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上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中,张申府正在北京大学里读书、任教,其参与了《新青年》、《每周评论》等先进刊物的编辑工作并在上面发表了大量重要文章,主张"破旧立新",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十月革命以后,张申府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并积极向国内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为新文化运动进入新阶段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综合而言,张申府对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贡献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注重自由的价值,鼓励民众追求思想自由;二、提倡妇女解放和婚姻自由,反对封建婚姻伦理道德;三、推介西方文化作品,推进中国现代学术的发展;四、宣传马克思主义,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提倡实事求是的客观态度,注重用理性精神来对待中西文明。  相似文献   

2.
敖光旭 《学术研究》2012,(8):107-113
作为南社及"清末文人最完美"之"代表",苏曼殊集非理性主义特征于一身,适成文学革命之难题。对其文学的不同观感,直接体现新文化运动之冲突和运思。苏曼殊本属新文化运动之圈中人,卒以理性主义崛起及胡适与南社之扞格而被淡出。新文化运动本以浪漫主义为引擎,卒以"科学"与"理性"而现形,迅即分化亦所必然。  相似文献   

3.
郑师渠 《河北学刊》2008,28(1):76-81
陈独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总司令",其超人的敏锐与非凡的定力集中表现为:在"五四"前,在认明中西方国情差异的基础上,他选择了欧洲19世纪理性主义的理路,借重柏格森生命哲学的某些论点,高扬科学与民主的旗帜,却拒绝照抄欧洲的现代性反省,从而成功地掀起了新文化运动的洪波巨浪;在"五四"后,则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启发,得以反省欧洲"近代思潮"即19世纪的理性主义,转而皈依马克思主义,从而实现了个人思想上新的飞越,并直接推动了新文化运动向宣传社会主义新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陈独秀在"五四"后反省"近代思潮"存在的"黑暗",并重新肯定了反省现代性的某些重要观点,诸如重视人类情感的作用与宗教的价值等等,这本身即说明了,在欧洲,反省现代性思潮与马克思主义存在着某种共同点。但是,陈独秀毕竟对欧洲反省现代性思潮缺乏足够的理解与重视,他虽转向了唯物史观,却依然未脱民族虚无主义的倾向和固守"科学万能"论,就反映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4.
郑师渠 《河北学刊》2007,27(6):108-112
陈独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总司令",其超人的敏锐与非凡的定力集中表现为:在"五四"前,在认明中西方国情差异的基础上,他选择了欧洲19世纪理性主义的理路,借重柏格森生命哲学的某些论点,高扬科学与民主的旗帜,却拒绝照抄欧洲的现代性反省,从而成功地掀起了新文化运动的洪波巨浪;在"五四"后,则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启发,得以反省欧洲"近代思潮"即19世纪的理性主义,转而皈依马克思主义,从而实现了个人思想上新的飞越,并直接推动了新文化运动向宣传社会主义新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陈独秀在"五四"后反省"近代思潮"存在的"黑暗",并重新肯定了反省现代性的某些重要观点,诸如重视人类情感的作用与宗教的价值等等,这本身即说明了,在欧洲,反省现代性思潮与马克思主义存在着某种共同点。但是,陈独秀毕竟对欧洲反省现代性思潮缺乏足够的理解与重视,他虽转向了唯物史观,却依然未脱民族虚无主义的倾向和固守"科学万能"论,就反映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5.
随着传统文化热的兴起,学界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笔者认为,尽管新文化运动存在着形式主义的偏差,但它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对西方思想的引进,为中国社会确立了"科学"与"民主"的文化观,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仅就这一点而言,应予以肯定。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界围绕概括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逻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问题展开研讨。归纳总结十八大以来的相关研究成果,有助于"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作出的决策部署。  相似文献   

