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成语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成语的一般常识,学会正确地运用成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开阔他们的眼界,丰富他们的知识.课文中那些思想性、哲理性强的成语,通过教学可以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例如“先忧后乐”这个成语出自宋代范仲淹《岳阳楼记》一文,可教育学生要具有吃苦在前,享东在后的革命精神.又如“缘木求鱼”出自《孟子·梁惠王上》,词中含有动机和效果两方面,按照“缘木”  相似文献   

2.
一、“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这是秦穆公因蹇叔哭师,出语不祥而诅咒他的话.“中寿”是古籍中常见的划分老人年寿等级的习惯用语.如《庄子·盗跖》、《淮南子·原道》、《吕氏春秋·安死》、《抱朴子·至理》等都有“中寿”的说法.“中寿”具体所指,说法不一,姑不论.至于“拱”字,几乎所有的本子(包括中学语文课本)都注为“合抱”,有的更注为“两臂合抱”.这些注,其实都不准确.古代比拟树木的粗细往往用“拱把”.“把”是只手一匝,也就是一手合围,“把”与“握”义同.“拱”是两手合围.如《后汉书·崔骃传》:“伐寻抱不为之稀,艺拱把不为之数.”《聊斋志异·聂小倩》:“又顾殿东隅,修  相似文献   

3.
“耳提”解     
“耳提面命”乃是沿用了两千几百年的一句成语,它出自《诗经·大雅·抑》“匪面命之,言提其耳”。其意在于形容教诲他人时的殷切态度,这显然为世人所公认。然而,有些辞书在具体解释其词义时,似乎并不十分确切,甚或曲解了它的意思。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所编的《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79年)解释“耳提面命”道:  相似文献   

4.
《康熙字典》、旧《辞源》在“贝”字下列有“饰也”一义,《中华大字典》、《中文大辞典》、《大汉和字典》释“贝胄”为“贝饰也”,均以《诗·鲁颂·闷宫》“贝胄朱”毛传:“贝胄,贝饰也。朱,以朱缀之”为依据。按孔颖达疏:“贝者水虫,  相似文献   

5.
《朱子语类辑略》含介词标记差比句甸式丰富.有介词标记“于”“如”“似”“比”.各句式使用范围和频率的不同,反映了《朱子语类辑略》差比句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部分,古今以来一直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中。因此,人们普遍认为学习古代汉语的难点在驾驭词语的古义。词语的古义,有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了。例如: “秋”表示“飞舞”(《汉语·礼乐志》:“飞龙秋,游上天。”),“悄”表示“愁”(《诗经·陈风·月出》:“劳心悄兮。”),“向”表示“窗户”(诗经·幽风·七月》:“塞向墐户。”) 但是,象这类古义在现代汉语中完全绝迹的词语并不太多。相反,古义在现代汉语中得以保留的词语却是举不胜举的。了解现  相似文献   

7.
“出生入死”这个成语出自《老子》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指人处在生死之间,生存有十分之三的可能,死亡也有十分之三的可能。《韩非子·喻老》:“人始于生而卒于死。始谓之出,卒谓之入,故曰:‘出生入死’”。指人的生命开始于出生,而结束于死亡。“出生入死。的意义已有发展。后来又增加了新义,用它形容冒着生命危险,随时有死亡的可能。宋·孙光宪《北梦琐言逸文》卷二:“我与尔累年战斗,出生入死。”用的就是这个成语的常用义。鲁迅先生使用这个成语时不囿于旧义,创造性地把“出生入死”中的“生”与“死”互换一下位置,便成了“出死入生”。《花边文学·看书琐记》:“巴比塞有篇很有意思的短篇小说,叫做  相似文献   

8.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又一次的美国移民的高潮,美国犹太文学在五、六十年代达到了鼎盛时期。这个时期的美国犹太小说,主要都是由第二、三代美国犹太移民创作的。这些小说大多聚焦于大都市郊区的美国犹太移民生活,集中反映了犹太人和反犹主义者之间的共生关系。如布鲁斯·杰伊·弗里德曼的《尾舵》(1962)和索尔·贝娄的《牺牲品》(1947);以及美国小说中哈克贝利·芬的犹太变体,如索尔·贝娄的《奥吉·玛琪历险记》(1953)、伯纳德·马拉默德的《新生活》(1963)等。与此同时,不涉及第二、三代美国犹太移民的另一种美国犹太小说正在悄然兴起。从1930年起就一度从美国小说中消失的犹太移民形象,又作为小说的主要人物出现了。这种新的移民小说,既不同于盛行的美国犹太小说,也不同于早期的移民小说。  相似文献   

9.
《释名》声训与汉代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声训也叫音训,是用声音相向或相近的字来解释字义的一种训詀方法。声训中,释字与被释字之间,有的完全同音,如《释名·释天》:“踢,揚也”。有的只是双声关系,如《释名·释丧制》:“绋,發也”,二字古音声母相同,都属帮母;但韵部不同,“绋”物部字,“發”月部字。有的只是迭韵关系,如《释名·释乐器》:“锺,空也”,二字韵部相同,都属东部;但声母不同,“锺”章母字,“空”溪母字。  相似文献   

10.
在古汉语中,“辈”一般有三种用法:一种是置于代词之后,类似语尾,如“我辈”、“汝辈”、“君辈”等。一种是位于数词之后,用作量词,表示“批”的意思,如“使者十辈”(《史记·列敬传》),“善田者五辈”(同书《王翦传》)。一种是放在名词之后,有“类属”的意思。如“此蛇辈约以十数”,(《三国志·魏·华佗传》)“鼠辈敢尔!”(《世说新语·简傲》)。以上用法,都与“辈”的本义“军车百辆”有关(参见周法高《中国古代语法·称代编》338页)。但在唐宋文献中,“辈”还有一种稍见特别的用法,试看下例: ①即于别殿宴乐,更无诸  相似文献   

