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被誉为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王昭君,留有“昭君出塞”的千古佳话,千百年来,在华夏大地上广为传颂.王昭君,本名王嫱,字昭君,出生于湖北省兴山县香溪河畔的一个平民之家,汉元帝时代,昭君被选入汉宫.公元前33年,匈奴单于呼韩邪自愿归附汉朝,表示“愿婿汉氏以自亲”,昭君得知此事,自愿请行出塞,充当和亲使者,昭君到达塞北后,被封为“宁胡瘀氏”,这就是有名的“昭君出塞”.从此,草原“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汉匈双方友好长达60年之久,出现了和平繁盛的局面.  相似文献   

2.
细君远嫁乌孙国唐朝吐蕃联姻亲(之三)上文提到王昭君出塞,下嫁给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汉朝与匈奴之间中断了百年的“和亲”关系得到恢复,不仅使双方的友好合作能够加强,也使塞外与中原的统一得到巩固。这是十分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好事。中国从汉朝的刘邦开始至清朝中...  相似文献   

3.
王昭君初嫁呼韩邪单于,单于死后再嫁新单于雕陶莫皋,其婚姻反映了匈奴的收继婚习俗。作为西汉人的王昭君,其婚姻形态是当时异族通婚中的一种。同时,她的婚姻也反映了汉族与匈奴及其他少数民族婚俗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①草原发掘古琴一架,传说是昭君娘娘摔碎的琵琶。为拨去娘娘心头上的云雾,当年呼韩邪单于曾下令三天内仿造只精巧的琵琶。  相似文献   

5.
匈奴单于疏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秦朝、西汉王朝时的匈奴单于,东汉建武二十四年(48年)后分裂附汉的南匈奴单于和留居漠北的北匈奴单于的驻地、承袭、事迹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疏理、校订、考证、阐释;着重是对单于的传袭世系和重要事迹两个难以缕析和繁杂纷乱问题的研讨。  相似文献   

6.
您读错过吗?     
单于直读音蝉于汉朝匈奴王的称谓呼韩邪直读音呼韩也汉朝南匈奴单于的名字金日蝉直读音金密滴汉朝匈奴的人名冒顿直读音墨毒汉朝匈奴一个王爷的名字谷蠡直读音路礼汉朝匈奴王的名字阏氏直读音淹之汉朝匈奴王后的称谓羌直读音枪古代我国西部的一个少数民族名称先零直读音先连汉朝羌族名称高句丽直读音高勾丽汉朝时东北的一个少数民族名称息慎直读音肃慎汉朝时东北的一个少  相似文献   

7.
民族历史西汉霍去病西征匈奴取道青海的探索 《青海地方史志研究》第1期第33页两汉匈奴单于庭、龙城今地考邱树森 《社会科学战线》第2期第145页匈奴左地与姑夕王驻地王可宾 《黑龙江文物丛刊》第2期第61页关于“汉匈奴为凝台眷月.渠”印的若干间题 黄盛璋 《西北史地》第1期第9页 “汉匈奴为提台曹且渠”印考释店嘉弘 《人文杂志》第1期第103页北匈奴西迁考略林斡 《内蒙古社会科学》第1期第59页匈奴分裂的原因和呼韩邪附汉的意义莫任南 《湖南师院学报》第2期第16页从匈奴单于的继承看父死子继与兄终弟及 王可宾 《社会科学战线》第1期第1…  相似文献   

8.
秦、西汉时期匈奴单于位继承制度考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匈奴单于位的继承制度是一个非常庞杂的系统 ,但仍有章可循 :在呼韩邪单于之前 ,它的主干是长子继承制 ,同时 ,它需要兄终弟及以及叔继侄位、侄继叔位等方式的补充。兄终弟及以及叔继侄位、侄继叔位等虽然只在特殊情况下才得以实行 ,但却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它们在长子继承受阻碍时承担衔接和纽带功能。  相似文献   

9.
公元前119年春,卫青、霍去病各率5万精骑,出塞攻略匈奴。汉武帝希望霍去病能与伊稚斜单于接战,为此,曾经两次调整出攻地点。卫青也想建立大功奇勋,却两次被更改出发障塞。卫青既出边塞,捕捉到匈奴人俘虏探得伊稚斜单于所在位置后,临阵命令前部将军李广合并于东部将军,而与其曾经的救命恩人公孙敖一起去攻取伊稚斜单于。李广负气出行,迷路失道,后大将军期,含冤自刎。匈奴伊稚斜单于西北驰遁。卫青、霍去病、李广、公孙敖明争暗夺与匈奴伊稚斜单于接战的机会。  相似文献   

10.
汉初和亲政策作用简论李桂荣历史上,“和亲”即是中原汉族封建统治者与边疆少数民族统治者之间进行的一种政治联姻。这种具有政治性质的联姻最早是在西汉初年(汉高祖至汉武帝)汉朝统治者与匈奴单于间进行的。它在极其复杂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在许多问题上都存有争议...  相似文献   

11.
匈奴、乌桓的“落”究竟指什么?莫任南《后汉书·乌桓鲜卑传》记和帝时,汉击破北匈奴,“北单于逃走,鲜卑因此转徙据其地。匈奴余种留者尚有十余万落,皆自号鲜卑。”同传还提到曹操大败乌桓,“其余众万余落,悉徒居中国”。匈奴和乌桓的“落”指什么而言?马长寿在《...  相似文献   