7.
小说史家一般认为近代小说革命始于梁启超提倡的"小说界革命",但实际揭开近代小说革命序幕的是傅兰雅,他倡导祛弊救国的"新趣小说",得到了部分作家的认同和响应,产生了一些较好的作品,近代小说的变化和繁荣始于他发表征求"新趣小说"的光绪二十一年.改良派基于对变法失败原因的认识,不满足于改变事,更注重改造人,希望造就具有现代国民素质的"新民",为此提倡"新小说",于1902年发起"小说界革命",并得到积极的响应,理论主张和创作均形成了气候.新小说所蕴含的民主、科学、自由思想,为新文化运动的文学革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在我国"五四"运动前后,科学与迷信、民主与专制的斗争异常激烈,反映在学术理论上的"道与世更"同"道与世恒"的斗争也相当尖锐.当时的国粹派背向20世纪的科学、民主新潮流,脸向公元前的春秋周礼,把孔子奉为至圣,将孔教视为永恒不变的真理,竭力主张"独尊孔圣"和"儒学统一",反对"独创异说",反对"百家并立而竞进",反对"欧洲夷学输入",妄图以此抵挡马克思主义和科学、民主思想的兴起、传播,维护其封建专制统治.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之一的陈独秀,对这种崇圣、崇古和盲目排外的锁国思想进行了猛烈地抨击,针锋相对地提出,"吾人尚  相似文献   

9.
五四运动与民主观念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15--1924年新文化运动时期,民主观念与科学观念相伴随,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旗帜、口号与价值认同。1919年五四运动的发生,对新文化运动发生了强烈而深刻的影响,促使中国人重新思考追求民主、实现民主的道路,进而促使中国人对民主观念的理解和阐释发生了重大变化,由新文化运动初期的对欧美民主政治的单一性理解,转变为新文化运动后期的对民主政治的不同追求。陈独秀对“民主”内涵的新阐释,孙中山对“民权”道路的新探索,胡适力主从“问题”人手实现“民主”,梁漱溟强调在儒学基础上认肯“民主”,这些都是对民主政治不同追求的有代表性的体现。民主观念的这一变化,具有多方面的合理性,在20世纪中国思想史上有着积极的值得肯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中西文化比较中,科学虚无主义者将科技的负面作用归结于西方哲学形而上学一元论的消极后果,并认为由于近代中国被拖入西方资本理性、科技理性的轨道,所以也在承受科技发展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他们对存在的问题给出了自己的药方,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出路,并将此出路归结于道德,并由此否定民主,呼唤"牧羊人"的出现。但是,科学虚无主义者没有看到,自新文化运动以来,民主和科学已经成为中国进步的两面旗帜,民主不是资本主义掠夺中国的幌子,而是基于强力均势的一种内在需求;中国科技的发展还远远落后于西方,我们尚未找到我们自身科技落后的根源。科学虚无主义者使我们警醒,自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所面临的两大任务——民主与科学——还远远没有完成。  相似文献   

11.
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和试图贯通中西文化是张申府思想的基本特点,也是其女权主义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从男女平等和性自由出发,张申府对于传统婚姻和家庭及其观念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倡导妇女的各种基本权利,主张从男女交往自由和婚姻家庭制度改革入手进行全面的社会改造。注重文化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结合,融汇科学、逻辑和传统,不遗余力地强调妇女的现代意识自觉,构成了张申府女权主义思想的时代色彩。  相似文献   

12.
新文化运动之纲领——论陈独秀的《吾人最后之觉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其<吾人最后之觉悟>是一篇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文献.文中以国人对西方文明由"学术"而"政治"而"伦理"之觉悟,反思了晚清以来中国早期现代化运动渐次演进的历史过程,进而揭示了新文化运动之伦理变革的时代主题.<吾人最后之觉悟>一文所阐述的唯文化论之启蒙主义、全民主义之民主理念、批判儒教之反传统主义,代表了新文化运动早期陈独秀启蒙思想的核心观点,具有独特的思想史价值,堪称新文化运动之纲领.  相似文献   

