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制度环境包含不同行动者的行为逻辑,制度变迁的机理则可视为既有制度在社会历史语境变迁中形成多重制度逻辑交织的影响。农地产权制度的变迁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和制度体系的缩影,也是理解国家治理如何不断现代化的切口。本研究吸收历史制度主义的基本观点,以我国农地产权制度的变迁为例,分析国家进程中若干阶段历史语境变换下的制度功能和结构变换,以呈现这一具体领域下制度与人的互动逻辑。通过对农地制度变迁的分析,发现历史制度主义所强调的制度情境概念应用于我国国家制度变革分析时,可以以不同历史时期的行动者互动作为制度情境的具体诠释。  相似文献   

2.
医疗保障制度的变迁和制度安排是在一定的历史情境和制度环境中发生的,有其内在的逻辑.医疗服务市场中的权力分配格局决定了我国医疗保障模式的选择应遵循公共财政+科层制度+市场机制的逻辑.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以及现行医疗保障制度中存在的公平性、可及性和费用问题与制度的逻辑定位和逻辑悖论有关.医疗保障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于政府的主导和适当干预.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到现在,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先后经历了五次变迁.这五次变迁分别是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制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目前实行的农地使用权长期不变并可以流转的制度.本文试就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历史进程、特点和启示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农地功能是影响农地制度变迁的重要因素。现阶段,随着经济发展,农地制度非均衡问题越来越突出,集中表现为农地的要素功能、财产功能和保障功能的矛盾。根据土地要素功能、财产功能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特性,今后我国农地制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是进一步明晰农地产权,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农地产权交易市场,为农地资源的流转、整合以及实现农地的财产功能创造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5.
农地资本化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破解农业发展资金不足的重要途径。健全的制度保障、清晰的产权界定以及开放有序的流通市场是农地资本化的三个基本要件。在当前三权分置的农地产权框架下,我国的农地经营权资本化面临着既有法律制度抑制、交易费用偏高、关联制度缺失以及农地流转市场清淡等现实约束。为此,须从健全农村土地立法、完善农地产权交易体系、优化制度环境、构建风险防范机制等方面入手,创造有利于农地资本化的客观环境,推动农地资本化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6.
小规模经营无力承担高昂的交易费用是我国农业经营组织制度发生变迁的主要诱因。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 织是降低交易费用的有效制度安排,但在这一制度变迁的过程中如何进行路径和模式选择是必须慎重对待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小规模经营无力承担高昂的交易费用是我国农业经营组织制度发生变迁的主要诱因。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降低交易费用的有效制度安排,但在这一制度变迁的过程中如何进行路径和模式选择是必须慎重对待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农地流转是促进农地规模经营的必经之路,已成为新一轮农地制度改革的中心议题。基于江苏、广西、湖北及黑龙江四省区农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交易费用是影响农地流转的一个重要约束因素,农地流转中存在的交易费用既抑制转入户转入土地,又抑制转出户转出土地。因此,新一轮农地制度改革进程中应全面降低农地流转面临的各类交易费用,促进农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生产要素,追求效率是农地内在的经济要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地制度以改进效率为目的围绕产权经历了四次变迁。四次制度变迁给我们的启示是:诱致性制度变迁能使产权更明晰,其效率往往是正;反之,强制性制度变迁使产权模糊,效果往往是负。同时,任何一种制度都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展望"十二五"时期农地制度的改革,应从进一步明晰农地产权、促进适度集中经营、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三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10.
根据ESPC分析框架,即制度环境-制度结构-制度绩效-制度变迁分析框架,农地所有制应该与农地制度环境相吻合,并且随着农地制度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革,这样才能保证农地所有制取得良好的制度绩效.现行农地集体所有制已成为农村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桎梏,改革现行农地集体所有制已不可避免.与农地私有化、农地国有化相比,我国农村土地实行土地社会(国家)占有基础上的农民(农户)个人所有制即复合所有制,是历史选择的必然.  相似文献   

