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十七窟为诸寺之仓库否? 说起东西贸易的中转地敦煌,人们立刻会想到莫高窟,它是遗留至今的佛教文化的一大遗迹。该莫高窟的第十七窟,面积约7.6平方米,高约2.4米,被封藏于这一小窟中的,就是所谓的敦煌文书。1907年由英国人斯坦固、翌年由法国人伯希和所检阅的文书,包括零碎片断在内,约有5万件,如今保存在英国、法国、苏联及中国等地。近年来,研究者对敦煌文书的解释工作进展很快,但未解之谜仍然比比皆是。其中,谁都会有这样三个简单的疑问:敦煌文书为什么被封藏?是什么时候封藏的?为什么封藏于莫高窟的第十七窟?对此谈谈笔者的看法。敦煌文书是由当时各种各样的文字所书写的,  相似文献   

2.
一九六一年,在纪念辛亥革命五十周年时,沈瓞民先生发表《记光复会二三事》(载《辛亥革命回忆录》第四集)一文,回顾了光复会成立的缘起。他认为光复会肇始于日本东京的“浙学会”,并说鲁迅是在一九○四年十二月“光复会东京分部”成立时入会的。嗣后,有的鲁迅研究者认为“沈说显得合乎情理”,有的同志则以此为据,编撰《年谱》,发表文章,著书立说。我对此说实不敢苟同。一沈先生说:“一九○三年十月,日俄战争即将爆发,我们认为战争势必延长,这是中国革命的好机会。在东京的浙学会的会员,聚集在王嘉祎的寓所密商。第一次参加  相似文献   

3.
段文杰先生,四川绵阳人。1945年28岁,毕业于重庆国立艺专,在敦煌艺术魅力的感召下,抱着探索人物画新途径的决心,历经艰苦,于1946年来到敦煌莫高窟。在这远离内地的大漠孤窟,他不遗余力地为弘扬民族文化埋头工作了四十五年,如今已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敦煌学研究员,现任敦煌研究院院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日本东京艺术大学名誉教授。  相似文献   

4.
东千佛洞石窟述论周维平东千佛洞位于安西县桥子乡东南30公里长山子北麓于河谷。因与敦煌西千佛洞相对地理位置区别,历代惯称“东千佛洞”,又因第7窟彩绘接引佛之故又称之为“接引寺’”洞窟开凿于东南──西北延展的干河谷崖壁上,现存23窟,东崖14窟、西崖9窟...  相似文献   

5.
安西东千佛洞取经壁画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在玄奘取经时曾经路过的河西走廊西部唐瓜州城 (又名锁阳城 )附近的榆林窟二、三、二十九号窟壁上都绘有唐僧取经图。其中第二窟“水月观音图”左下方的取经图中 ,玄奘双手合十遥拜观音 ,猴行者右手遮额远眺 ,左手牵马。第三窟窟门南壁主画面“普贤变”左下方的一幅“唐僧取经图”,画面上唐僧身着袈裟站在一条河边 ,面对波涛汹涌的河水 ,双手合十 ,隔着云海与河水向普贤菩萨躬身施礼 ,其头部周围有一个 (通常只有佛陀、菩萨才配有的 )光环 ,身边祥云缭绕 ,这意味着他已功德圆满 ,修成了正果。在唐僧身后 ,站着一位头面如猴而身形为人的…  相似文献   

6.
试论蔡元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元培先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梁漱溟先生评价说,“蔡先生一生的成就不在学问,不在事功,而只在开出一种风气,酿成一大潮流,影响到全国,收果于后世”。这话道出了蔡元培先生平生伟大之所在。如今,蔡元培先生逝世已经50余年。作为第四、第五代门人的杨向奎先生在本文中对蔡元培先生的生平事迹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颇多创发,特此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聚道树 ,遍金地而森林 ;涧澄河口 ,泛涟浞而流演。” 又P .4 6 4 0《沙州释门索法律窟铭》曰 :“溪芳忍草、林秀觉花。贞松垂万岁之藤萝 ,桂树吐千春之媚色。” P .2 72 6、S .6 16 1、S .332 9、S .115 6 4《敕河西节度兵部尚书张公德政之碑》云 :“碧涧清流 ,森林道树 ,榆杨庆设 ,斋会无遮。”足见当时莫高窟前树木种类繁多 ,遍地奇花异草 ,一派绿意盎然的景象。除了在莫高窟和寺院周围植树外 ,当时的敦煌寺院还在其园囿中大量栽培果树。P .2 0 32V曰 :“面五升 ,桃园栽树子日僧食用。” 当时敦煌寺院林立 ,而寺院又多辟有园囿。…  相似文献   