13.
朱承 《船山学刊》2015,(6):57-64
新文化运动否定了儒学作为现代社会时代精神的合理性,带来儒家命运的巨大转折。为重新复兴儒学,当代大陆新儒学往往多从政治角度思考儒学发展,而作为古典中国之时代精神的儒学,在自身发展中形成了多重维度的传统,不能简单的只从政治角度予以发挥,应予多元考量并从广义上理解儒学。新文化运动对儒学之批判,虽有其偏颇过激之处,但同时其自身也形成了一种新的传统。面对当代中国的现实问题,我们既要全面认识"广义儒学",也要接受新文化运动的民主科学等现代性精神。在古今两种传统汇合的基础上,一方面用现代性精神推进儒学传统的改造与赓续,一方面积极的发挥儒学传统的多维价值。  相似文献   

14.
<新青年>的价值并不在于它提倡"民主"与"科学",而在于它激烈的"伦理革命"和"文学革命",这二者固然与"民主"与"科学"有着密切关系,但毕竟是两个层面上的问题.因此,当我们将"民主"与"科学"看作<新青年>的主旨时,事实上误解了这份刊物,同时也低估了它在文化史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一、科学 汉语"科学"一词始出于晚清维新学者们的译著,如康有为译东洋文献,严复的<天演论>等.后来,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科学"一词得到广泛传播,"科学"与"民主"成为书写在新文化运动旗标上的口号.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哲学思想与“斗争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哲学思想能否简单称之为"斗争哲学",它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是否有关,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在1957年1-3月间毛泽东发表的一些讲话特别是<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中,毛泽东对斯大林光讲社会主义社会中对立面的斗争而忽视对立面的统一,忽视对立面的相互联系和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提出了批评.毛泽东更看重的是对立面的统一即同一性,而非对立面的斗争.因此,不能简单地称毛泽东哲学思想为"斗争哲学",斯大林哲学思想才是真正的"斗争哲学".  相似文献   

17.
新文化运动分前后两期,前期以传播西方启蒙思想为主,后期则转而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相应地,国人对救国之路的选择也由资本主义转为社会主义。这是学界的普遍认知,其理论基础在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念,但这种划分在廓清时代主流的同时,也无形中扩大国人在接受新旧文化中的断裂感,在一定程度上遮蔽历史发展的延续性。就阶级观念本身而言,它并没有否定新文化运动前期所倡导之民主,就其被国人接受的轨迹而言,事实恰恰相反。阶级观念是民主观念在阶级领域延伸后的结果,克服阶级壁垒是民主自我逻辑扩展过程中的试金石。民主观念与阶级观念看似相反、实则相成,其间的复杂关系在新文化时期国人所向往之新旧文明转换过程中显而易见。  相似文献   

18.
韩慈 《兰州学刊》2012,(5):181-185
陈独秀早期宪政思想是在他发起的新文化运动过程中最终形成的。"人权"和"科学"两面大旗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也构成了陈独秀早期宪政思想的主线;"主权在民"的"惟民主义"是陈独秀早期宪政思想的核心;为人民谋幸福之宪政国家是陈独秀早期宪政思想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桐城派所以在新文化运动中成为批判对象,一定程度上是出于新文化运动发起的需要,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需要一个集中了"旧文学"、"旧道德"特征的批判目标,桐城派正是这样一个符合要求的目标.当新文化运动逐渐退潮以后,桐城派是否应该被批判就成了一个被质疑的问题.客观分析,以倡导白话文为主要目标的新文学运动不是突然产生的,它有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晚清桐城派诸人在促进近代文学语言改革,以古文翻译介绍西方文学的努力,对中国古典文学向现代的过渡作出了一定贡献,对新文学运动的产生起到了一定的铺垫作用.  相似文献   

20.
殷海光的道德调整论,主张对儒家伦理持辩证分析,批判礼教的宗法专制主义,阐扬儒家的仁道理想。他关于道德原理恒定、具体德目变化的观点,超越了"除旧布新"的进化论观点,揭示了道德演进之常变交织的辩证过程。殷海光不赞同儒学与民主势不两立的"五四"命题,认为传统道德的伟大遗产可以和现代性并存不悖。他的整合儒家仁义、基督博爱、佛教慈悲与民主、科学的道德重建方案,超越了"五四""现代/传统"二元对立范式,而熔中西古今于一炉。此一"穆小姐"(道德)和"德先生"(民主)、"赛先生"(科学)的结合,填补了"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道德真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