11.
改革30年中国农地产权结构变迁:产权视角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后,中国农地产权结构变迁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农业增长.效率优先是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逻辑起点,这也构成中国农地产权结构变迁的基准点.1978年以后,中国农地产权结构沿着不断强化农民土地产权的方向演进,农民逐渐被赋予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土地交易权越来越自由、土地收益权越来越充分,这是中国农业持续增长的制度之源.中国农地产权制度进一步改革的方向应该是不断强化农民的土地产权.  相似文献   

12.
运用制度认知主义理论和制度行为主义理论研究农民认知与我国农地制度变迁的关系,发现:我国农地制度变迁的实质是农民的认知与中央政府的认知之间相互调整以求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过程;农地制度的整体效率取决于具体的制度安排是否尊重了农民的主观意愿;农民认知主要通过与中央政府认知的互动以及与外部环境的互动两种机制影响我国农地制度变迁的过程;农地制度变迁过程也塑造了农民对于农地制度认知的状况.  相似文献   

13.
俄罗斯经济转轨是一场深刻的制度变迁,其制度变迁有其内在和外在逻辑。由于实行典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全面以移植的自由市场机制取代政府的作用,政府退出经济交易,使得俄罗斯移植的正式制度与持续的非正式制度之间出现了严重的不相容,这是造成俄罗斯经济危机和衰退的根源。  相似文献   

14.
促进农地流转必须提高农业比较收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基本制度下的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出现和发展并没有产生预期的诱致性的制度变迁结果.农业比较收益低下是农地流转的根本性制约因素,只有提高农业比较收益,才能带来农地流转状况质的改观.  相似文献   

15.
制度创新是一个永续的过程,我国现有的农地产权制度所存在的潜在利润以及相对产品或要素价格的变动已经形成农地产权制度进一步变迁的强烈需求.随着制度供给的成本--收益结构的变化,农地产权制度的变迁必然发生.在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作用下,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的方向将朝着农地使用权的强化以及使用权的成片流转演进.  相似文献   

16.
交易费用经济学方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 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Williamson一直关注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个研究方向--交易费用经济学--探索交易费用的产生及其行为效应的理论逻辑和内在机理.这一研究方向本质上涉及发展一种关于制度分析的一般性理论工具.并力图整合新制度经济学中各种各样层面上分析全部问题的统一框架.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村自1979年实行的家庭承包经营制以来,总体来说只是一种过渡性的农地经营制度,在究竟应该沿着何种思路深化改革的问题上,理论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从新制度经济学关于"资本雇佣劳动"的一个诠释出发,认为鉴于农业经营的特殊性,农地制度改革的根本任务仍是改革和完善农地所有权,培育拥有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完整意义上的所有权主体.并从制度变迁的角度初步探讨了我国农地制度改革的可行形式.  相似文献   

18.
经济学和管理学融合的一个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学植根于交易费用理论之中。经济学和管理学具有一致的假设、相同的制度环境和共同的使命。交易费用理论对企业的起源和边界、制度变迁、组织结构、管理行为等方面的解释对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交易费用理论是连接经济学和管理学的一个有效视角。  相似文献   

19.
制度变迁:从家庭承包经营到合作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我国家庭承包经营制度调动了农户的积极性,但它没有也不可能完成农户和市场的有效连接,随着市场化程度的的不断提高,我国农村亟需与之相适应的市场主体,合作社的内在属性使其可以成为这样适格的主体.针对对合作社的产权结构和制度安排的质疑,本文认为,合作社的产权结构应当是清晰的,而通过改革和创新,合作社的制度安排也可以是有效率的.我国农村的市场主体由家庭向合作社过渡,应当是制度变迁的逻辑轨迹.  相似文献   

20.
农地流转信托是我国近年来出现的一种农地流转新方式,但目前我国农地流转信托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其直接原因是我国在农地流转信托实践中将商业信托公司的混合型信托作为主要方式,深层原因是政府对农地流转信托主要方式强制性制度变迁供给的不当。为此,应在充分尊重市场和诱致性制度变迁规律的基础上,适时地以强制性制度变迁加以促进和规范;应建立混合型农地流转信托审批制度和政府农地流转信托机构制度,并将政府信托方式作为我国农地流转信托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