8.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隔海相望。:文化交流历史悠久、渊源流长。无论经济、教育、文字、习俗,还是建筑、美术、音乐、舞蹈等,均相互借取、相互渗透,交流颇为繁盛。其中,中国的“傩”和日本的“能”,就有着不解之缘。“傩”在我国春秋时代就已出现,是除夕驱鬼逐疫祈福的一种祭祀舞蹈。由方相氏统领十二神或十二兽,载歌载舞,并发出“傩、傩”的声音,故称之为“傩”。唐代所举行的“大傩”之礼,场面宏大、壮观、肃重。其情形大致这样:选五百名年令在十二岁以上、十六岁以下的孩子,身着红色衣服,戴上假面具。另有执事十二  相似文献   

9.
人类是杂食性动物,具有适应菜食的肠胃,除粮食、菜食外,更吃兽肉、鱼类和昆虫。这些高热能食品,使人类从终日寻觅食物的草食动物区别开来,有更多的时间去从事社会文化的伟大创造。人类的食物来源,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动植物的地理分布。作物分布的情况大致是:水稻在中国、印度和东南亚;麦类在亚洲西南部并传入欧亚大陆;玉米在美洲中部;包括高粱、黍、稗子在内的杂粮原产于非洲,后传入欧洲和中国、印度;椰枣出中亚沙漠地带。中国以农立国,以黍、麦、水稻为“主食”,西方词语中没有“主食”这个概念。此外,各种蔬菜、兽肉、鱼类、昆虫无所不…  相似文献   

10.
《书法》杂志八二年第五期载胡济沧先生《李白<草书歌行>辨伪》一文,提出了五条理由,最后断定《草书歌行》决非李白所作。我以为他的论据是欠妥的。 该文说:“今按李白集子里确有贾至《洞庭送李十二赴零陵》一诗,但事买上李白未果此行。”因为他们又恰遇李晔,三人有同游洞庭湖数篇之作;又碰到杨召卿、陈太守“话旧迎送,到岁暮还留在岳阳”。“我在集子里遍找李白的行踪,除了这首有争议的诗以外,看不出他和怀素  相似文献   

11.
卷首语     
卷首语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本期“文化研究”栏目刊发了三篇文章。袁第锐先生的《“龙的传人”说质疑》,从上古有关龙的传说到春秋战国时龙的形象以及秦汉时期龙与皇帝皇权相连的历史事实和资料,比较系统地论述了龙这一形象在中华民族生活历史上的演...  相似文献   

12.
前言 岁在丙、丁之际,偶成古乐府臆札十一则。甫脱稿,一夕而失之。至己酉春夏之交,复写定,得十篇十四则。因于诣古槐书屋时呈俞平伯师乞正。承平师逐条审读,并以不同意见相示,今悉附于每篇之末,兼致谢忱。 一、战城南 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朝行出攻,莫不夜归。 此四句旧说有三解:一、“良臣”指良 将。沈德潜《古诗源》:“思良臣,怀颇、牧 之意也。”余冠英先生《乐府诗选》引申其 义,而释为“善于谋画调度的大臣”。二、以 “良臣”为讽刺语。陈本礼《汉诗统笺》: “此讽今之自命为良臣者。”三。以“良臣” 为“良人”之误。闻一多先生《…  相似文献   

13.
《北京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刊发了署名李丛昕的文章《杜甫终葬巩县说》,以“杜甫终葬巩县为是而偃师为非”,否定《河东学刊》1999年第1期刊登的霍松林先生《杜甫与偃师》一文中“再次肯定了杜甫终葬偃师的传统说法”。...  相似文献   