11.
<正> 新版《辞源》、新版《辞海》与台湾版《中文大辞典》三大辞书均收录了大量成语,审慎考源,博引书证,对成语的使用和研究都有极大帮助。然而三辞书所收的某些成语尚缺定型式书证,应该补充。今择其相同者举四例如下: 【画虎类狗】三大辞书均引《后汉书·马援传》:“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可补引清代李渔《闲情偶寄卷二·变旧成新》:“但须点铁成金,勿令画虎类狗。”【狡兔三窟】均  相似文献   

12.
释“很”     
《汉语成语词典》(甘肃师大中文系编写)“羊狠狼贪”条中将“狠”字训为“狠心”,并指出该成语语本《史记·项羽本纪》,“原指为人凶狠,争夺权势”。对此本人尚有异议。查《史记·项羽本纪》原文为:(宋义)因下令军中曰:“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文中之“很”用的是本义,当训为“不听从”,决非“狠心”、“凶狠”之意。《说文》:“很,不听从也。”正是释的本义。《汉语成语词典》既指出“语  相似文献   

13.
查《竹枝》歌声,最早的记载是唐·长庆二年(822年),中唐诗人刘禹锡(772—842)的《竹枝词九首引》: 岁正月,余来建平,闻里中儿联歌竹枝……,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卒章激讦 如吴声……。 “黄钟之羽”,“末如吴声”(明·胡震亨《唐音癸鉴·卷十三》)是由哪些音组成的呢?还是先从“竹枝”、“女儿”在中唐时的读音说起。 据王力《汉语语音史》载:  相似文献   

14.
语言女学~大I、I、年“场次,是复合盘词吗?···“·……汪磊(1.32)“无以,、“有以.新解·~····一田雨泽(1 .34)艺术媒介:审美信息的物质载体 ’.”·‘’二’·…‘···..·……王向峰宋炜(1,36)司马迁作《史记》未采《战国策》说 ‘’“‘’“’‘·…’‘·················……徐克文Q.41)杜甫与农民起义关系求是······……朱明抢(1。47)应该重视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胡国瑞(l。51)莫泊桑与普列姆昌德短篇小说比较 ’‘’‘””””.”二’……’·‘······……王森(1。貂)娜拉和林道静···…  相似文献   

15.
“用事”论     
“用事”,又叫“用典”。刘勰说:“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文心雕龙·事类》)据此可知,用事(用典),是引用古事、古语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的一种修辞方法和论证方法。王勃倾吐“怀才不遇”的牢骚,却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滕王阁序》),就含蓄多了。萧统提出自己的诗学观点,则说:“诗者,志之所之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关雎》《麟趾》,正始之道著;桑间濮上,亡国之音表”(《文选序》),第一句和后面一联对偶的上半联引自《毛诗序》,下半联引自《礼记·乐记》,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就不证自明了。  相似文献   

16.
“舟、船”似是一物异名,都是船的总称.《诗·邶风·谷风》:“方之舟之.”毛传:“舟,船也.”《尔雅·释水》中的“舟”字,郭璞每释以“船”.如“大夫方舟”郭璞注:“并两船.”《吕氏春秋·必已》:“孟贲瞋目而视船人,发植、目裂、鬓指,舟中之人尽扬播入于河.”(“扬播”,动摇.)“舟、船”同义互用.  相似文献   

17.
1907年,列宁在《<约·菲·贝克尔等致弗·阿·左尔格等书信集>俄译本序言》中明确使用了“马克思的历史方法”(《列宁选集》第1卷,第696页)这一概念;毛泽东也申明:“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499页。以下引文出自该书只注页码),并在他的创造性的理论和实践活动中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历史方法。(一) 所谓历史方法,既不同于世界观意义上的对社会历史作出最高概括的历史哲学,又不同于进行历史研究的史学方法,而是一种哲学方法论。我们试概括毛泽东的历史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18.
用木杖牵引扶助目力有碍者叫相,牵引扶助的人也叫相.字从目从木,会意,息亮切(xidng),去声.《荀子·成相》:“人主无贤,如瞽无相.”这句话可译为人主没有贤人辅佐如盲人没有人牵引扶助,也可译成人主没有辅佐的贤者如瞽者没有牵引扶助的人.《论语·季氏》:“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朱熹注:“相,瞽者之相也.”即瞽者的牵引扶助者.《尔雅·释诂》“相,导也”,即导引之意.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古代的小说批评,直到明清两代才日渐成熟,但从汉魏至宋元1000多年内,许多文人学者对“小说”的认识和批评,已有不少引人注目之处.现抉其要,略作爬梳,以就正于方家.一、小说观念的萌发和演变在先秦诸子的言论中,“小说”与“小家珍说”、“小道”的含义比较接近.如《论语·子张》篇载:“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这段话被后代小说批评家屡屡引用,但多作孔子言论,如《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等)如《庄子·外物》篇云:“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如《荀子·正名》篇谓:“故知者论道而已矣,小家珍说之  相似文献   

20.
在文献记载中,称某人将任令尹为“将知政”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既任令尹为“持国政”(《说苑·至公》)、“为政”(《左传·襄公三十年》),前令尹让贤为“传政”(《左传·僖公二十七年》),这些表示权能职事的措辞,均突出一个“政”字,这说明掌治内政,乃是令尹的根本要务。 令尹所理之内政,包括哪些方面?综合各种史料,可知有如下数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