩曾以不识天文算学为"一耻",并寄望于儿辈为其"雪耻",并招数学家李善兰入幕府,资助刊刻<几何原本>中译本,并由此培养了儿孙辈对科学技术的爱好和钻研,次子纪鸿四代一脉相承为"数学世家".  相似文献   

18.
“相门高才”曾孝宽事迹论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宋代晋江曾氏家族中,曾孝宽亦为著名人物。自身为政务实,是王安石在变法后期之主要助手之一。虽以荫补入仕,但积极进取,终能进入"二府"。积极交游,与众多文人均有诗作往来,提升自己的声誉。  相似文献   

19.
曾国藩推崇桐城诸老,文学理论师法桐城传统。他继承戴名世“率其自然”的主张,崇尚自然之文。韩愈是桐城派最为推崇的作家,其雄奇文风被曾氏所张扬。曾国藩作品洋溢豪迈刚健之气,气吞山河之势。他沿袭道统与文统相结合的规则,添加文学经世主张,创建了桐城派一个变种湘乡文派,使桐城古文再度延伸达半个世纪之久。  相似文献   

20.
曾国藩的治学思想始终贯穿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品格。他强调治学要甄别书中真伪,不可盲从书籍;要根据自身实际和研读内容,有所区别,讲求方法;要与社会现实政治相联系,经世致用。探寻曾国藩实事求是的治学品格,于当今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