14.
张永安 《社科纵横》2006,21(3):117-118
敦煌莫高窟,共492个窟,其中469个都有壁画和雕塑。敦煌人稀地僻,且气候干燥,因此得以长期的保存。敦煌壁画、彩塑等反映了中国在历史文明发展过程中创造的惊人艺术成就。而且对于研究当时的文化艺术提供了有利的凭证。我们可以看出,它们不是一种文化艺术形象,而是多种文化的复合体,对研究我国的古代历史和艺术,有着极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古典章回小说的格式特点:题目是对偶句,结尾有“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字样。这个“回”字,最早不是“章”,而是“次”的意思,一回就是一次。这在唐变文中就已经有了眉目。《王昭君变文》中有“上卷立铺毕,此入下卷”的话,还常常能够看到这样的话:“能者严心合掌着,经题名目唱将来”。这大概就是“且听下回分解”的前身。在宋元的话本小说中,“且听下回分解”就逐渐明显了。《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里说:“自家今日也说一个士人,因来行在临安府取选,变做十数回跷蹊作怪的小说。”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篇小说仅有六千多字,无论如何也说  相似文献   

16.
龙泉洞探奇     
在岩手县东部地区,有座宇灵罗山(628米),此山虽无嶙峋峥嵘之峰势,但那苍郁静寂之山姿,却别具情趣。特别是东麓的“龙泉洞”,后依苍苍青山,前临湍湍急流,古朴幽奇,给这观光胜地增添了几多风采。其洞天景致,可与山口县的“秋芳洞”和高知县“龙河洞”争辉,日本人习惯将这三处奇洞,称作日本三大钟乳洞。这座天然岩洞,沿地表断层开口,渐次向地下延伸,深5000米以上,且洞内高敞,人入洞中,顿感冷气袭人。从洞口渐渐深入洞内,随处可见千奇百怪的石笋、石柱、钟乳石、钟乳窟,万态纷呈,目不暇接。那神奇莫测的洞中景致,似兽、似禽、似人……,  相似文献   

17.
《诗经》中的“兮”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兮字是《诗经》中典型的咏叹词。《说文》云:“兮,语所稽也。”段玉裁注:“语于此少驻也。”刘勰认为:“语之余声。”《诗经》时代兮的读音或以为入支部,或以为入歌部。前者从段玉裁的《六书音均表》直至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附表都是如此。但段氏又说“第十七部(即歌部)  相似文献   

18.
姜夔“自然高妙”说的美学内涵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高妙”说是姜夔在《诗说》中提出来的。他说:“诗有四种高妙:一曰理高妙,二曰意高妙,三曰想高妙,四曰自然高妙.碍而实通,曰理高妙;出自意外,曰意高妙;写出幽微,如清潭见底,曰想高妙;非奇非怪,剥落文采,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曰自然高妙。” 关于自然高妙,古今论者多认为是姜夔对风格意境的最高要求,是其审美理想所在。如清人谢章铤在评论四种高妙时说:“自然高妙,词家最重,所谓本色当行也”①。今人郭绍虞先生说:“白石论诗,标举四种高妙,而以自然高妙为极诣”②。《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指出:“四种高妙中以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的…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实现国民经济“全面现代化”、“国民总收入翻两番”和2000年人民达到“小康水平”这一路线。代表大会强调“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并指出这一外交政策是为国民经济“现代化”服务的。  相似文献   

20.
目前史学界流行着这样的说法:“武昌起义后,是章太炎先生首先提出了‘革命军起,革命党消’这个对革命起了极为恶劣影响的口号。”或者说:“张謇利用章太炎的‘革命军起,革命党消’的口号来瓦解南京政府,是从内部帮忙了袁世凯,离间了革命政权。”事实果真如此吗?请看黄兴的儿子黄一欧在《辛亥革命杂忆》中说:“中山先生后来说,章太炎的话是附合当时的某官僚的话。1923年,中山先生在广州任大元帅,对中国国民党员发表演说,讲到武昌起义后,他由巴黎到达上海,本党的同志及绅商各界,甚至一般老官僚都一起来欢迎他。其中有一个官僚极为郑重地说:‘好极了,现在革命军起,革命党消灭了。’当时一般官僚最怕的就是革命,故造出‘革命军起,革命党消’这八个字,去抵制革命党,而革命党人不明白他们的用意,也随声附合。中山先生讲演中没有点出这个官僚的姓名,实际上,他指的就是张謇。”(《湖南文史资料选辑》第10辑,第33页)由此可见根本不是“章太炎先生首先提出这个口号”;也不可说是“张謇利用章太炎提出的这个口号”。应该实事求是地说,章太炎曾经重复过张謇提出的口号,由于章太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