12.
刘俊 《民族学刊》2022,13(2):98-104, 143
冒顿代父自立后,匈奴建构了姻亲氏族和挛鞮氏共同掌握国家政权的政治体制,其中挛鞮氏处于核心地位并垄断军政大权,姻亲氏族处于“辅政”地位。匈奴前期挛鞮氏诸王通过发动“掠夺”战争、索取“岁奉”“通关市”等资源,满足了姻亲氏族的物质需求,匈奴政治体制和挛鞮氏的核心地位均稳定。武帝以降,挛鞮氏诸王难以稳定的获取资源,逐渐失去了姻亲氏族的支持,匈奴传统的政治体制开始解体。在此进程中,姻亲氏族先后通过扩权、成为核心氏族、被“共立”为单于等获得了与挛鞮氏在匈奴政权中“对等”的政治地位,北朝时,姻亲氏族蒙逊脱离匈奴政权独立建国,匈奴政治体制基本瓦解。  相似文献   

13.
颛渠阏氏     
公元前六十年前后,匈奴统治集团发生内讧,先后有五个单于争主。呼韩邪名稽候(犭册),逃至呼衍王乌禅幕分地。在乌禅幕和左地贵人支持下,立稽  相似文献   

14.
一大月氏被匈奴驱迫西迁时,其中一部分遗留在今甘肃省西部,寄居于南山羌。“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及为匈奴所败,乃远去,过宛,西击大夏而臣之,遂都妫水北,为王庭。其余小众不能去者,保南山羌,号小月氏”。(《史记卷一二三·大宛传》,在《汉书卷九六上》也可以看到相同内容的记载,仅:在“本居敦煌、祁连间,至冒顿单于攻破月氏,而老上单于杀月氏,以其头为饮器,月氏乃远去,过大宛,西击大夏而臣之”一段  相似文献   

15.
张骞是西汉时期伟大的探险家。当时,汉朝正在准备进行一场抗击匈奴的战争。一个偶然的机会,汉武帝从一个匈奴俘虏口中了解到,西域有个大月氏国家,其王被匈奴单于杀死,他的头颅还被制作成了酒器。月氏人忍受不了匈奴的奴役,便迁徙到天山北麓的伊犁河流域又受乌孙国的攻击,只好再向西南迁到妫水(今阿姆河)流域。月氏王想报杀父之仇,但苦于无人相助。武帝了解这些情况后,想联合大月氏,以“断匈右臂”。故而,决定派使者出使大月氏。张骞以郎官身份应募,肩负出使月氏任务。公元前139年,张骞由匈奴人甘父作向导,率领一百多人,浩浩荡荡从陇西(今甘…  相似文献   

16.
近来经常听有人说“蒙古族就是匈奴族”,或者“蒙古族是匈奴族的后裔”。这种说法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考察,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北方生活着两个较大的民族:匈奴与东胡,匈奴居西,东胡居东。最初匈奴与东胡是友好的邻邦,到匈奴冒顿单于时代(公元前209——公元前174),东胡王向匈奴王勒索“脱落之地”,匈奴王怒,“地,国之本也,奈何予之。”于是率众击东胡,大败之,尽占东胡之地。东胡从此便  相似文献   

17.
一 匈奴的势力伸向西域,始于月氏放弃其故地之时。月氏的故地,据《史记·大宛列传》,在“敦煌,祁连间”。其地东起今祁连山以北,西抵今天山、阿尔太山东麓;极盛时其势力范围在东方到达河套内外,在西方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应在它控制之下。据《史记·匈奴列传》,匈奴自冒顿单于即位后开始强盛。冒顿在破灭东胡,消除来自东面的威胁后,便掉过头来对付月氏。他对月氏发动的较大的攻势有二次。传文称第一次为“西击走月氏”。其结果是匈奴“右方王将居西方,直上郡以西,接月氏、氐,羌。”传文称,“是的、汉兵与项羽相距”,知这次攻势发动的时间大约是前三世纪末。嗣后,据同传所载文帝前元四年(前176年)冒顿单于“遗汉书”:  相似文献   

18.
今年一月下旬,在排演《王昭君》的准备过程中,我和戏组的演员们深入到内蒙草原。蒙古族虽非当年的匈奴,但王昭君却在这一带度过了她的大半生。我们这次是走马观花,为期甚短,但草原的风光、牧民的风习,还是给我们以深刻的感受。这对如何体现两千年前匈奴民族的生活、情感、人物、性格,初步获得了大胆展开创作想象的依据。我们曾两次到呼市南郊昭君墓去游览瞻仰。昭君墓,又称“青塚”,据说墓地周围的草色四季长青。“青塚”,真是一个极富诗  相似文献   

19.
西汉与西域关系述考余太山(一)西汉与西域之关系,一般认为始于张骞首次西使。张骞首次西使启程于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中途因被匈奴拘留,十余年后才得脱西走。他到达的第一个西域国家是大宛,时在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年)①。《史记·大宛列传》载:大宛闻...  相似文献   

20.
汉赵国胡与屠各分治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赵国高度军事化的政治组织,为十六国北朝军国体制之滥觞。汉赵国政治组织的军事化,又是脱胎于匈奴五部社会组织的部落化。汉赵国宗室诸王、司隶校尉、内史与单于、左右辅、都尉系统相配合,构成其军事化国家制度的基本框架。对"胡汉分治"这一概念,则应作进一步的分析。汉赵国单于台所辖六夷之胡,其实是匈奴五部以外的杂胡。汉赵国两套军政合一管理系统并立,不仅是将六夷与汉人分治,也是将六夷与匈奴五部分治。汉赵国分治政策的推行,保证了入塞匈奴帝国核心部族的凝聚力,与此同时,匈奴五部与六夷携手,一度形成震慑中原的强大武力。屠各刘渊之所以能够在五胡中率先建国,这些都是至关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